您现在的位置: Gufang > 博客 > 灯下屑语 > 正文
闲暇之余话对联
《楹联大全》李岫春著(节选)
前言

对联,也称楹联、楹贴,俗称对子。它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对联,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类。它有着很高的实用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历来被世人所喜爱。其内容之丰、技法之妙、流传之远、应用之广、作用之多、读者之众非其它文体所比。今天,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之中无以替代的尤物。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国粹。神奇的汉字造型以及微妙的对仗效果造就对联这一独特艺术形式。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文字能像汉字这样达到这种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境界。对联所兼备的赋、骈文、诗、词、曲等文学基因,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审美特征和实用价值。它和谐的韵律、匀称的对偶、跌宕的平仄,不但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还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步被国际友人所认识。

对联,小巧玲珑,着墨不多,却寓意无穷。它以洗练的文辞、回旋的音律、巧妙的构思、深邃的意境而赢得世人的青睐,为读者创造出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意韵浓郁的作品。从古代的天子殿堂到现在的平民居室,从古远的园林亭榭到今天的街市店肆,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祈祝庆典、交际装饰、婚丧寿挽、题赠戏谑,大千世界无不涉足,真是俗雅兼顾趣,古今自纷呈。

对联能引人入胜、发人深醒、耐人寻味、给人启迪。似警钟可清心脾,若号角以励弘志,如明镜能察己过,像金石以鉴是非。它是自然音乐的显现,传统文化的精粹,人文思想的升华,生活哲理的结晶。可谓,两行墨迹播事理,一缕春风醉古今。

对联属于一门综合艺术,在各行各业它都能涉足;具备了赋、骈文、诗、词、曲等艺术特征;当它即成作品,融入书法艺术的时候,就成为可读可赏的综合艺术了。

对联的上下联是互对互立、相辅相成的阴阳关系,它们代表着事物的两种因素、两个方面,即阴阳、刚柔、平仄、急缓、清浊、升降、迟速、扬抑等,体现了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对称美和建筑美。
第一章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对联这一文体,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是:从先秦时期的桃符演变成对联。对联与其它文体相比,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对偶句形式。要探索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就得首先从桃符和对偶句谈起。

远在周秦时代,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以用于驱鬼除邪。《后汉书·礼仪志》说,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一大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见鬼祟,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时,便在桃木板上画上二神像,以去鬼瘴,这就是关于桃符的最初记载。后来,人们将这一习俗继承下来。到了宋代,人们已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将乞求吉祥或驱鬼避邪的联句写在纸上,贴在门上,这就是延续了几千年的门贴。

对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上古书籍中的对偶句的影响。对偶句式、句法,早在先秦之前就已形成。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的对句;《易经》中有“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对句;《尚书》中有“满招损,谦受益”的对句;秦汉瓦当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的对句,对工极巧,令人叹止。自觉运用对句艺术应用于创作作品中,始于西汉的司马相如等赋家。赋是一种半文半诗的文体,很讲究文彩和韵律。赋最大的特点是讲究骈偶对仗。到了南朝,诗人以做诗工稳为胜。齐、梁时期,著名诗人沈约创造了永明体。永明体严格要求对仗和声律,并有了四声八病之说四声即平、上、去、入四声;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这为以后对联走向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对联究竟起于何时呢?关于对联的起源,楹界对此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蜀梼杌》一书中说,蜀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个中玄妙,恐非天意。又据《宋代楹联辑要》所载,孟昶花园中有百花谭,兵部尚书王瑶题句曰:“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园林对联了。

但近年有人提出,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最早的对联当属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有这段记载,说的是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又题于门上,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了。这要比孟昶的那副对联要早四五百年。

不少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这也是多数人予以认可的说法。梁朝初年,永明体产生以后,只是为对联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到了隋唐时期,永明体日渐兴盛。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除白居易外,唐代诗人大都有名联传世。如李白的题湖南岳阳楼联:
天水一色
风月无边

杜甫题写的诸葛亮故居联:
三顾频烦天下事
两朝开济老臣心

骆宾王题杭州观潮亭联: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藏有李世民的对联墨迹,为唐太宗御笔亲题: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王安石在它的《元日》一诗中这样写到:“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赵庚夫在他的《除夕即事》诗中这样写道:“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这说明,在当时联语作者已不在少数了。题联的范围也有所扩展,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像寺僧契盈陪吴越忠懿王钱倜游黄浦江时,为碧波亭题联: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现在能见到的只有杨瑞、赵孟頫等人的少数作品,如杨瑞的自题寓所联: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赵孟頫题西湖灵隐寺联: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对联真正达到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明清时期,政府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之中。因此得中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由于皇帝垂青,身边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赢得主子的赏识。因一副对联而改变一个人命运者有之。为此楹风日盛,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访胜寻古之际,不免撰联题字,以壮雅兴。

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并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楹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楹联大家,如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解缙。

到了康乾盛世,楹联艺术日臻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都有杰作传世。在这一时期,对联的范围逐渐扩大,凡是记述、抒情、议论都可入联,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联形式。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开历史长联之先河,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巾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壁,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张之洞的君山湘妃祠联又长于大观楼联。最长的要属钟云舫的拟题江津临江楼联,长达1612字,为迄今为止的长联之最。晚清时期,对联的写作手法有了很大的创新,不过随着语言的变化和白话文、新体诗的出现,长联的平仄要求不像过去那么严格了。
第二章 对联的地位和作用
对联在民族文化中具有广泛的群众特色。在汉文字的历史长河中,对联作为一种精练、小巧的汉字民俗文艺,放射着无比璀璨的光彩。汉文化的精华,首先在于汉文字。中国的汉字,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但有深邃潜在的内在美,最重要的是它本身具有着东方文化的外观之美,无论是汉字之音,还是汉字之形,都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对联艺术的精工奇巧是这种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所在。它具有体裁精练、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可俗可雅、使用方便等特点,深受人们所喜爱。千百年来,它成为人们以联会友和斗智赛艺的娱乐形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品类。

白启寰先生对于对联的文学性也做了热情的肯定,他在《祝贺<对联>创刊一周年》的联语中写到: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由于文人们对对联的过分偏爱,渐渐地赢得了帝王们的青睐.如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朱元璋、朱棣、康熙、乾隆都有名联传世,请看李世民的春联:
送寒余雪尽
迎岁早梅新

朱元璋写的赠徐达联: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双全

朱棣的即兴联: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
君乐臣乐求得永乐万年

康熙写的西湖净慈寺联:
云间树色千花满
竹里泉声百道飞               转自www.gufang.org 顾方的个人博客

对联主要有八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装饰环境;二是启迪世人;三是传递感情;四是祈祝吉祥;五是陶冶情操;六是鞭笞邪恶;七是宣传广告;八是社会征联。

一、装饰环境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此话很有见地。试想,如果只有幽静的佛殿书院,典雅的画阁芳苑,奇异的仙窟名泉,却无名联妙对相衬,纵是鬼斧神工,也觉美中不足。如有美字奇联相配,则会使景观大增光彩,令人忘返。园林名胜对联,恰如诗词一样,贵在情景交融。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品类,其作用又是多方面的,它只用廖廖数语,就把此地此时的有关历史、人物、景致、典故传说概括出来,与风景、古迹交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之美。如镇江甘露寺联:
峰巅片石留三国
槛外长江咽六朝
上联中的峰巅片石指刘备当年在甘露寺相亲时所遗留下来的那块试剑石。当时孙权、周瑜想设美人计,索回荆州,却陪了夫人又折兵。下联化王勃的《滕王阁序》诗句槛外长江空自流,借景以怀沧桑之叹。自宋之后,楹联逐渐出现在园林景观之处,这不但给园林艺术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也为中国名胜、风景联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明代起,题联之风大盛,墨客游人在游山玩水,访胜寻古之际,触景生情,题诗题联,留于后世。

如滕王阁有一联:
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山西省洪洞县庐济寺的大槐树下有一副对联,联曰:
乔木迹犹存汾水环流此地迁莺离梓里
古槐名不朽鹳窝宛在于今化鹤返莲邦
许多人都知道,洪洞县大槐树下,乃明朝初年移民戍边的的集散地。现今许多北方人的祖先从此地离乡远迁,此情此景怎不令其后裔们大发感慨,怀思古之幽情呢?

二、启迪世人
对联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形式。许多名人志士都以联警世,教诲和鞭策同仁、同辈和亲朋好友,给人以鼓舞和勉励,传为美谈。国民党元老、著名诗人、书法大师于右任老人曾致蒋经国: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
于右任先生,是海峡两岸人民敬重的爱国人士,他热爱祖国,反对独裁的志向已传为佳话,他的一首《望大陆》,一唱三叹,写出了一位游子的报国之心。他思想高尚,学识渊博,诗书联均称奇绝。这副对联胸襟宽广,语重心长,作者站在历史的国家的高度,倾注了无限深情,尽肺腑之言,读品之余,令人心动。

清人戴远山,为其好友到官赴任,写过一副意味深长的赠联:
诗堪入画方为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
既是好友,就该推心置腹,作者赠此联的目的,在于对句的内容:做官要清。上联是以诗之妙喻官之理,是起兴之笔,重要的是对朋友的鼓励和期望。作者不但联句惊人,其坦荡之胸怀,更使后人敬慕。

著名画家张大千写过一副联:
人到万难须放胆
事当两可要平心
联句寥寥十几字,却浓缩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人们什么时候要当机立断,放开胆略,什么时候要从容不迫,平心静气。作者将人生处事之诀,点化的十分具体,俨然是一副优美、精致的人生格言。

三、传递感情

对联不但具有诸多社会作用,它还是人们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最好媒介。清代李啸村为郑板桥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此联是在郑板桥罢官归田后写的。郑板桥罢官后,以画画、写字为生。上联是说郑板桥有诗书画之绝,下联是说郑板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事权贵的反抗精神。归去来借览陶渊明罢官回乡后所写的《归去来辞》一文。李啸村赠此联应是对郑板桥的最高评价了吧。

四、宣传广告

对联可以进行广告宣传,招徕生意,妇孺皆知,其实在过去人们就知道用对联做广告宣传了,只是未冠广告之名罢了。江苏泗水县洋河酒厂联是这样写的:
酒味冲天鸟闻成凤
酿糟抛海鱼食化龙
全联皆言说好,妙在运用了夸张手法,让鸟闻味变凤,使鱼食糟成龙,何况人乎?这种手法会使读者产生奇想,诱惑力强,令人顿入意境,流连忘返,手法之高,令人叹服。

五、祈祝吉祥
祈祝吉祥,是对联以及桃符这一文体的内核。《后汉书·礼仪志》就有过古人以桃符驱逐鬼邪的记载。从王安石的《春日》一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爆竹声声的喜庆中,千家万户把旧符换成新桃,那种祈兆幸福,扫除邪气的感觉即刻跃然纸上。我们在作联时,必须注意对联喜悦、吉祥的效果,要根据实际内容撰写有不同层次的充满吉祥气氛的对联,文体要得当,做到恰如其分,必要的艺术夸张是可以的,但不要无的放矢,要做到文题相符。

六、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乃古今文人修身之法门。自从楹联出世,中国的文人们庆幸找到了一种简捷精练的文学形式。从此,写出了大量修身、养性、咏物、言志、治学的佳作诗对。通常,我们把这类充满闲情逸致的楹联列入此类。这方面的对联内容较广,在楹坛中占据较大的位置,综观楹联古籍,以联抒怀者不胜枚举,可谓多矣。清代王士禛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淡为秋水闲中味
和似春风静后功
从联语中,我们可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何等地淡泊,水本无味,又言秋水,更增几分清凉之味;春风最柔,又言静后之风,可见作者立意之心性。

七、鞭挞邪恶
以联语鞭挞邪恶,痛击时弊,古今有之,此类联语多采用诙谐、嘲讽、戏谑的手法,或直来直去,或以物喻人,或以典喻今,或一语双关,或嵌字拆字,或谐音隐语,或嘲讽当朝,或鞭笞时风,不一而足。明朝大文学家解缙性情不凡,语言泼辣,其写的嘲讽联也与众不同,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刘师亮是一位撰联大师,他一生献身撰联事业,以讽刺联见长,每每以对句痛击国民政府,深受民众的欢迎。他写过这样一副痛切时弊的短联: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我们可以将此联看成一副谐音对,是借某地方言,而化国民党口号。税与岁谐,贫与平谐。国民政府吹嘘民国万岁、天下太平,其实只不过如此而已,恰当准确的谐音处理,便将一腐败、反动的政府剥得体无完肤。

八、社会征联
征联作为楹联领域里一种独特的应对形式,自古有之。它与诗歌答对一样,引发许多文人墨客的高度兴趣。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征联美谈。不过,古时候悬赏征联并不是很多,但实际上一些即兴应答,文人巧对,实际上也属于征联范畴。

我们不妨将孙中山妙对张之洞联看作是一副征对。清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汉张之洞总督府,想面见张之洞,当门官递进孙中山的名片,张之洞看后,便写了一行字转递孙中山: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孙微然一笑,心想这分明是一副对联的出句,便从容答出: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看过,不觉暗自吃惊,知道是一位博学之士,急令警卫开门,热情相见。此事一时传为美谈。

1997年华录杯喜迎香港回归楹联大奖赛中获一等奖的是湖南省刘人寿的一副联:
大笔画龙,香港喜看《龙破壁》
高桐引凤,神州酣唱《凤还巢》
此联饱含激情,用笔精到,虚实相间,巧用比拟,抒发了炎黄子孙企盼回归,举国同庆,龙飞凤舞,人心大快的热烈气氛。联语句尾还巧妙嵌入两个戏剧剧目名,如画龙点睛,令人读后欣喜无限,激情飞扬。
第三章 对联的谋篇和创作
古人将对联的创作称之为属对。属,类也,对,配偶也。意思就是以类字配成偶句以成的文体。由此可见其属对二字的内涵所在。对联的独立单位是副,不能用首或条等称谓。不管对联字数多少,必须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对仗合理,词性相近。

乍看起来,对联这一文体在浩翰如云的传统文学中,是再简约不过的了,它短小,精练,易学易会,应用方便,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春联、婚联之类,似乎持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尝试。其实不然。形式的简短,只是就表象而言,若论及对联的创作理论及艺术手法,并不比诗歌简单。对联和格律诗实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对联只有上下两句,而格律诗就不只两句了,对联在精练程度上比格律诗要求的还要高,因此联语中的水份是很少的。一副好的对联,不但要做到语言精练、对仗精巧、意象精深,还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撰写对联难度较大,难度特大的对联,要想对好,比写格律诗要困难的多。有的联语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对好,有的联上联出了,数百年之后,下联仍无人对出,致使在楹坛上出现了绝对这一特殊现象。所以,一位作者,只有学识是不够的,必须有长期的生活体验以及浓郁的艺术表现手法。

所以,要求作者必须具有诗人的思维力、观察力和感染力。像写诗那样去写对联,要做到立意奇绝,感情真挚,内容含蓄,语言饱满,文辞洗练,构思巧妙,意象清晰,寓意深刻,对仗合理,音律优美,尽量使对联达到诗化的境界。

在创作时,在避免文辞堆砌的阳春白雪,也要避免庸俗直白的下里巴人。沈德潜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为此,作者平时要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扩展自己的胸谋,开阔自己的视野,到时候驾驭大的题材就不会无处落笔了。

下面谈一谈对联创作中的规则。
一、立意
诗以意为主,楹联也如此。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一副楹联,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立意高远、精神。古今名联,或言及风物,或追溯历史,或以文采见长,或以技巧取胜,而成佳构。如明嘉庆进士陈大纲写的湖南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独辟蹊径,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山海关一联:
群山尽作窥边势
大海能销出塞声                  转自www.gufang.org 顾方的个人博客
联语道出山、海之气势,巧用窥边、出塞二词,拟戍边将士,透出了山海关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负荷的重要性。作者犹如向人们述说历史,把人们牵回那烽火硝烟的岁月之中。立意可谓高妙、奇绝。被人们视为不可多得之上品。

二、取象
取象,或称物色,就是选取意象,这是在楹联立意之后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所谓意象,即是楹联中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作者在构思时直接浮现于头脑中的多种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情感。平时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这个景就是我们说的象。请看刘坤一写的题滕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作者在上联巧妙地摄取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湖山等物景,以哲人的眼界,向人们提出了世事兴废的自然规律,下联引出此时与当年的时空差,相比这下,今昔对照,令人在时代的变迁中引发怀古幽情。若无上联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定格之景,便不会有下联作者要抒发的感慨之情。作者依稀在告诉人们,此地湖山历经风雨沧桑而依然无恙,得来之不易。言外之意,也多少道出了滕王阁的佳丽风光。

下联在取象上也用得恰到好处。请看:
得好友来如对月
有奇书谈胜看花
联中的月、花即是意象,作者借用二者以喻好友、奇书的价值。如联句中不使用人们所认可的意象,联句则索然无味,如同嚼蜡。在这里,意象的作用不仅仅是比较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能使读者从中产生联想,给人们展开一种广阔、恢宏的艺术空间。因此,一副好联,必须有一较为确切的意象,才能将自己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感悟到你真正的立意所在。请看陈炽所撰九江烟水亭联:
胜迹表宫亭,况恰当芦阜南横,大江东去
平湖波烟月,谁补种四周杨柳,十里荷花
此地乃当年周瑜点将台处,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曾在此讲学,取山头水色薄笑烟诗意,名烟水亭。此联借芦阜南横、大江东去、四周杨柳、十里荷花等物象,为读者营造了烟水亭的佳丽胜景。更巧以况恰当、谁补种二句以成佳构,使得联内景色不虚,触之有物。可使读者神思驰骋于联外,而发怀古之幽情。

取象,特别要做到自然、真实。《文心雕龙·原道》云: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苏东坡也强调文理自然,并自道其文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这些见解,对于我们的对联创作十分有用。

安庆市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联: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联语气势磅礴,雄浑壮丽,一气呵成,然细心斟酌,联中字字句句都饱醮真情,用词得体,张驰适度,并无造作之辞。徐锡麟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杰出反清志士,与秋瑾计划联合起义,在谋刺皖抚恩铭时被捕,不久遇害。作者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才引发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此情此景,不禁发世人感慨,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下联最后的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则是作者惊世之笔,不禁使人们想起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语中的,铿锵有声,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在选取意象时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选取最能表现自己感情的意象。比如有这样一副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联中的逆水行舟、平原走马即是意象,以比喻学和心的某种程度,这里的意象可以说再确切不过了。在确立下联的立意中,作者可能想到了心猿意马这句成语,然后将其化开,把心这一抽象之词处理得如此活灵活现,抚之有物。

二是要选取含蕴丰富的意象。因每个人的经历、地位、水平、年龄都有差异,即使是写同一体裁,其结果也会千差万别。显示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效果。扬州史公祠为纪念抗清英雄史可法而造,祠中有联,乃清代文人张尔荩所作,联曰: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联中以点点梅花喻泪,以皎皎明月比心,情景交融,亡国之音,催人泪下。可以说联中之字,动一处则全联失色。梅花、明月两个具象词,用在这里,十分贴切、含蓄。梅花喻高洁之物,又寒天之花以饰亡国之泪,个中情景,不言而喻。二分明月,乃是从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所化,这里即指史公祠的地理位置。此联不但感情丰富,寓意含蓄,而且用词精妙。不妨将梅花换成其它什么花,势必会减了分数。所以说选取意象必须精确。更要注意某种现象的基本含义,避免牵强附会,浅尝辄止。

三、言志
舜帝曰: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在说诗体的文学宗旨。楹联也同样如此。清代彭元瑞写的自勉联: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辜鸿铭集苏轼的一副对联则属后者: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周策纵的集词联,似不自觉的无意流露,然而最能看出人物的思想情趣。请看:
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啼到春归无寻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四、抒情
指在作品中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可直抒胸臆,谓直接抒情,亦可寓情于景,谓间接抒情。它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一定人群的某种共同感情,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晋朝陆机就指出过诗缘情之说。他说的情乃是指人们的心灵意绪,它包括人生悲喜之感,而以真实感人作为其审美之特征。钟嵘在他的《诗品序》中认为,诗歌的感情,乃是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对诗人心灵感召的结果,其中最激发人心的即是悲壮、分别之情,只有这些感情,才适合以诗的形式抒发出来。纵观古今楹品亦然。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小凤仙乃北京一妓女,蔡锷在逆境中与小凤仙结成知己,得到了小凤仙的帮助,脱离袁世凯的囹圄之中。后蔡不幸早逝,小凤仙闻讯后,以联挽之。联语直抒胸臆,感情真切,如泣如诉,此联以抒情见长,可谓一字一调,字字见情,生死离别之情跃然纸上,使人读之扣人心弦,肝肠欲断,实为抒情联中之佳品。

请看周作人挽马隅卿联:
月夜看灯才一梦
雨窗欹枕更何人
马隅卿为北大教授,是周的故友。上联写二人前一天还一道观灯,仅隔一个梦(即一夜)就病逝了;下联写自己在风雨中转侧不安的情绪。联语洗练,既不写逝者生平之业绩,也不写自己悲痛欲绝的伤情,而只写一方空间,以小事托出,极富诗意。此深情笃意完全是自寓情于景中道来,此种写法属于间接抒情。

五、章法
章法即指文章的组织结构。一般认为,对联的创作理论及美学原则多遵循诗赋骈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这精辟的论述,不仅适用于诗赋骈等文体,自然也是对联的创作理论根据和美学原则。古人对章法的理解,从来就有:只可取意,不可取法,意有真意,法无定法,以古为法,以今为意的说法(袁枚语)。请看徐达为故邸撰写一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地有舜日尧天
上联前两句从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词中化出,由此引发对祖国山河的怀恋之情,发思古之幽情。此为大处着笔,给读者展开一副风云迭起,辽远壮丽的景象;下联则从小处点墨,从小见大,错落有序,使人观之有物、闻之有声,感情贴切,一问一看使得起、承、转、合十分得体,叹为观止矣。

总之,对联的章法,要应用灵活,要求周密、完整,布局得体,脉胳清晰,还要做到跌宕有致,那种平铺直叙的写法,是无章法可言的,也很少写出较好的对联。
第四章 对联的特点和格式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

一、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
实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半虚:上、下、中、内、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如下联: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

此外,在对仗中,还要考虑你在联中要表达何种感情,你所选择的词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选择的意象是否达到你所表达的艺术效果。因此,两者都要兼顾,不要以辞害义。在偶对中琢字要贴切,古人云:选字无垠,用字有师即是这个道理。初学者要多看多写,如暂时无好句以对,最好沉淀一段时间再动笔,或放下来,或另起炉灶。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写作的过程即是提炼的过程,只要多看、多写,就会熟能生巧,出口成对了。

二、内容相关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因为上下联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
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再请看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一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意在提出问题发难。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上联有意刁难,下联借题言志,上下联呼应有效,在内容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三、文字精练

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对联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不仅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使其达到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的的特殊文体。它不需要小说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说的意思用最洗练、简捷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如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联: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此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景,使人联想此地定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景区。全联仅用八个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开似锦、群鸟争鸣的自然景观。可谓妙笔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
千峰拔地
万笏朝天
此联是在说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云汉,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对青天。寥寥数字,把一副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的如此壮美,如果作者没有提炼语言的能力,是绝对做不到的。再请看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写的一副赠联: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此联也只八个字,却浓缩了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深邃的情感。从联语中,我们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国的伟大胸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可谓言简意赅,用字如金。炼字炼句的难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说简而易行,信手拈来,实际上,做好一副奇绝对联,其难度不比写一首诗来得容易。

凡联句中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中则不能再用,否则犯了重字之忌。

四、节奏鲜明
关于对联的节奏,将在有关章节里详细论述,这里仅就节奏与结构及平仄的一些相互关系加以说明。

对联与诗词的不同之处在外在形式上。即对联的字数、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较灵活、自由,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对联的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也就是说,所有的对联字的总数必须是偶数。

对联的节奏是比较灵活的,但它并是不无序可循。所谓的节奏灵活,是说它没有固定的程式,在长联中只要做骊大概的平仄交错就可以了,因为节奏与平仄是同气相连的两个方面。至于七言以下的短联,因字数少,要求须严格些,但无论如何,在不因辞害义的前提下,上联尾字须是仄声,下联尾字须是平声。一些名联打破这种常规实为可谅,但我们做为初学者来说,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对为好。这样,可提高我们的属对水平。

下面谈一谈对联中的几种格式:
工对
工对,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请看下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香
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再如郑板桥的一副题联,对仗也相当工巧: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对夜对天文名词相对,风对雨亦然,放对瞒为动词相对,胆对人为名词相对,这里的放胆对瞒人更显其工,来对去为动词相对,梳对润为动词相对,柳对花为花木类名词相对,初学做联,应多遵循这种对仗手法。

宽对
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如厦门太平岩联:
石为迎宾开口笑
山能做主乐天成
联中石与山、迎宾与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不仅结构不同,而且笑与成词类也不相对。我们称其为宽对。

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
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也然。此种对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

借对
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如:
尧天舜日舒清景
晋水泉山映紫云
即在上联中借用与青同音的清与紫相对。有的还可以借结构相似的词语来相对,如湖南桃花源联: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鬓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联中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构词方式属动宾式,与下联动宾结构避秦相对。

正对
正对,也称并列对,即上下联内容基本相同,互相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如陈素风诗句联:
千门竹影联春色
一段和风彻翠微
上下联句均是写宜人春色,说的是一种事物,上下联句只是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

反对
反对就是上下联意思截然相反,或相对称,这种对仗对比对比鲜明,会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例如杭州岳飞墓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上联是说此山栖霞岭能埋岳飞这样的英雄实在是很大的荣幸,下联是说白铁本来无罪,可是人们却用它铸造秦桧的千古罪人像,实在是一件倒霉的事。上下两句,一正一反,相反相成。

流水对
流水对,也称串对、走马对,即上下联内容相承,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叙述。如宁波名医范文甫自题联: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还有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这种流水对的联句都是由上下两句合成一句话,做这种联时要注意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或条件等关系,如形成上下独立,就不成为流水对了。

第五章 对联的词类和词性
对称美是对联的主要特点。所谓对称,除了平仄相对、节奏一致之外,还要做到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高度完美。反之,则不能称其为一副好的对联。本篇主要谈谈对联中的词性对仗的问题。

《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笔者按词类编成部分对句,可使读者更明了一些:
地理对:河对海、地对山、大陆对长天、荒原对沙漠、古塞对雄关。
天文对:冰对火、雪对霜、海市对山光、星辰对日月、瑞雪对骄阳。
颜色对:红对白、紫对缃、黑桦对白杨、青竹对绿柳、墨兰对珠黄。
方位对:南对北、西对东、六极对八风、五湖对四海、边塞对围城。
数字对:一对二、百对千、两两对三三、千年对万寿、独木对群山。
花木对:桃对李、菊对兰、玫瑰对牡丹、绿茵对红叶、白芷对橙柑。
飞禽对:鸥对鸟、枭对鹏、白鹤对黄莺、杜鹃对喜鹊、燕舞对鸪鸣。
走兽对:熊对象、马对羊、狡兔对贪狼、雄狮对猛虎、牛仔对猴王。
鱼虫对:蜂对蠓、蛾对虫、蝼蚁对鱼龙、河龟对海蚌、蝴蝶对蜻蜓。
人伦对:夫对妇、臣对君、祖宗对玄孙、同志对朋友、家族对外亲。
文学对:词对赋、曲对文、五典对三坟、楚辞对史记、诗品对文心。
感情对:愁对乐、喜对吟、和气对知心、涌泉对滴水、思绪对情恩。
精神对:痴对智、佞对昏、颓废对沉沦、修身对养性、刻骨对铭心。
人事对:公对私、言对行、协作对竞争、生活对劳动、长辞对永生。
文史对:经对史、古对今、后汉对先秦、伏羲对盘古、忠臣对昏君。
形体对:面对首、毛对肌、口舌对心脾、饥肠对傲骨、夺目对画皮。
宫室对:楼对阁、户对窗、皇室对民房、茅庐对寺庙、巨厦对中堂。
珍宝对:珠对玉、锦对珍、绿翡对白银、琼瑶对玛瑙、紫贝对黄金。
军事对:弓对箭、将对兵、烽火对狂旌、楚歌对剑气、画角对长城。
饮食对:茶对酒、盐对油、瓜果对米粥、山珍对海味、熊掌对猴头。
时令对:朝对夕、暮对晨、白昼对黄昏、中秋对元旦、去暑对立春。
文具对:棋对纸、笔对琴、泼墨对撰文、砚池对书案、七彩对八音。
衣饰对:巾对带、衣对衫、木屐对华冠、袈裟对襁褓、项链对耳环。
虚词对:然对也、之对乎、而已对斯夫、无非对是否、矣哉对再如。
副词对: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
连词对: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因为对如果。
介词对:同对往、被对朝、由于对沿着、自从对为了、除了对依照。
助词对:的对地、啦对吧、罢了对是吗、哎哟对完了、似的对等着。
叹词对:嘿对喂、哦对啊、嘿喽对哇啦、哎呀对嗨哟、哼哼对哈哈。
象声词对:轰对嗡、噹对哗、叮咚对乒乓、咣噹对扑哧、唏哩对哗啦。
联绵对:阡对陌、貅对貔、璀璨对旖旎、氤氲对滟潋、翡翠对琉璃。

在对联的对仗类型中,有工对、宽对的区别。工对,即指同类的词或相关的词相对。如上边讲到的按类别属对即为工对。宽对,即指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然而工对不见得就是好联,宽对有的不乏为上乘之作。要说明一点,颜色对、方位对、数词对、虚词对和动词对,必须严格按同类对仗,否则为失对。特别是动词,如造成失对,势必使上下联句子的结构发生变化,其它词对得再好,也算失对。另外,有些常用名如人名、地名、国名、书名等也应从严对仗。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邻对,它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邻对一般比宽对严格,但又不如工对那样整齐精密。

名词对
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人、马、花、月、天空、北京、中国、头、今天、爱情、道德、小麦、星期天……请看:
诗写梅花月
茶熏谷雨香
在精练的联语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只有写、熏二字为动词。作者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画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实不多见。

晚清黄遵宪写过这样一副言志联:
药是当归,花宜旋覆;
虫还无恙,鸟莫奈何。
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当归即中药当归,旋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联语中的当归、旋覆、无恙、奈何均为双关词,作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双关寓意。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

再看著名画家黄宾虹的一副联:
心肠铁石梅知己
肌骨冰霜竹可人
黄宾虹不光画画得好,联也写得奇绝。联语是说铁石性格如梅,冰霜品质似竹,作者巧妙地运用名词的作用,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立意精工,非常人可比。

再看傅山写的一副联: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皆以名词入句,却深得意境,不禁使人想起白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之佳构。可见,撰联工在意境的开发,如无意境,再好的辞藻也不会辟出新意。

动词对
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表示陈述人或事物的动作情况变化和其它活动的词。如:走、笑、有、在、飞、写、起来、上去、观念、悲欢、存在、发展等。

请看杭州孤山放鹤亭联:
水清石出鱼可数
人去楼空鹤不归           转自www.gufang.org 顾方的个人博客
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归。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

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联语重用动词容、笑二字,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上联写外貌形态,下联写内心情态,容、笑二字分别三出,用字精到,层层迭进,通俗谐趣,发人深省。

形容词对
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如:高、白、好、快、暖和、活泼、恳切、优秀……

请看赖少其为无锡鼋头渚通芬堂所撰一联:
湖阔鱼龙跃
山阴草木香
作者在简练的联句中,竞用了四个形容词,以阔饰湖,以跃饰鱼龙,以阴饰山,以香饰草木,连贯自然,与景物相配,十分得体,无见雕琢。

数词、量词对
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基本数词有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组合数词有十一、九十九、一百八十六、五十年、二十世纪、七月一日等;表示次序先后的如第一、第二、初五、第六等。
量词表示计算人、事物或行为数量时所用的单位。主要有度量单位:尺、寸、里、升、斗、斤、两等;个体事物单位:个、只、件、根、本、间、种等;集体事物单位:独、双、对、打、群、诸等。还有一种词称动量词,数目较少,有次、队、回、遍、道、下、阵、遭、趟、顿等。物量和动量经常要同数词一起用。数词和量词连用的时候称数量词,如三斤、一双、十回等。

数词和量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主要作用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联难度,进行数学运算,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请看苏州闲吟亭联:
千朵红莲三尺水
一弯明月半亭风
此联以白描手法写景,似不加半句渲染,然细心看去,便知作者在其中有意创造了意境。千朵红莲衬托三尺湖水,一弯明月设置半亭微风,岂不是一幅绝美的园林风景画?这其中,千朵、三尺、一弯、半亭在联内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北宋刘攽才思敏捷,博学出众,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他,出一上联让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王安石很赏识他,联曰: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北斗映水,恰为十四颗星斗,孤雁披月,依稀如作双飞。联语构思绝巧,立意奇美。联中连用六个数词,四个方位词,不显堆砌,反而以意境取胜。

再请看下联: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数字联巧在连续嵌入自然数,上联顺排,下联逆推,难度较大。据说上联为明嘉靖年一船夫于九江渡口向当年状元罗洪先求对,罗竟哑口无言,故为传世绝联。下联被今人李戎翔对出。下联的九里香指的是一种木料,据说1943年有人找这种木料,花了一年时光方弄到手。1959年,佛山市一位老工人装修,因需要此料,只两天便从十里远的农村找到了。李戎翔闻听此事,抚今追昔,有感而发,欣然对出下联。看下联:
天下三分明月夜
扬州十里小红楼
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三话》中引自《隐居通仪》一文:贾似道镇扬州日,上元张灯,客有摘七句作灯门联者曰: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众称其切,唯天下对扬州乍看属宽对,均为名词,偏正结构,下对扬不工,然天下对扬州则无嫌。

代词对
在汉语中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称为代词。代词分为人称代词:你、我、他、咱们、自己等;疑问代词:谁、哪、什么、怎么、多少、多么;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么、这样。,古汉语文言虚词的其、何、孰等也为代词范畴。

请看民国年间楹联大师刘师亮写的一副嘲弄军阀的对联:
你革命,我革命,大家喊革命,问他一十八年,究竟革死多少命;
男同胞,女同胞,亲爱结同胞,哀我七千万众,只能同得这回胞。
作者以口语诗入联,真乃入木三分,切中要害。语中巧用了人称代词你、我、大家、他、男、女、同胞、众、命,疑问代词多少,真可谓句句有力,字字见工。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为一家理发店写过一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作者语意双关,虽包含杀机,却耐人寻味。联句以疑问式处理,巧用疑问代词几许、如何,如向世人证明手段,显出作者英武、洒脱的英雄气概,符合作者的身份和心态,为联语增色不少,被后人称为联中佳品,不为之过。

请看金圣叹所撰一联: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此联尾的一多一少,道出了世间的两大道理,天下读书之人多矣,然真读书人甚少,强调一个真字。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道出了世途的艰难。二者类比,以多少量之,也引人深思。

介词对
即放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如:从、自、往、朝、当、到、于、在方向、处所、时间;把、对、同、为、跟、连对象、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让被动。在古文里,与、以、于、为、所等属于介词范畴。介词在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重叠使用,其必须用在名词或代词的前边。

请看周恩来写的这样一副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中读书
联句首字与、从为介词,是介绍与什么人共事、从何处读书的道理。用语精练、直接、自然,给人以鲜明、清晰的感觉。

请看山东曲阜孔府门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联句字与、同、咸、并均为介词。

副词对
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到修饰和限制的作用,但不能修饰和限制名词。如表示时间、频率已经、曾经、正在、立刻、忽然、终于、一直、永久、才、就,表示程度很、更、越、最、太、更加、非常、特别、稍微,表示范围都、全、总、只、统统、仅仅,表示重复、连续又、再、还、尚、犹,表示语气可、却、竟、决、倒、竟然、难道,表示否定、肯定不、设、必、许、没有、必定、也许。在古文言文中,已、犹、则、也、有、可等均为副词范畴。

请看长沙天心阁联:
四面云山都到眼
万家忧乐最关心
联句中第五字都、最为副词,纵观全联,二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若省略了此二字,整个对联便索然无味了。
请看下联:
不可说!不可说;
如之何?如之何。
这是一副为革命进步人士杨杏佛写的挽联。杨与宋庆龄、鲁迅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3年被国民党杀害。不可说是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之下发出的感慨。如之何,是笔者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不可、如之为副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副词的作用,用语奇精,内容含蓄,喻意深重,表达了人们敢怒不敢言的社会心态。

助词对
助词系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虚词,多用在词、词组、句子后边起辅助作用。助词包括结构助词的、地、得、所;时态助词了、着、过;语气助词呢、吗、吧、啊,另外,所、着、等、似也属于助词,古文言文中之、乎、矣、也等属于助词范畴。虽此类词独立性最差,但它在语言中却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有的联句因一字之差,则谬之千里,使用得好,可使联句增色,情趣盎然。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此联为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视为名联。此联不但采用了嵌字法、转意法,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虚词的作用,使联句情趣动人,感召力强。

连词对
能够将两个词或者两个语言单位连接起来的词叫连词。如:和、与、而、同、跟、及、并、或、以及、不但、并且、或者、而且连接词和词组;不但、虽然、既然、要是、如果、假使、倘若、只要、除非、即使、因为、不论、不管、尽管、而且、可是、但是、然而、况且、所以、因而、因此、于是连接句子。古文中的而、与、则、乃、然等属于连词范畴。

请看下联:
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
有口难诉,我辈何须民主自由
此联是讽刺国民党贪污腐败,扼杀民主自由的一副对联。联中使用了连词尽管、何须,在联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联语的双关语气得以发挥,增强了对联的穿透性。

叹词对
叹词,即表示强烈感情的或者表示呼唤应答的声音的词。它一般不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通常在句子的前边独立存在。在对联中,叹词的应用不是很多,在一般的诙谐联中偶有使用。

请看下联:
咦,哪里放炮;
哦,他们过年。
据说这是一副云南某村土地庙联,作者借土地神之口,发表感叹,像土地神在过年之际看人间一派热闹景象之时的自语的写照。作者似乎在写土地神的孤寂心态,批驳了人间不似仙境的迷信观念。
第六章 对联的种类和应用
对联,经过千年的磨砺和沉淀,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门独具体系、种类繁多、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的艺术品类。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即:喜庆类、哀挽类、装饰类、行业类、文苑类、其它类。喜庆类包括迎春联、节日联、婚嫁联、寿诞联、乔迁联;哀挽类包括致挽联、自挽联、墓祠联;装饰类包括风景联、名胜联、寺庙联、官署联、宅第联;行业类包括酒馆联、药店联附:药名联、理发店联、戏台联、会馆联;文苑类包括治学联、书斋联、自勉联、言志联、题赠联;其它类包括讽刺联、戏谑联、谜语联、应答联、巧对联、应征联。下面按对联分类举例说明。

一、喜庆类
凡带有喜庆色彩的对联均纳为此类,撰写喜庆类联,应在联语中透出喜悦、欢乐、愉悦向上的气氛。切忌隐晦、生涩、低沉、平淡之词,联语要求既有时代性,又要有针对性。

迎春联
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来临新年伊始之时,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一副春联,借以烘托喜庆气氛。春联一般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在我国,无论塞北、江南、城市、乡村、机关、军营都有贴春联的习惯。各行各业有各自不同的喜庆联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洋溢着春的气息、时代的气息和喜悦的气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春联不同的内容和风貌。历史上留下不少好的春联,但随着岁月的沉淀,有的显得陈旧了些,如: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有人将其稍加改动,则显得清新不少:
爆竹二三声,人间易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在旧社会,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春联虽多有喜庆气氛,但思想多陈旧、缺少生气,然而有一春联却写得与众不同,联曰:
人因爱富常离我
春不嫌贫又到家
此联为清顺治年间榜眼陈芳澎所作,陈幼年家贫,攻书刻苦,饱偿世态炎凉,在他未考之前的一个春节,便在自家门上贴出此联。对联与诗同,贵在立意,此联立意新颖、脱俗、不同凡响,令人耳目一新。古人云:诗不厌俗,作者巧在从俗处着笔,上联为平俗之句,老生常谈;下联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好一个春不嫌贫又到家,其中赞美春之无私利,无偏袒之心,跃然纸上。上联写人,下联写春,造成鲜明的对比,作者从俗中求雅,当为大手笔也。
劳动门第春光好
勤俭人家喜气多

节日联
节日联为喜庆联的一种。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除春节外,还有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政治性节日和国际性节日有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等,每个节日都有其自身的意义,所以在写节日联时要针对每个不同的节日特点写出与其相关的喜庆联语,切不能张冠李戴或意象混乱,以免贻笑大方。

请看这副元宵节联:
灯月灿华筵,留得元宵余景,问当场谁惜千金一笑
笙歌沸羽曲,果然大地长春,能胜赏再来五夜三更
灯月璀璨,笙歌起伏,此时此景,作者突发异想,向人们提出一个世人极易忽视的问题:问谁惜千金一刻,意在告诫人们时间的可贵,此点睛之笔,余味无穷。能胜赏再来五夜三更,道出了人们对良宵的无限向往。联语意境含蓄,感情真挚,读后令你在冥冥之中倏然得以艺术的净化,以激发人们对人间良辰美景的无限依恋和追忆。

有一副国庆节联:
四海扬波,万朵金菊迎盛典
八风送爽,一天丽日耀长安
国庆之际,正是金菊盛开之时,作者抓住这一物象,以抒发人们喜迎国庆的喜悦心情。对工严谨、联语明丽,全联充满节日的喜庆色彩。下联长安意喻长治久安,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深情祝愿。

婚嫁联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喜庆祝福是婚嫁仪式的内核。结婚以悬联的形式誌禧,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一副热烈、吉庆、幽默的婚嫁联会给婚礼增加无限情趣。

有这样一副婚嫁联写得别具一格:
一阳初动,二姓克谐,庆三多,具四美,五世其昌征凤卜
六礼即成,七贤毕集,奏八音,歌九如,十全无缺羡鸾和
此联巧用数字对,把一个婚嫁场面写得红红火火,一阳,有春来、婚喜之意;二姓,指结缔婚姻的男女双方;三多指多福、多寿、多子孙;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五世,典出《左传》,是说懿氏占卜择婚卜辞中有五世其昌等吉语;六礼,古代缔结婚姻的六种手续;七贤,指魏晋竹林七贤;八音,指古代的八种乐器;九如,是祝贺福寿的吉词;十全指事物完美无缺,十全十美。值得一提的是,十个吉祥的语句,均有出处,选典构句,恰到好处,联句陈而不腐,自然贴切,平仄对仗,工整协调,声韵并茂,为婚嫁联中屈指者。

如果说上例婚嫁联写得典雅的话,那么下例联则写得十分诙谐幽默了,请看:
十八年前不谋面
二三更后便知心
显而易见,此联是一副旧年婚联,上联写出因包办婚姻显现的情状,下联写出了新婚夫妻的亲昵之情。也有人说这是一对新婚夫妻的对话。联句对工精巧、朴实。生活气息尤浓。

乔迁联
人们在喜迁新居时,往往要写上一副对联,以渲染喜庆气氛,这种对联我们称之为乔迁联。历史上的乔迁联发现的不多,大概是近代派生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乔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此,乔迁联在楹坛中将占有一定的位置。

在过去,乔迁联主要写一些雍容尔雅之辞,如:
吉星高照
福地呈祥
水如碧玉山如黛
凤有高梧鹤有松
再如:
择居仁里和为贵
善与人同佳为邻

寿诞联
为庆贺父母、长辈或亲朋好友的生日而撰写的对联叫寿诞联。寿诞联应在寿字上做文章,寿诞联要尽力去表达欢愉之情,应选热烈、积极、具有活力的字句入联,主要以歌功颂德、评价业绩、祈祝康健等方面入笔,有的寿联还切入时令、年岁或身份等。

最早的一副寿诞联应为北宋孙奕《履斋示儿篇》中所载:黄耕庚夫人3月1日生,吴叔经作联贺道: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联语诗味犹浓,且立意精巧,笔致含蓄、自然,比喻得法,韵味无穷。

下联是将寿者的岁数切入联内,加以发挥。请看:
数百岁之桑弧,过去五十,再来五十
问大年于海屋,春华八千,秋实八千
联中桑弧即用桑木做的弓,这里寓指男子当立志四方,大年指长寿,海屋为古人祝寿之吉辞。此联笑傲人生,大度浪漫,用典贴切,想象丰富,乃寿诞联中之精品。

也有的将寿者的职业、身份切入联内的,请看紫金山天文台献给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先生的一副寿联:
测黄道、赤道、白道,深得此道,赞钰老步人间正道
探行星、彗星、恒星,戴月披星,愿哲翁成百岁寿星
张钰哲原为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从事天文工作六十多年,为天文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联语巧嵌道、星这两延伸性极强又与天文相关的字,层层展开,把张老的职业、品格、姓名、精神等融会贯通,以烘托赞颂、祝愿之辞,联语比喻得体、一语双关、文精意深、构思奇妙、立意深刻、令人折服。

也有自作寿联者,请看郑板桥自寿六十岁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作者以豁达的笔触,写出自己六十生日的出世心境,我们不妨将其看作是他辞官后的养生之道。

二、哀挽类
凡凭吊古人,追悼死者的对联都属此类。哀挽类联大多是评价逝者的功业,或颂扬其业绩,或表彰其情操等等。自清代以来,还出现了一种自挽联,也入此类。

致挽联
人们用以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为致挽联,这种对联,主要在挽字上下功夫,以表达人们对死者的景仰之情。
戊戌变法失败后,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被杀后,其父谭继询时任湖北巡抚兼湖广总督闻讯无尚悲哀,即撰一联挽之,联曰:
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联句着墨不多,却寓意深远、含蓄。作者虽未对死者做正面评价,然言外之意已甚明白,非大手笔莫及也。据传,戊戌八月嗣同居北京绳匠胡同浏阳会馆,此时,大刀王五愿保其出门逃往日本,谭不肯,恐累其父,甘愿受死。嗣同死后,其父即被革职,若嗣同逃,罪也不过如此。故嗣同死实伤父心,使国失栋梁。惜哉,痛哉。

请看姚克与美国友人斯诺挽鲁迅联: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副对联,给鲁迅先生以很高的评价,中国何人领呐喊一句,明确了鲁迅在我国文坛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的辞世,使文坛从此感彷徨。在联尾还自然地嵌入了鲁迅的两部作品《呐喊》和《彷徨》,更显得珠联璧合,巧夺天工。

自挽联
在哀挽联中,自清代起又出现了自挽联,多属文人游戏之作。或叹身世之悲凉,或叹世态之苦寒,或情痴今世,或神往来生,不一而足,多突出一个戏字。从此可见作者旷达、风趣、从容不迫,表现了其人视死如归的乐观心态。

把死看作是一次远游,这样的人是不多的。晚清文人杨绍基在临终前写过这样一副自挽联:
枉读十年书,叹今朝黄土埋文,当日悔抽人似茧
休灰千里志,待再世青云得路,那时豪吐气如虹
上联叹人生短促,读书枉费。下联笔锋一转,寄予再世,其中饱含酸甜苦辣之情。个中之味,读者从字里行间定会咀嚼一二。

墓祠联
湖南省岳阳市周瑜墓有楹联曰:
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
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
此联以叙事见长。上联是说周瑜不但有熟通音律的才华,更有卓绝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以佐孙权破曹。当时吴国流传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谣。下联是说周瑜过于好胜,心地狭窄,最后被诸葛亮三气而死。这里以饮醇酒而喻处世,说明有雅量方能成大事的道理。

安徽安庆市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联,写得尤为动人,联曰: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徐锡麟为民主革命烈士,在谋刺敌人时被捕、遇害,此联气势雄浑,一气呵成,大有与江水争流之势。

三、装饰类
装饰类联是指长期题于园林、名胜庄园、官署等建筑物上的对联,自宋以后,人们将联句多题于建筑物的楹柱上,由此楹联一名始出,因其经久性较强,对联的内容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类对联,传世之作颇多,这不仅在于此类联的经久性强,主要的是古人在作联时,把握得当,立意深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多为大家手笔。

风景联
风景联多用于名山大川、园林别墅等地,这种对联与名胜联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管采用何种手法,均不涉及人物、历史、典故等,只是在写景上做其文章。

请看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这样一副联:
万顷湖平长似镜
四时月好最宜秋
此联采用了嵌字手法,联句中在不同处散嵌平湖秋月四字,因联句未见景外之物,只是在写景上延伸开来,以镜饰湖,以秋状好,给人以美好意境,空灵可爱,是一副很不错的风景联。

有人为秦岭题联曰:
障南阻北
拔地分天
此联仅用八个字,便把一个巍峨连绵三千里的秦岭活脱脱展现在人们面前,真乃惜墨如今,恰到好处。拔地分天一句,令人触目惊心,拍案称奇。一个分字格外传神,远胜力劈华山之势。

新疆天池,也称瑶池,风景十分优美,据传说是王母娘娘的住地,有人为此撰写长联,联曰:
飞鸿映天光,秋妍冬灿,屋脊冰场舞翩跹。锦雉低翔,银峰奇幻,天山竟美诗情艳,何须筑王母九苑
巧艇掀池浪,春媚夏葱,花丛野筵唱珑玲。金鳞荡漾,林涛歌喧,池水微寒浴兴欢,胜过那西湖三潭
联语详细地写出了天池四季的美丽风光,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而且,以上联的天光、天山对下联的池浪、池水,形成嵌字格式,透出天池二字,作者用心,可见一斑。

名胜联
名胜联,多用于亭台楼榭、殿阁寺庙,名山大川等古迹处。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名山、古迹琳琅满目,不胜枚举。这些古迹与中国古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楹联便是其中之一,它不但为山水增色,美化了环境,又是游人吊古凭史的场所。既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又得到了大自然的享受。名胜联就创作手法而言,可分为写景、咏史、叙事、抒情、议论等。

清代刘坤一为滕王阁写过一副名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此当年风景如何
这是一副极富哲理的楹联,作者立于滕王阁上,目睹古楼新葺,世事兴废,感慨万千,这一看一问道出了此地湖山历经风雨沧桑而依然无恙的景观,同时也悄然渲染了滕王阁风景之佳丽。黄鹤楼有一佳联更是令人叫绝,联曰: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此联化用鲁班筑黄鹤楼,吕祖吹箫跨鹤的民间传说,兼叙事、抒情、议论、写景于一炉,形象地描绘了黄鹤楼美丽、壮观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再请看扬州二十四桥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此联以写景入笔,上联写日景所见,云影、水光、秋色构成一副美丽的图画。下联写夜景所闻,从箫声起处想到月下美丽的姑娘,给人以美好的遐思。下联化用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句,古意新翻,颇有情致。

寺庙联
题于寺庙中,用佛道精神教化人们的对联叫寺庙联。

杭州某寺有一联,这样写道:
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
终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
此联写弥勒佛。弥勒佛总是一副笑口常开、胸怀坦露的模样,给人以慈爱、坦荡、无忧无虑的感觉。一笑一看,字里行间,有心人不难悟出联中真谛。与那另一副写弥勒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一副倒坐观音联这样写道:
问大士缘何倒坐
恨凡夫不肯回头
此联用问答式手法,生动、风趣地刻画出撰联者对那些执迷不悟者的愤恨与无奈,劝导人们要诚心信佛、回头是岸。

官署联
官署联多指旧社会悬于朝府县衙等各级官府门庭的楹联,这类对联多有施政演说的味道。因官员的处世态度不同,所撰楹联内容也迥然不同。有装点门面的,有沽名钓誉的,也有警世言志的。

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每赴新任,都要以两块高脚牌做为行队前导,两块木牌上写就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
求通民情
愿闻己过
联语简明、精到,很好地表现了他的官风和政愿。似乎告诉人们,与民通情,其官必正。

下联是福建福安县衙的一副对联:
什么叫好官?能免士民咒骂足矣
有何称善政?只求狱讼公平难哉
人们知道,在旧社会,几乎无官不贪。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便是旧官衙的真实写照。但也不乏清官廉吏,这位作者则要做免士民咒骂的好官,行狱讼公正的善政,实在难能可贵。如真落到实处,当是此地百姓的造化。此联采用自问自答的疑问句式,用只、能提出了为官的最低标准,同时也道出了为官的最高标准,使人品出为官清廉的难处。

下联是山东金乡县令王玉池自撰的县衙大门联:
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
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
联句写得很富人情味,读之令人心动。据传,王县令在任期间,赈济灾民,断案公允,生活清廉,博得县人爱戴,在旧社会能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宅第联­
宅第联,也称厅堂联,常用于大门、内门、后门、中堂等处,它属装饰联的一种,以装饰环境、烘托气氛,联语多以祈祝祥瑞、借物抒情、规范品德、激励功业、闲情逸致等内容为多。因宅第联用的时间较长,所以写作这类联时不应趋时,要具有概括性和说理性,同时,应体现出主人的性格特点。

如这副宅第联:
好山入座清如洗
嘉树当窗翠欲流
联语清新宜人,且对仗十分工整,令人想起槛外远山排闼绕之句来,意境幽美,多发联想。

­请看郑板桥写的一副宅第联:
一庭春雨瓢儿菜
满架秋风扁豆花
本联立意奇巧,构思怪异,作者将常见的两种意象凝入一句之中,使读者不禁生发奇思妙想,一幅活生生的农家风物倏然跃入纸上,给人以美的感受。

邓元白自题宅第联更显得豁达、洒脱:
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
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可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
说联句文辞奇妙,不如说作者思想超凡,无深远的心境,很难写出如此好句。

四、行业类
行业类联在我们的生活接触的很多,现在一些市井、肆店之联多属此类,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不胜枚举,这里只介绍其中之一二。在作联时,可举一反三,只要领会行业之内容,不惜巧出新意,定会写出好的作品。

酒馆联
中国的酒文化闻名中外,酒与中国古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千百年来,不知醉倒了多少文人墨客,也许酒馆联多少受了中国酒文化的薰陶,它像一瓮浓郁的美酒,陶醉着一代代炎黄子孙。

有一家酒馆联这样写道:
酌来竹叶凝杯绿
饮罢桃花上脸来
此联对仗工巧,以竹叶对桃花,竹叶酒、桃花腮,如此形象、新奇,可见作者用词之独到,见情见智,明丽隽永,赏联之余,犹如在饮着一杯醇香的佳醴。

下联与上联相比,倒显得豁达、直白了许多,给人一种亲切之感: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力苦,劳心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这是成都的一家酒楼联,联语自然天成似脱口而出,近于白话,细心品味,人间苦乐情状,可谓淋漓尽致矣。

药店联
顾名思义,药店联是宣传药物性能、医道医德方面的对联,药店联形式各异,有的以药名成趣,有的则直书胸臆,有的转类,有的嵌字,有的谐音,有的拟声,手法不同,各具千秋,不一而足。

请看一药店联: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此联立意高妙,不同一般。上联巧用生地、熟地二味中药,自然贴切,言及祖国处处有亲人;下联言外之意,有妙手回春之方。再说,药店百草飘香,药到病除。联语亲切可爱,顺理成章。

过去有个医师叫程道周,他在自家的药店题了一副对联: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文如其人,从联语中人们会感悟到:程先生一定是一位心地善良,慷慨为人的好医生,简直与菩萨不差上下。与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有异曲同工之妙,顿时便缩短了药家与顾客的感情和距离。

附:中药联
中药联要求以药名成对,意在造成一种奇趣和意境。因中草药种类繁多,药名五彩斑斓,且多含双关语意,故近代多有佳作流传于世。

请看下联:
栀子牵牛犁熟地
灵芝背母入常山
全联用六种药名成对,每种为一个成语,背母即贝母,常山既是药名又是县名,联中只缀入犁、入二字,做为谓语把他们组成两个拟人化的生动句子,栀子、灵芝做了拟人化处理,在对仗方面牵牛与背母是动宾词组相对,熟地与常山是偏正词组相对,结构工整,平仄无差。下联写得更是富有情趣:
益母丹参桂子
五加桑椹红花
此联由六味药名组成,不掺驃别字,而且更妙的是在联句谐音中转出新意,即可读成:一母单生贵子,五家双送红花­。

药联多用拟人手法,但要内容贯通,无斧凿之痕,并非易事,在这方面,下面一副药店联实属难得。请看: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如云母、天仙
此联上下联分别嵌入九味中药名,这么多的药名组成联语,却毫无堆砌杂乱之感,反而自然贴切,相得益彰,不闻草药味,倒像是分别描述一位历经沙场的老将军和一位待字闺中的少女的不同形象,老将战功赫赫,威风八面,少女雍容娴雅,貌若天仙。此外,做为串连中药的几个动词持、跨、插、戴、胜用得准确生动,为联语增色不少。对联构思奇特,独具匠心,对仗基本工整,历来被人们所称道。

理发店联
理发店联,在行业联中别具一格,不乏许多名联杰作。好的理发店联多立意独到,寓意无穷,或一语双关,或出奇制胜,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请看一家理发店联:
操天下头等大事
做人间顶上功夫
此联巧用双关语,将常用口语头等大事、顶上功夫巧入联中,使人有出奇不意之感,作者把一个普通的行当魔术般地升华到最高层位置,不能不说煞费了苦心。

下联也写得很巧:
提起刀人人没法
拉下水个个低头
此为旧日理发店联,联语采用了谐音双关法,上联在发字上大作文章,粗读没法,即没有办法,这里却指没有头发的意思,说的是理发的过程,下联虽无谐音字,依然一语双关,拉下水会被人误解为受人贿赂、动摇思想之意,这里则是说洗头,品味此联,一定会对我国汉字的妙用叹服不已。

文如其人,太平天国首领石达开对理发行业赋予了另一种境界: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传说石达开部下有一将领叫李文彩,原是剃头师傅,太平天国将领冯云山为他的理发店拟撰一联: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石达开后来改成上联,联语中似乎在向顾客夸耀自己的手艺,实则是隐含着一个反抗者横刀立马的勃勃雄心,锋芒毕露,气度凛然。在幽默的字里行间闪动着刀光剑影,内容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近来,有人为一家美容店撰写一联,则显得风和日丽,联曰:
十美容颜,五分造化,五分妆成
两倾品貌,一半生成,一半饰成
此联用先合后分手法,在后面的分述部分,两个段句各具特色,出句言及生相美,对句言及装饰美。文理自然,相辅相成,可视为一副很好的广告联。

戏台联
戏台联语,是楹联的一种,多蕴含戏理和人生哲理,集文学与戏曲艺术为一体,闪烁着特有的光彩。

在戏台联中,下联可称为佼佼者:
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
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此联好在居今鉴古,借己证人,以戏情洞察人物,其中之哲理妙在不言中。
请看下联:
铁板铜弦,高唱大江东去
琼楼玉宇,细听水调歌头
这副联则是写表演风格和观众审美感的联语,它巧妙地讲出戏曲舞台的诗情画意和戏曲表演或雄健豪放或秀隽清雅的不同风格。

戏台联,往往在述说戏剧中让人豁然领悟主题之外的道理,请看下联:
满场都是闲人,袖手旁观,听戏不如做戏苦
凡事终须结局,从头演起,上台容易下台难
此联妙在对句上,一句上台容易下台难,不知诸君会有何等感想。

下边一联写得甚妙:
做戏何如看戏乐
下场更比上场难
这是旧社会某戏院联,上联是说唱戏人不如看戏人,看戏的人多是豪门富绅,逍遥自在,唱戏人则是下九流,被人歧视凌辱。下联说上场难,下更难,是说难在艺术上,下场难,难在现实生活中。然而这里的下场难又分明是说人间的失落与落魄之境况,一语双关,言浅意深,令人拍案,联之高妙,就在于此。

会馆联
会馆,是旧中国都市中同乡或同业的封建性组织,但由其而派生出来的一些会馆文化,却凝聚和包藏了中国古文化之精华。其中以会馆联和戏台联较为明显。请看,济南浙闽会馆联:
同是南人,四座高风倾北海
来游东国,两乡旧语话西湖
中国是一文化古国,几千年来,人们生活在浓郁的古文化氛围中,喜怒哀乐无不被古文化包围的五彩斑斓,就是异地的游子,仍不忘用文化这一妙方去慰藉自己,抒发胸襟,言语之中读者会品味出作者思乡、爱国的游子之心,赤子之心。一个东国,一个北海,一个西湖,一个南人,以鲜明的对比,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古老而凝重的空间,让人们浮想联翩。

­保定浙绍会馆戏台联写得别有情致:
别馆接莲池,谱来杨柳双声,古乐府翻新乐府
故乡忆梅市,听到鹧鸪一串,燕王台作越王台
联语以别馆对故乡,莲池对梅市,杨柳对鹧鸪,乐府对王台,新乐府对越王台,北国风物对南国风光。可以说,对仗只是一种手段。作者只是通过对仗形式借以抒发游子久别故乡的眷恋之情。让人读之百感交集,肝肠欲断。一种不可名状的心情会在字里行间油然而生。好一个燕王台作越王台,多么高妙的联想,那是只有游子才能体会的情感。

会馆联多是通过故乡和异地的鲜明对映,或歌古国之风貌,或赞人文之景观,或畅宏图之高远,或忆乡邦之情感。给人以凝重、深沉的遐思。

北京四川会馆联这样写道: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涛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东坡文,太白诗,升庵科等,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上联以家乡的自然景观入联,向人们自豪地展示了故乡之美。下联以家乡名人入题,像是在夸耀天府之国人杰地灵。会馆联在楹联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同名胜联一样被人们所喜爱。读一读会馆联会使你感受到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火热情怀。

五、文苑类
文苑类联为古代名人、墨客的即兴及应酬之作,其特点是作品的文学色彩较浓,多具有凝重、洗练、含蓄的特点。这类对联在楹坛上占据一定的位置,联语以警世、教诲、策人内容颇多,这类联寓意深远,令人玩味,多数联可为人们的座右铭,是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滋养品。

治学联
­治学联多为文人所作,犹如座右铭,或悬于壁室,或题于书页,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治学心境和立学态度。
陆游晚年壮志消残、宏业未酬,但读书之嗜好依然如初,他写过一副治学联,表达了他的治学思想:
万卷古今消永昼
一窗昏晓送流年
相比之下,林语堂的治学联显得积极上进,有一股叱咤风云的豪气:
两脚踏中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联语立意深邃、气势恢宏,道出了作者博大的出世立身志向。

林则徐一向治学严谨,他写的治学联更显得与众不同:
家少楼台无地起
案余灯火有天知
上联写幼时家境之清贫,下联写治学的刻苦精神,发人深省。

书斋联
文人墨客喜好在自己的书房悬挂一副对联,或以自勉,或以抒情,或以明志,这种联称为书斋联。书斋联多以文采见长,在内容上与厅堂联有所区别。

书斋联写得出色者可推清代邓石如题的碧山书屋联: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上联集日、霞、雪、云、月、烟、雨、峰、瀑布等自然景观,描就了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万里长卷;下联以诗、画、文、史、笺、帖、经、赋、离骚等艺术品类汇成中华文化的洋洋大观,气派非常,内蕴丰厚,可称传世佳作。

包世臣自题书斋联很有自己的风格
幸有两眼明,多交益友
苦无十年暇,熟读奇书
语言朴实,说理性强,作者意在道破人生求知的艰辛。确属一副难得的佳联。

自勉联
中国人识礼仪,懂自勉,重修身。以自勉为修身之妙方。古往今来,一些文人达官,写出了许多自勉佳联,为后人受用无穷, 。然自勉联含义不仅在于自勉,更益于勉人。

下联是一副妇孺皆知的自勉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明代诗人、画家陈献章写过一副自勉联: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作者从事物的两个方面着笔,上联言事宜知足,下联言人贵无求,两者应是立身处世之准则,看似易举,却属难事。联语花开两朵,却写得浑然一体,自然天成。贵在作者将联中知足、无求使其内核巧妙铺开。贴切,又近于情理,为此方显其作品之高雅。

下面这副自勉联写得更是妙趣横生:
欲知世味须尝胆
不识人情只看花
联句语意工美,一须一只,生机盎然,起到画龙点睛之功。

下联是张大千所作:
人到万难须放胆
事当两可要平心­,
此联不仅言简字工、, 精练空灵、立意深远,充满哲理色彩,具有很高的警策启迪作用,且以平俗之辞见高远境界,乃立身立世之大格言。

警世联
警世联,其语句不但可为法式,而且言简意赅,古人常用语言组成对联以警人,我们把这种对联称为警世联。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他的压纸铜条上刻了这样, 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 甲可吞吴
联语先议后叙,匠心独运,巧用破釜沉舟、卧薪尝胆两个成语典故,抒发自己发愤攻读、著述,成就事业的远大志向。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多
此联语通俗如话,却寓意深邃,发人深思,告诫人们学习要有刻苦精神,文章要从实处着笔。

题赠联
题赠联属于社会交往的范畴,题赠联的内容又多属自勉、共勉、治学、警世、言志等方面。有时在分类方面也有十分明显的区别。

下面是龚自珍赠魏源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联语应用迭字手法,巧用万、一二字,但更巧在立意。上联是熟语,并不惊人。作者在下联中峰回路转,从万的时空悠然回到一上,此有石破惊天,气魄崩云之感。似乎是在告诫人们成就事业的捷径,但此捷径何为易事?

­清末文人王闿运赠友人王叔文一联,历来被世人称道。对联这样写道:
才大须知难作吏
心虚何患不能文­­
联语直抒胸襟,不遮不掩。或许作者体察世态颇深,或亲身经历之感悟。便道出了有才学者未必能作官,作官者未必就有才的道理。肉食者鄙,自古皆然。只要虚心向学,必能成文,反之便了无成就。联语似一句格言,颇寓哲理。

六、其它类
其它类包括讽刺联、诙谐联、谜语联、应答联、巧对联、应征联等。这类联特色不一,各具风采,我们将它们归于此类。

讽刺联
在浩如烟海的联语中,讽刺对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奇异的魅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或嬉笑怒骂,或批评规劝,往往使人读后或捧腹大笑,或目瞪口呆,或如鲠在喉,或芒刺在背,心境不同,感受不一。

清代有个叫蒋伯生的人,在外做官时搜刮了许多钱财,回乡后建成一座园子,十分自得。其弟对兄的行径极为反感,便在园子的门口贴上一副对联:
造成东倒西歪屋
用尽贪赃枉法钱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有人却发国难财,捐钱买官,头戴花翎,曾有人作联悬于街头:
头上有情飘翠羽
胸中无策退红毛
联语对仗工整,对比强烈,讽刺辛辣。红毛指外国侵略者,翠羽指清朝官员帽子上用来装饰和区别品级的鸟尾羽毛,也叫花翎。一般为绿色,翠羽对红毛,文思出众,美不胜收,可见作者功力。

明经略大臣洪承畴引清兵入关,统领十万大军灭明,至武汉,淮北闫乐梅与洪为旧友,谒洪于汉上,洪问其境况,闫答道:
一驴亡命三千里
四海无家十二年
洪又问近有何作,闫答曰,有《阅李陵传》句云:
不引单于来入塞
李陵还是汉忠臣
此为讥讽汉奸卖国贼之联句,上联为有感而发,运用戏谑、隐语之手法。旨在遣责唾骂洪之行径,下两句诗引其作品之句,发痛惜江山沦亡之慨。似有规劝之意,却为时已晚矣。

戏谑联
戏谑联,一般来说,多无大意义,其主要作用是引人发笑。此类联多使用俗语或日常生活用语,或以笑话铺衬,或以文字游戏,达到一种戏谑效果。

请看唐寅为一丝绸老板写的门联: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子,群进群出
柜里铜钱,犹如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据传,原来唐寅写的不是这副联。先写的对联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财主觉得太简单,唐寅看出了老板的心意,便提笔写了这副对联,致使老板苦笑不得。联语形象生动,幽默可笑,让人读后为之捧腹喷饭。

­下联是明天历太监孙隆与一位穷儒生的一副对联:
手执夏扇,身着冬衣,不识春秋
口食南禄,心怀北阙,少样东西
据说孙隆当年任苏州提督织造,此人颇为骄横,每出行必前呼后拥。一天,一位穷儒生误撞其仪仗,当即被押下。孙隆经审讯知其为一介生员,便突发奇想,即出此上联以戏谑,让穷儒生对下联,否则决不饶过。穷儒生稍加思索,即出下联,从此二人还交了朋友。太监的上联是说穷儒生穿戴不合时宜,这分明不识春秋,但春秋一语双关,又指《吕氏春秋》。这样上联春夏秋冬全囊括进去了。下联穷儒抓住了太监的特点,说享受的是南国俸禄,心中所思念的却是北方的皇上,只可惜身上少了样东西。这里是指太监被阉割。东西也同春秋二字一样,也是双关语,别有寓意,相对无缝。对句与出句相比,更高一筹。

谜语联
将谜面化入对联之中,在字面上造成一种意境,这样的对联为谜语联。虽实用性不及其它类联,但一些好谜联也倍受人喜爱,世代相传,耐人寻味。

请看下面这副谜联:
明月半依云脚下
残花双落马蹄前
这是一副十分成功的字谜联,作者将对联与谜语两种文学语言艺术的特点融为一体。把文字的笔画、结构,巧妙地藏进联语内,此联的谜底是熊字。这副谜面联谜趣盎然,对仗工整,自然流畅,毫无做作之感,俨然是一副美妙的风景佳联。

清代大文学家纪晓岚的一副谜语对也十分风趣有味,联曰: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狸狗仿佛,既非家禽,也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作者采用析字、隐目等手法,将谜底巧妙地串于联内,谜底是猜谜二字。

请看下联:
白蛇渡江,头顶一轮红日
乌龙卧壁,身披万点金星    转自www.gufang.org 顾方的个人博客
这也是一副谜联,上下联各射一物。上联为油灯,下联为杆秤。灯草未燃时为白色,入油中犹中白蛇过江,点燃后火苗成红色,像一轮红日。杆秤属黑色,挂于墙上,好似乌龙卧壁,秤星点点,闪烁万点金星。作者将静态变成了动态,构思巧妙,比喻恰当,字字珠玑,令人拍案。

1785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宫开千叟宴,赴宴者达3000多人,其中一老叟141岁。乾隆便出上联让纪昀对,上联是: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纪昀略加思索,便对出下句:
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
按古纪年法算,一个花甲为60年,花甲重逢是两个60年即120年,三七岁月即21年,正好是141岁。可以说,对句是相当难的,可纪昀却信手拈来。古稀为七十年,引于人生七十古来稀诗句,古稀双庆即140岁,更多一度春秋,也正好是141岁,对得堪称千古绝妙。

应答联
应答联多由两人对答而得,此类联多为即兴而发,或友好问答,或调侃对答,或相谑巧答,或传情应答,这类联应用范围很广,名联佳作比比皆是。

乾隆年间,有一次会试,陕西人王某夺得榜首,学子们有些不服气,于是他们决定出一难对的上联,要王某属对,想借此揶揄一番,最后决定出此联:
泰岱千峰,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传东鲁
谁知,那位王某也不是等闲之辈,他见上联大出特出山东人物,于是便挥笔对道:
黄河九曲,文王谋,武王烈,历代道统出西秦
下联针锋相对,黄河对泰岱,以文王、武王对孔子、孟子,势均力敌,有理有据,令人咋舌。

从前有一位梅氏,夫因在外而亡,她带一个儿子独自生活,儿子长到七岁,要给儿子请一位塾师,后有一位姓朱的中年男子应聘,当天梅氏出联试探塾师的水平,出句是:
弯腰桃花倒开花,蜜蜂仰采
那先生即口便出:
低头莲蓬偏结子,鹭鸶斜观
梅氏很满意,当即决定聘用。梅氏平时在生活上很关照他,时间一长,便传出了一些二人的闲话,梅氏家族为此告到官府,说是梅氏与朱先生私通。县官是一个开通的人,他见二人一身正气,端庄忠厚不会做出这种事来。当问及当初聘塾师的经过后,县官说:你们二人既然都会对对子,你就一人写半句联作为答辩状吧,男先女后,马上写来!
朱先生写到:
竹本无心,偏生许多枝节
梅氏看了上联,挥笔写道:
梅虽有蕊,不染半点风尘
通看全联,是一篇很好的答辩状,上联嵌竹(与朱谐音),下联嵌梅,等于二人同时签上姓名。

巧对联
巧对联出句往往比较刁钻、险奇、难度较大。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以巧对炫耀自己,或流于文字游戏。但其中也不乏妙笔佳句,在浩瀚的楹联沧海中,工巧联以其独特的风采流传于世,受到人们的厚爱。

北宋史学家刘攽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刘,即出上联,让刘出对,不料刘未被难住,反而精致巧妙地对出下联:
三代夏商周
四诗风雅颂
对句即不能言三,又必须嵌入三个字以出对,当然难度很大,巧在刘从《诗经》分类中找到蹊径。风雅颂中的雅又分大雅、小雅,故称四诗。雅是对大雅,小雅的浓缩,但不失其意,乃绝妙之笔。

应征联
应征联,也叫征联,从广义上来讲,即一方悬出上句,一方作出对句,而合成的对联即为征联,一般多指官方、团体、厂矿、个人,或为庆祝节日或为弘扬精神,或为宣传产品,悬以难联,或通过新闻媒介出出句,向社会征集对句。征联极具社会性,其社会反响较大,至于个人之间的私下邀联,则不属征联的范畴。

有这样一副征联: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此上联是民国初年上海一家酒楼在报上悬赏征对句,结果应对者以无情对夺魁,此事轰动一时,酒楼因而生意兴隆,上联以三星限酒名白兰地。三星似是数字对,但未确指,不同三光日月星之含义,下联以五月而释黄梅天,正符合节令气候特点。以五月对三星,白兰地对黄梅天,词性对得极工,只是对句的兰在平仄上犯了孤平的病,但作为巧对,我们则不应挑剔过甚,此联还有一个妙处,就是黄梅天不仅在说天气特征,而且它还是一道南方菜名,这就给此联增添了无限的品味,玩味此联,趣情盎然,实属难得之妙联。

下联也是征联中成功的一例:
万家乐用万家乐,万家都乐
九州同吟九州同,九州大同
此联是广东省石油燃气用具发展有限公司所征之联,从句子的结构上看主要用了重音、镶嵌和转类,需说明的是,复句中的两个万家都是虚指,为主语。中间的万家乐为企业产品的名称,为专用名词,作宾语。第二分句的万家都乐是从侧面描写、宣传了产品的优点,征联要求句尾二字嵌以地名。都乐是广西柳州名胜地,著名影星赵丹逝世于此,他生前曾留下墨宝天下都乐。这些为应征的下联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下联为台湾省陈怀所撰,作者巧化了陆游《示儿》诗中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句,以九州同铺开,格调豪迈,雄浑苍劲,抒发了祖国人民盼两岸统一的心情。作者为台属,所吟之句别有情致。对句既关联政治,又有文化,有历史,境界高远,至于出句仄声偏多,对高难度的巧对联而言,是允许的。
第七章 对联的音律和平仄
从先秦的对偶句发展到汉、南北朝时期的赋、骈俪,文人们逐渐感觉到音律在赋、骈文中的神奇作用,人们开始对对偶声律注重考究。后来,沈约、刘勰声律说的出现和传播则是对联日益走向成熟的催化刑。

沈德潜认为: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说: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刘勰对音律说得比较清楚生动,他主张飞沉交错运用,即把平仄调配得像井上的辘轳的绳子一下一下,回环往复,像龙鳞有逆有顺,紧密排比,相反相成。

在对联中,平仄律犹如它的双腿,一平一仄,就像人左右脚走路一样,要保持平衡才好,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因为按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出阴平和阳平两大类,后逐渐衍化成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人们将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即标准拼音三、四声的称为仄声。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

联诗同源,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副对仗工整的联句,酷似律诗中的颈联和颔联,律诗在平仄对仗中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规则对于对联依然适用。就是说,第一字、三字、五字可平可仄按规矩对当然更好,第二字、四字、六字必须按平仄格式对出,否则,便犯了孤平的错误。

现将五言、七言对联同样是律诗的平仄格式列举说明如下,先看长沙爱晚亭联: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这是一副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加框的平仄,表示可平可仄,以下同。

再看峨眉山万年寺联:
海到天边云是岸
山登绝顶雪为峰
这是—副仄声起头式联,如用平仄调写出,即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是七言字联格式。下面谈谈五言联的两种起头式:

看一书斋联:
开窗林月白
洗砚石泉香
这是一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我们说一副联是平声起头还是仄声起头,并不是去看第一字,而是要看第二个字,因为汉字多以两字为一个音节,而且音节的重点一般落在第二字的上面。两字一停顿,一字一煞尾有的也以两个字煞尾的。两字为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为一顿叫单音步。顿是音节单位。

我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有时也要灵活一些,律诗在这方面有很多说法,这里不再论及,只就一般现象加以说明。

1.一、三、五不能不论
例如在上面所举的峨眉山万年寺联中,下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如果改成平声字,那么就变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叫三平调,是对联中的大忌,是绝对不允许的。还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中,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就必须用平,而不能不论,如用了仄声,句子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个平声字,导致字的平仄、阴阳不平衡,这又犯了孤平的毛病。在诗歌中,孤平是可以救的,救的办法是将出句中的第五字由仄变平,这样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

2.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
例如,在蛾眉山万年寺联中的上联,第五字原为平,如果用了仄,那么第六字就要由仄改为平为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在这种拗的情况下,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再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的上联中,第六字也可不用平而用仄拗,其条件是对句的第五字不用仄而用平救。这样.全联即成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以上这些律诗平仄的一般规则,在写对联时,值得借鉴。

平仄对仗,是指对联的上联与下联的平仄音律相对而言。具体到对联的上下联本身,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平声和仄声必须交替使用,既不能只用平声,也不能只用仄声。因为平仄的作用是掌握声调平衡的关键。如平仄单调,就会造成声调的枯竭、失调,读之也觉得吃力、不舒服。还有,如果上联和下联是几个短句组成,则必须在每个短句之间,形成平仄交替的效果。即上一个短句的末一个音步与下一个短句的头一音步,要平仄交替。

例九江烟水亭联:
烟柳有情,骀荡春光,风籁更吹晨笛起
水天无际,澄鲜秋色,月明远共夜珠来
上联的第一个短句中的有情音步为平平,那么接下来的二个短句中的第一个音步的骀荡必须是仄仄,其它处都必须是如此处理,我们通常把上下联的平仄相对称为相拗,以上这种平仄交换称为交替。一副好联,必须做到上下相拗,句中交替,才能产生轻重、缓急、回旋的音乐感,吟诵时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说上下联平仄反要相拗,这是以上联交替为前提的,上联是依据,下联是协从,但有时在征联活动中出句是下联,这样对句就是上联了。

上下联尾字,多为上仄、下平,视为正格。因仄声字短促有力,平声字舒缓悠扬,仄声收上联,声调抑而顿,给人以言犹未尽之思;平声收下联,声调扬而舒,令人发余味无穷之感。但有个别的联不是上仄下平,而是上平下平,或上平下仄或上仄下仄,视为变格。这往往是由于内容所限或是某种需要,多不采用。如成都杜甫草堂联即上平下平式:
柯如青铜根如石
花为四壁船为家­

奉节白帝城武侯祠联,即上仄下仄式:
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与

泰山壶天阁联为上平下仄:
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
造绝顶千重尚多福地

另外,对联要避免三同调落脚,即上联用三仄声收尾,下联三平声收尾。总之,失替、失对、同声收尾、上平下仄收尾、三同调落脚都属于影响对联节奏美的失调现象,初学者应该尽量避之。
第八章 对联的修辞和技巧
修辞,即运用汉语的各种表现手法以修饰文字、词语,使作品语言表达得更为准确、鲜活、生动、有力。对联同诗词骈赋一样,为凝缩的艺术,特别要讲究修辞技巧,但对联具有其自身特点。对联的写作技巧是特有的,其主要表现方法在于遣词、造句等方面。这些技巧有的是为了突出对联的内容,有的是为了表明对联的用场,有的是为了增强对联的艺术效果,有的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情趣。有的对联可同时运用几种写作技巧。可以说一个不懂得修辞技巧的人,是难以对出令人叫绝的对联的。历史学家陈寅恪说:能对对子,才能分辨虚、实词,才会区别平仄声韵,对子作得好坏,可以看出一个人读书的多少,语汇之贫富以及思维、逻辑能力等。只有平时多看、多读、多写,方能掌握这些技巧,使自己的作品更好地表达其思想内容,增强艺术感染力。

一、嵌名
嵌名,就是把人名、地名或其他事物名称嵌入联内的有关部位,使上下联相互对应,以提高对联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嵌名联在婚联及题赠联中运用较多,嵌法也因情况而多种多样。嵌字联大体分为整嵌和分嵌,分嵌中还可分为若干种。

1.整嵌:
就是把名字整个嵌入联语中,并保持名字的整体性。例如: ­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上联为明代大文学家李梦阳出句,对句是一个与他同姓同名的穷儒生所对。李梦阳想出一个比较刁钻的联让他对,意在戏弄。谁知那个穷儒生顺利地对出对句,而且对得如此绝妙,使李梦阳敬佩不已。联中嵌入四个人名,后边又将名字运用转类的手法。

2.分嵌:
即将一个名字拆开,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有关位置。分嵌中又分竖嵌、横嵌、递嵌、暗嵌、迭嵌、反嵌等。
竖嵌:一个名称分嵌于上下联同一位置的叫竖嵌,竖嵌中又有首嵌、腹嵌、尾嵌和插嵌。

分嵌在上下两联的开头叫首嵌,也称藏头,类似律诗里的藏头诗。如黄宾虹赠盖叫天名英杰联:
英名盖世三岔口
杰作惊人十字坡       转自www.gufang.org 顾方的个人博客

分嵌在句中的称腹嵌。如方地山赠作家刘云若联:
倦飞知还,云无心以出岫
含睇宜笑,若有人兮山阿­

分嵌句尾的叫尾嵌,也叫藏尾。如刘振威贺黄海章教授寿联:
乐育英才,早岁声名扬四海
胸怀革命,八旬功绩在文章

分别把名字有规则地插入联中的叫插嵌,如一朝臣贺道光皇帝联:
元后亶聪明,二百载继继承承,顺天心,康民物,雍和其德,乾健其身,嘉惠普群生,道统昭羲农尧舜
维皇臻福寿,亿万年绵绵翼翼,治功懋,熙绩勋,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辉五色,光华联日月星辰
上下联各在第三断句的首字上分别嵌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六个帝号,而且自然、流畅,颇不容易。

横嵌:一个名字在一联内分别嵌完的叫横嵌。如余心乐先生幼年时答塾师联:
余见心乐余心乐
史载可法史可法

递嵌:是将一个名称由上联横嵌一部分,再在下联横嵌一部分。两联横嵌合起来构成系统,以暗示题旨。如王湘绮赠袁世凯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

暗嵌:即可嵌之名在改头换面的情况下出现,一般多用拆字的手法。如一考生讽学政、主考官吴省钦营私舞弊联:
少目焉能识文字,欠金安可望功名
作者将省钦二字拆开,以拆开之词义组联又意思贯通,直戳其痛。

迭嵌:就是在一联中有规律地交叉嵌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如《痂留编》所载一联: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反嵌:此种嵌字从联尾开始,往联首顺序而排。请看下联:
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辄相左
藩臣徒误国,问尔经济有何曾
上联逆嵌为左季高,即左宗棠,下联嵌曾国藩。据说曾左两人心存芥蒂,有人就拟了此联,说成是他二人相互嘲讽之作。

七字联的嵌法格式问题,因所嵌位置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称,各种格式可以结合起来运用,不足七言的嵌字格式以此类推,多句联嵌字以短句为基础类推。

嵌入联中第一字的叫鹤顶格。如郭沫若所撰一联:
泽色绘成新世界
东风吹复旧山河

嵌在联中第二字的叫燕颔格。请看安徽九华山华严祠联:
清华真佛地
庄严古洞天

嵌在联中第三字的叫鸢肩格。下联是浙江秋瑾墓联: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瑾其可怀

嵌于联中第四字的叫蜂腰格。请看下联蔡锷赠小凤仙联:
此地之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明珠

嵌于联中第五字的叫鹤膝格。如郭沫若赠张重肩联:
道义能担肩似铁
精神不动重如山

嵌于联中第六字的叫雁翎格。如成都杜甫草堂联:
十年幕府悲秦日
一卷唐诗补蜀风
秦指陕西,蜀指四川。杜甫的诗篇多于秦、蜀写成。此联之意借杜甫诗:《诗经》无蜀风句。作者是将杜甫诗和《诗经》相提并论的。

嵌于联中第七字的叫凤尾格。如云南石屏秀山联:
西南诸峰此独秀
东北一览小众山

嵌上联第四字,下联首尾的为鼎峙格。如:
园静有梅独啸傲
兰幽伴竹共芬芳
联中嵌入梅兰芳三字,所嵌之处形成品字形故又称品字格。

碎锦格是一种较为自由的嵌字格式。它不分位置、顺逆、字数,故此也称散嵌格。如:
灵鹫向云中隐去
奇峰自天外飞来
联中散嵌灵隐飞来峰五字。

又如山东益都云门洞联:
殿阙不须金锁闭­
洞门常有白云封
嵌字联虽然有自己的特定格式,但字异常灵活的特点亦拓展了其包容性,能够融析字对、叠字对、回文对等多种联语形式为一炉,浑成而出新意。嵌字联贵在浑成,忌死拼硬凑,尤重别出路径之创新。是作者天分、才情、素质、修养、思想、阅历诸因素酿就的新醅。

二、析字
析字是利用汉字的特殊性质和功能进行巧妙地析分和组合,并将析分和组合的现象贯通于对联之中以造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析字包括拆字和合字两种形式。

1.拆字
就是将一个或数个独立的汉字拆成若干个独立的汉字,并用所拆之字完成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鸿是由江、鸟二字组成,蚕是由天、虫二字组成。一是左右结构,一是上下结构。一作鸟,一作虫,江对天,可为严对之例。

请看下联:
凤山山出凤,凤非凡鸟
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
相传出句是广西凤山县第八代土官之女韦小姐所撰。其人才貌过人,及笄之年,求婚者络绎不绝,韦小姐想觅一匹配郎君,遂出上联征偶。求婚者绞尽脑汁,却无一应对,故此韦小姐也遗憾终身而命归九泉。上联以当地地名出句,环环相扣,又将出、凤析出。由二三字组成第四字,第五字又与第一、第六字相同,八、九两字合起来又构成第六字(凡、鸟二字组成繁体字鳳)。下联为今人所作,龙口为山东一港口名。以龙对凤,对工得体,有龙凤呈祥之意。回字又析出两口字,同出句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宠身所指龙字,比较上联,不失风采,可谓出句之佳对。

一般拆字联多将所拆之字嵌入联内,使人一目了然。但也有不嵌所拆之字,暗藏机关,需要细心琢磨,方悟其意。如下联: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又添丁
这是一副婚姻联。夫妻二人分别姓潘和姓何,作者在姓上大作文章,而且拆字所组之意既合理又吉祥。融汇得体,准确无误。上联是潘字的拆字,下联是何字的拆字,真是妙趣天成。

2.合字
就是将两个或若干个汉字合成一个字,做到内容贯通并将所组合的文字巧妙地组成联句。如: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女居左,子居右,世间配成好人
此联最大的特点是自然舒展,不牵强,不做作,字面和现实十分贴切,耐人品味。

下联是乾隆和纪昀的一副应答联:
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据说乾隆察觉纪昀有思家之意,便出上联试探他。纪昀以实奏闻,以对句相答。

再看下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烟火成烟夕夕多
此、木二字合成柴字,山、山二字合成出字,因、火二字合成烟字,夕、夕二字合成多字。一副短联,是四个字的组合,而不加其它字,确属不易。

三、易字
易字,即在原有的联上或增字或减字,或增减笔画,或交换联字位置而使联意发生变化,造成新的意境,此种联语多含有诙谐、戏谑、讽刺意味,请看: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此联传为明翰林学士解缙在幼年所作,据说解宅与曹尚书府的竹园相对,解缙作联题于自家门上,曹尚书很不悦。心想:我家的竹园岂容他人借用?于是命人把园中竹子砍去一截。解见了,就在联句后各加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读之更加气愤,又命人将竹全砍去,解又在联后各加一字:
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蓦然醒悟,想这孩子文气太高了,于是要见见这个神童。此联两次易字,实属不易。易字要求联意不做作,不牵强,字生趣,意通神。

再看下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
据说这是一有势人家的一副春联,意在炫耀门第,说来也巧,有一儿童,独出新裁,将联中的几个字添了几笔,便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如此一改,内容大相径庭。联趣表现了稚童的聪明才智。

四、易词
易词,即在同一联中,将一个词作词用之后接着又做词组使用。有的是将一个固定的词分离,重新组句,达成原词异义的效果。

请看: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膏药和脾气是两个固定词,在联中,作者突发异想,将两词分离成与原来词义截然不同的词来,让人大开眼界,去领悟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也完成了一种劝导,让人改掉脾气才是高人。据说这是一副中药店联,只当给患者吃了一付舒心丸。

五、歧义
所谓歧义,即用同样的语句,利用不同的断句方法,从而使之产生与原来联语完全不同的意思。

请看下联:
明年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据说此联为明朝著名才子祝枝山为友人写的一副戏谑联。友人不悦,认为是一副倒楣晦气的春联。祝则用了歧义法,读成了明年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原来祝是利用了不加标点的技巧,钻了断句的空子。祝枝山还写过这样一副歧义联: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这副对联如不断句,上联分明是疑问句式,下联是感叹句式,那么这间屋子是无人敢住的。如在中间断句,则成为另一种意思了: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可见联句中的标点及断句是多么至关重要。

六、同旁
这类对联是利用汉字的偏旁为构思方法,以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成联。同旁组合千姿百态,有的利用相同偏旁,有的在对仗处使用一个偏旁,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这类对联的难点和妙处在于串组的自然合理,一旦生硬牵强,便索然无味。

请看下联:
寂寞寒窗空守寡
惆怅忧怀怕忆情
出句是一副古联,据说是一大家闺秀,及笄之年向求婚者悬一副联。声言谁若对上此联,便许出嫁。当时无人应对,其女也寂寞而死。下联为近人所对,平仄似乎欠妥,但做为巧对,是可以的。

虎门有一副对联:
烟锁河堤柳
炮镇海城楼
此联在对仗处使用了金木水火土的同旁,独具特色。联语自然贴切,如诗如画,而且字义贯通,意境高远,实属难得之佳作。

七、复字
即在对联中重复用同一字或几个字。也就是说,它可以在上下联中有一个或数个同样的字相继出现,以表现热烈、缠绵的情调。多在绘景、抒情联中运用。这是对联中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请看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为无锡书院题的一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连用五个声字,下联连用五个事字,并使用了分总的手法,以抒发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胸怀。此联语言鲜活、明快、富有跳跃感,并且易读易记,可列为古今佳联之最。

再看一副悼挽周总理联:
有雄才,有伟绩,有奇勋,实在有德
无所裔,无偏心,无享受,真正无私
此联采用排比式,重用有、无二字,以歌颂周总理的伟大功绩和高尚情操,犹如天成之笔。­

八、重字
重字与复字不同,它是在一副对联中多次重复某个字或某些词,以产生一种错落复杂的效果。
请看《儒林外史》中的一副对联: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更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上联重用好字,说明读书,耕田各得其所的道理。下联重用难字,说明创业与守成知乐而乐的心态。可以说这副联的重字用得很巧,读之舒展自然,给人以层层递进之感。

唐山市迁西景忠山碧霞元君殿有一长联:
圣功无量,圣寿无疆,唯圣降神聿尊圣母
元妙莫名,元机莫测,因元入道厥仰元君
此联为一咸丰年间布衣所撰,上联写碧霞元君的功德,下联写人们对其之景仰。联中上、下联分别重用圣、元二字,以造成一种神圣、虔诚的氛围。此联立意独到,文辞精练,一唱三叹,出神入化。

九、连珠
也称叠字,即将同一个字接连叠用,其势似穿珠成串,使用叠字式在节奏上可产生明显的音律效果,给人以明快的感觉。

请看俞樾做的这副杭州九洞十八溪联: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作者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高下、叮咚进行了特殊处理,效果便发生了很大变化。感觉清澈,情景宜人。

再如苏州网狮园联: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上联化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既写出了意境又富有深情,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

十、转类
转类也称异音,是指对词性的灵活运用。也就是利用汉字的一字多音,一字多义效能,使联中某些词性得以转化。如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连用七个朝字,下联连用七个长字。乍看,今人无缘识读。其实,这里运用了通假法,就是使用一字多义之特点构成联句。上联第一、四、六字在这里假借为潮字,第二、三、五、七的朝是朝霞的朝ā。下联第一、四、六字的长读生长的长,第二、三、五、七的长读长期的长á。如按正常的写法应为: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请看下面这副转类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从字面上看去,上下联相同,一字不差。如果不是运用转类法,就不能称其为联了。此联就是巧用好的多义效能。上联第一个好字读hǎo,第二个好字读hào,下联则相反。其联中之意是,有利于读书时却不爱读书,等到年老知道爱读书时,却又不便于读书了。此联用来解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十分贴切。

下联是一副讥讽清代科举考试营私舞弊的对联:
顾司空,顾人情,不顾脸面
戴学士,戴关节,未戴眼镜
顾司空指正主考官一部侍郎顾祖镇,戴学士指副主考官翰林学士戴瀚。二人接受贿赂,将贿赂者列为解元,于是众生哗然。有人便撰此联,予以嘲讽。第一个顾为名词,第二个、三个变为动词。下联的戴字也同,使人读之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感。

十一、绕口
采用汉语一字多音、异字同音的特点组成复杂的有趣联语,造成变读绕口的效果。

请看下联: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据说这是一位叫徐晞的文人和太守的应对。出句为太守求对联,对句是徐的即兴应对。出句除北外,其它字的韵母都是,下联字的韵母都是。对句高出句一筹,而内容更为丰富、自然。

清代楹坛大家梁章钜写过一副联: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呼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此联为押韵对,只是对句的娱押ü韵,与粗、疏相比,稍有变韵之嫌。再如: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寻进士,遇近视,近视中进士,尽是近视
上联西湖与锡壶两个截然不同的词却声韵相同。下联进士、近视也然。作者采用了同音异词之妙,组装成联,使二词相互关联,读之上口,又别有情趣。

十二、拟声
拟声是对联的写作技巧之一,也称摹声。它是通过模拟人物、动物、神仙、器物声音的手法来取得一种艺术效果。有这样一副别致有趣的对联:
独榄梅花扫腊雪
细睨山势舞流溪
看上去不失为一副诗味浓郁的写景联。然而,细心品读,你会发现另有所指。原来,上联是由乐谱1、2、3、4、5、6、7的谐音而来;下联则是阿拉伯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的谐音化出,不过这种读音只是浙江地区的方言而已。

­上二联是似人、器之声,下面则是似动物之声,请看:
­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一个
小鸟上树,酒醉酒醉无半杯
谷多谷多是仿母鸡的叫声,酒醉酒醉是仿小鸟的叫声。联语意境含蓄,生活气息犹浓,读之情趣盎然。

十三、顶针
顶针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奏的尾字又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奏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传下递的效果。它与迭字形式相仿但本质却不同。顶针可以是一个单字,也可以是一个复和词或词组。它既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重复使用。

­请看湖南长沙的沙井联: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此上下联都是三个音节,而每个音节都是节节相顶,组组相连。

十四、同音
同音也称异混,即上下联中有一个或数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通过异读以区别意思。此种方法听起来难以分辨,看起来便一目了然。请看下联:
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
作者有意将两组同音异义的闲人和贤人、盗者和道者放在一起以混淆读者的听觉。此闲和贤、盗和道同音同调,但寓意有天壤之别。

还有这样一副极富情趣的对联: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童子与桐子、落与乐声同音似,在某些方言中同音。丫头与鸭头、咸与嫌,读音完全相同。而这些相同的读音在联语中反复出现,读来风趣盎然,天真烂漫,极富欣赏价值。再看下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在上下联首分别嵌入贾岛和刘伶二古人名,又在联尾设计与人名相同的词——假倒、留零。在内容上得以贯通,造成情趣盎然的叙事效果。贾岛和刘伶均以豪饮著称。一个是中唐诗人,一个是两晋名士。民间多流传他们不满世故、以酒销愁的故事。

十五、回文
回文亦称卷帘,是楹联中的特殊手法。它利用词序进行上下联的回环往复,也就是可正读也可倒读。有的联倒读能另出新意,一般均可表达出两种事物事理,造成一种别致奇特的妙趣。请看: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海日晴
此联是一副意境很好的楹联,如你从后往前倒读也不失为一副佳作。此种联称为反复回文,倒读便成为:
晴日海霞红霭霭
晓天江树绿迢迢
有的回文联正读、倒读字序不变,且有对称美。称为对称回文: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此联形式奇美,画境宜人,优美绝伦。

另一种回文称为谐音回文,即文字虽不能倒排,但字音倒读却与顺读一样,如: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字翰林书
创作回文对,关键在于根据自然事理,巧妙构思,以达到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十六、列品
列品同分总有些相似,要求连续列举三个以上的事物成联,不掺杂间隔词,其与分总区别在于联中不使用总叙形式。
请看下联:
白马秋风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
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只将几种事物和谐地列举出来,不加任何渲染,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悠远的艺术空间。­

再看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所撰岳阳楼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到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列举杜、范、滕、吕四人的史事,下联列洞庭湖等四处风景特征应对。五言绝唱,指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两字关情指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着重突出的忧、乐二字;百废俱兴是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时的政绩;三过必醉指传说中八仙之一吕洞宾的有关轶事。

十七、分总
即像排列物品那样组句,而且有分述有总述。使用分总法,必须集三个以上的物品并列排列,而且中间不用其它词语混杂间隔。分总分先总后分和先分后总两种形式。

1.先总后分
请看北宋文学家刘邠对王安石联:
三代夏商周
四诗风雅颂
刘邠才华出众,王安石有意以此联难他,然刘稍思片刻便对出了下联,此联难度在于解决下联总括数目与列品数目字、义与上联的矛盾,或多或少都很难成对,刘以巧致胜,别开洞天,从《诗经》中独僻蹊径。风、雅、颂为《诗经》的四个组成部分,其中雅分大雅和小雅。历史上通称为四诗。以四诗对三代,以风雅颂对夏商周。妙语惊人,被称为传世绝对。

2.先分后总
有一副春联: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暖一家
即是先分后总式。

十八、同出
同出即将出于同一事物的几个词语巧妙地组合到联中,使上、下联各表其意而又互相对应。如:
荷叶莲花藕
真丝蛹茧蚕
荷叶、莲花、藕为同一根上长出来的东西。真丝、蛹、茧、蚕也是同一动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变化的不同形态,只是真对荷有些不妥。

下联也属同出手法,比上联显得更准确、工稳。
炭黑火红灰似雪
谷黄米白饭如霜
上联写木炭,下联写大米,相传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少年时随父到御花园玩,与弘治皇帝的一副妙对。

十九、组串

­组串就是将一些本来没有联系的事物的名称按一定的规则串联起来,从而使之表示出某种意思。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这副对联是一爱国人士为欢庆抗日战争胜利而写的。乍一看这副对联的上联是三个国名,下联则是中国的三个地名。上联的意思是中国胜利地克服了日本(这里捷克做克敌讲),下联是说南京重新庆祝成为首都,这样三个国名和中国三个地名便巧妙地组合成一副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对联。

再看由词曲牌组串的一副巧联:
水仙子持碧玉箫,风前吹出声声慢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行来步步娇
联中串出六个词、曲牌名《水仙子》、《碧玉箫》、《声声慢》、《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描绘出了一幅美人轻移莲步,观月赏景的画图。

二十、连环
即联中巧用同字、谐音、同旁等不同的修辞方法,嵌成联句环环相套的形式,以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符合这一特定要求的联句即为连环式。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移椅倚桐同赏月
联中出句灯与登、各与阁既音同,而且登、各又各自是灯古字燈、阁字的偏旁。对句中的椅和倚是同偏旁,同又是桐的偏旁,读音相同而且移和椅声母也相同,符合出句的要求。

二十一、落帘
即在联句中以同一词语开头,又以同一词语或谐音结尾,使联句现出一种文字和音韵的美感。请看下联:
教无所教偏成教
官不成官却是官
联句以教、官二字起头,又以教、官二字结尾。落帘格与回文格不同,落帘格联不能倒读。此联为讽刺清末教官一职,此职当时无足轻重,但为此官者又非鄙则吝,故有人以此联讽之。文字幽默苛刻,嘲讽轻快得体。

明大学土解缙曾写过这样一副联: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此联的上半句为落帘式,重在谐音。蒲、桃的谐音为葡萄,梅、桂的谐音是玫瑰。而后半段的本、香亦为落帘式却重在同音。

苏东坡与黄庭坚的一副应答对,也属落帘式: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苏、黄二人为挚友,一天他俩在松下下棋,忽有松子落到棋盘上.苏东坡信口念出上联,黄庭坚知是让自己对下句。对联上句下句各以松、棋、柳、钓引出上半句,下半句对以同样的字落笔,前后遥遥相衬,形成鲜明的对称美。另外后半句的子、丝也同样具备落帘效果。联句构思精美,立意新颖,形象鲜明、生动、自然,对仗亦工。

二十二、卷帘
卷帘也称倒叙、逆挽。即与小说、散文中的倒叙法相似,是一种先说后事,后说先事的方法。很像帘子倒卷而上.所以称卷帘格。例如: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上联先说从军归来之况,下联再说离家从军之事。

二十三、脱靴
在联句中形成先抑后扬、先引后拔、先浅后深的依次剥开的方法,像脱靴的过程,蜕去皮后方见本质,这种格式为脱靴。如西安莲湖公园奇园茶社联:
奇乎!不奇,不奇也奇
园耶?是园,是园非园
­奇园茶社是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工作者梅永和夫妇建的秘密交通站。当时此联挂出世人不解,解放后人们才知道此联的真正含义。作者王超北是我情报处负责人。联语不但使用了脱靴法,还运用了嵌名法,四处嵌名,不显雕琢。

二十四、集引
即结集若干相近或相似的物类、意象以成联,使其浑然一体,辟出新意。请看清代许宾衢所撰一联:
帝女合欢,水仙含笑
牵牛迎辇,翠雀凌霄
此联用了八个花名,道出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可谓是花团锦簇了。

­二十五、飞白
明知某一词有错而故意使用,将错就错。这种修辞方法称飞白。白是别、错的意思,飞白原是书法绘画中的一种手法,后来借做修辞之用,这是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的。请看下联:
《礼记》一书无母狗
《春秋》三传有公羊
相传清初苏州有一个叫韩慕庐的秀才,在一家教私塾,这家的主人自以为很有才学,经常替韩上课以炫耀自己的学问。有一天他教学生读《礼记》中的《曲礼》一篇,竟将临财毋苟得,读成临财母狗得。此时,一位饱学之士由此经过,错认为是韩念的,觉得好笑,因此在窗外高声念出上联。韩慕庐一听,知道是冲他来的,于是立即应声答出下联。那人听后,方知此先生不是凡俗之辈,于是登门求见。二人见面一谈,才知念母狗者不是韩先生,后来韩中了进士。韩以《春秋》三传有公羊为对句,对得很妙。公羊是复姓,即指给《春秋》做注释的作者之一公羊高,另二位先生是左丘明、谷梁赤。三传是指《左传》、《谷梁传》、《公羊传》。那位学士将错就错地将母狗直接替代了毋苟,即飞白法,下联以公羊对母狗更是妙语惊人。

二十六、无情
这是巧妙联中最有趣味性,最能体现对这一特点的一类对联。其特点是上、下联中相应最小的词素贴得很近,对得极工,但是词义各异,相去甚远,简直对不起来。一般对联讲究上下联内容相关,无情对偏偏不相关。它有两个标准,一是类别要互不相干,二是内容上要离题千里。请看下联:
妹妹我思之
哥哥你错了     转自www.gufang.org 顾方的个人博客
这是一副风格奇特的即席对。说的是清朝某年科考,试题中有句:昧昧我思之。一考生粗心将昧字写成妹字,嘲为上联。评卷先生见此,不禁失笑,于是顺手批曰:哥哥你错了。此联以回答方式出现,寄无限情趣于对话中,待你发现精妙处,顿有豁然开朗之感。此联奇中见奇,考生误将昧置成妹,音同而意迥,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奇在阅卷先生将错就错顺水推舟,竟以妹妹身份出现,称此考生为哥哥以戏之,宛若含羞怯之意曰你错了。无情之格中含有情之态,真乃楹坛之佳品。

无情对,多为字与字严格相对,而联句立意却风马牛不相及,造成一种对联艺术的差距美。请看下联:
树已半残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这也是一副无情佳对。上下句意义毫不相干,上联为一古诗句,是说要爱护树木,不要乱伐残树。下联却以萧何献策定汉业的历史故事相对,相差十万八千里,却在字性上结成缘份,有天造地设之妙。上联尾字斧是工具,下联尾字刘指兵器,在本句中则指汉高祖刘邦。树对萧,萧,植物名即艾蒿。植物小类相对。已对何,为虚词相对。半残对三策为数量词相对。休纵对定安都为虚词相对。联中惟残与策乍看不似工对,但二字在这里均可视为动词,残为伤害之意,策有拄、扶之意。

二十七、两兼
两兼即指在一副对联中一个字可与前后的字同时组词。在读时可读成两种组合句式,两种效果。­请看:
李东阳气暖
柳下惠风和
此联巧在以不同句式的读法读出不同的效果,若按三、二句式读,可读出两个人名的名字:李东阳和柳下惠。李东阳,明代诗人,天顺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此人秉性温和,善依附周旋。柳下惠,春秋鲁国大夫,任士师(掌管刑狱的官吏),以善讲贵族礼节和坐怀不乱而著称。联以气暖、风和喻二人,十分贴切、自然。如按二、三式去读,其意义则变成了这样的意思:李树的东边阳气暖,柳树的下边惠风和。

不管以何种句式读,对仗、结构都很工整。其一,李东阳对柳下惠,人名相对,气暖对风和,主谓语词组相对。其二,李对柳是植物对,东对下是方位对,阳气对惠风偏正词组对,暖对和形容词相对。再看下联:
孟光轧姘头,梁鸿志短
宋江吃败仗,吴用威消
据说此联为著名画家吴湖帆讽刺汉奸梁鸿志、吴用威所做。孟光是梁鸿的妻子,《后汉书·逸民传》记载:梁鸿每归,妻子孟光为其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说的是夫妇相敬相爱的故事。吴用是梁山宋江的军师。上联梁鸿、梁鸿志均为人名,下联吴用、吴用威也均为人名。名套名,以乱读者视觉。作者将梁鸿夫妻的故事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讽梁鸿志,下联亦然。作者撰联之时乃抗战胜利,外寇投降、汉奸失宠之时。以此联喻之,大快人心。

二十八、假称
假称也称借称。是作者有意将对联中要表达的意思,将有关的对象用第一人称说出来。
如一副为道土写的挽联:
吃的是老子,穿的是老子,一生到老全靠老子
唤不回天尊,拜不灵天尊,两脚朝天莫怪天尊
作者借道教鼻祖老子的口吻成联,意在讽刺道士的寄生生涯,天尊亦指老子,唐朝老子被封为太清道德天尊。

二十九、借代
即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原称,而借用另外一种与其有可换关系的名称。借代与本体有可换关系,借体可以代表本体。如:
伯乐常在,何愁没有千里马
青山不老,岂怕不出栋梁材
伯乐是周代善相马的马师,本是专名,但联语中的伯乐泛指一般有眼力的善于识拔贤才的人。

再如,长沙岳麓山挽屈原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三户指楚国,《史记·项羽本纪》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九歌》,屈原的代表作品之一。联中两处的借代用的都是与本体屈原有密切关系的事物。

再如,湖南醴陵红拂墓联:
红拂有灵应惜我
青山何幸此埋香
红拂,隋朝宰相杨素侍姬,钟情于李靖,随李靖于军中,后病逝于醴陵。下联的香在古时多喻妇女所用饰品,故古诗文中常借称为妇女。此处代称红拂,此是以物拟人。

三十、换位
即为了某种需要,故意将句子中的词语作对换位置的一种修辞方法。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可国民党军队却一退再退,大吃大喝,当时有人写一副对联讽之:
前方吃紧
后方紧吃
这副对联通俗、直白、语句精短。仅八个字,一个前方,一个后方;一个吃紧,一个紧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两种势态。上联吃紧,指情况紧张。下联做了—下换位,则变为大吃大喝,不可终日的意思。稍动一字,差之千里。从中不仅领会作者遣词之妙。同时,也悟到了中国汉字的神奇魔力。看来好联不在辞众,而在意法之妙。

1905年,慈禧七十大寿,章太炎为此写了一副寿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全逢万岁祝疆无
作者在联尾,故意将有庆、无疆二词做换位处理,其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联尾句变成了只为一人祝寿歌;下联尾句变成了每次到慈禧庆寿之际,总是被割掉疆土之时。作者对慈禧进行了尖锐、辛辣的讥讽,无情地揭露了慈禧不顾百姓死活和国土沦亡的反动行径,得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乾隆年,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乾隆一行北巡热河。一日,在万松岭住下,准备去承德为自己祝寿。随行的有纪晓岚等几位重臣。其中有一位叫彭羡门的出一上联,想难一难纪晓岚。联曰: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此联很有深度,这年正是乾隆八十岁,而十八公喻指万松岭的松树,故将松字拆成十八公,与前面的八十正好颠倒换位,纪听后,随即以对: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帝王所居之所称九重,时逢重阳节又称重九,也正好与九重换位。此句实属难得,非大家不能为之。

三十一、互文
互文也称互参,它的手法是把本应该合起来的话分做两句说,使两者互相补充、渗透。

请看下联:
诸葛一生唯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人生处事,要谦虚谨慎,小事要通融马虎,大事要坚持原则。联语借用了两个古人为典,从两个方面去写,说明的却是一个道理,这也是互文的一种。­再请看:­
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
此联写做人之道,应刚直不阿、无私无畏、一身正气。不奴颜婢膝、苟且偷生。作者在上联以玉自誉,下联以瓦点化。两个角度,一种精神,闻声见物,令人叹止。乃精妙之笔。

三十二、越递
越递又称巧意、层递。即在联语中将某一词语越过一词,而使之递进。此法有两类: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推进方法叫阶升法。反之为阶降法。

1阶升法
请看下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此联说是清代学者阮元游平山堂,寺庙方丈将阮元当做一位普通游客,只说了一声请,又对下人说茶。随之交谈,觉出语不凡,便改了口气请坐,吩咐下人泡茶。后来当他知道是大学土阮元时又换成了请上坐、泡好茶,到了阮元临走时,方丈恳求墨宝,阮即出此联,活脱脱描绘了一个前倨后恭者的面目。作者以方丈的言语入联,对仗十分工整,别开生面,确是一副很难得的佳联。

2.阶降法
请看下联:
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支耍手,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都缘街乞食闹莲花
此联以戏谑为快,不免有狂妄不当之弊。但其手法却为独特。把所评对象分别以生、净、丑、末、耍手、奴婢对号入座。用的是阶降的手法。

三十三、绘态
也称摹状。即是描绘人们对客观事物情状的感觉的方法。它直观地临摹事物的情状、声音和色彩等。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多用于讽刺、诙谐联中。
如:
著!著!著!主子洪福
是!是!是!皇上圣明
此联是讽刺清道光年间两个军机大臣潘世恩和穆彰阿的。他们惯于阿谀奉承。凡是皇帝说的话,他俩无不头。著!著!著!是!是!是!是对二人奴颜形象的描绘,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状,形象生动。

三十四、婉出
婉曲也称折绕。有些要表达的意思,作者不想直接说出,或因社会等各种原因不敢明说。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表现手法。使读者透过委曲、含蓄、隐约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内在含义。这种方法称为婉曲法。

请看一副旧联:
月无贫富家家有
燕不炎凉岁岁来
联中两句为折体。作者故意将本体隐去不说。联中要说的意思是:富贵生活我们贫寒之家是没有的,只有月亮和燕子不嫌弃我们,常光顾这里,暗喻世态的炎凉。联语通过月和燕而收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比直接说出来要好得多。

三十五、隐如
在对联中用相关的话暗示要讲的事物。也就是将要讲的隐藏起来。隐如手法,似乎谜语。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数声吹起湘江月
一枕招来巫峡云  转自www.gufang.org 顾方的个人博客
上联数声吹起湘江月只说吹,却未言吹的是什么。然而读者却很容易联想到那清脆悦耳的笛声。下联一枕招来巫峡云显而易见,那枕边尤物不是梦,又是何物?宋玉《高唐赋序》说楚王梦与巫山神女相会于高唐。神女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上联写笛,下联写梦,意境幽远,令人心动。

附:诗钟
诗钟是对联中一种较为特殊的体式。它产生于道光咸丰年间。原这福建一带塾学中老师为训练学生属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旧考场上,老师将有关对偶关系的两个字或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指定在联句中的具体位置,或隐于联内,让被考者做出一联,后即传到全国各地。诗钟之名,是取击钵催诗之意,所以有叫战诗。清人徐北丰《风月谈余录》说,构思时以寸香系缕上,缀以钱,以承盂,钱落盂响,虽佳卷亦不录,故名曰诗钟也。

诗钟本为解政文酒之会,即度阉题,其制题之法,或是以人对物,撰成七言联句。优胜者赏以美酒,失败者罚以劣茗。其题可以咏一事一物,也可以咏两物。以咏一事一物或附会者多之。

诗钟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分咏,二是嵌字。


1.分咏
帆如秋叶来天上(船)
人似春蚕卧茧中(胞衣)
前后两篇名士笔(前、后赤壁赋)
东南千仞丈人峰(泰山)
万里河山归赤帝(汉刘邦)
一生名节误红娘(崔莺莺)

2.嵌字体
嵌字体又称嵌珠,有多种形式,其体任举两字或数字分嵌在两句之中,因通行与否而分正格、别格。
如凤顶格,请看林则徐做陈、人联:
陈迹浑如牛转磨
人情几见雀衔石
其它不再举例。

别格有九式,分别是:
一曰魁斗:一字嵌上句之首,一字嵌下句之末。如《佛红》魁斗格云:
佛子座边莲叶碧
美人帘底枣花红

­二曰蝉联,一字嵌上句之末,一字嵌下句之首。如《子鸡》蝉联格云:
骅骝冀北无余子
鸡犬淮南并得仙

三曰鼎峙:三字嵌两句中,不相并,如《寿字香》鼎峙格云:
寿真无量人称佛
书到相思字亦香­

四曰鸿爪:三字、二嵌上句首尾,一嵌下句第四字或一嵌上句第四字,二嵌下句首尾,如《大司马》鸿爪格云:
大宛职贡来天马
少昊官司有祝龙

五曰双钩:以四字分嵌两联首尾。如《太常仙蝶》双钩格云:
太液联翩池上蝶
常仪缥缈月中仙

六曰杂俎:五字任意嵌于两句之中,如《山冷微有雪》五杂俎格云:
快雪看山晴有约
微波荡月冷无声

七曰四五卷帘:一嵌上句第五字,一嵌下句第四字,如《袍到》四五卷帘格云:
偶携游履到琴峡
待脱征袍隐鉴湖

­八曰三四辘轳:一嵌上句第三字,一嵌下句第四字。如《端莱》三四辘轳格云:
诏下端门恭已日
礼成释莱祭丁时

九曰碎锦又曰碎流:四字以上,任意分嵌于两联之中如《张三李四》碎锦格云:
四壁图书三尺剑
半肩行李一张琴

以上诗钟暗借格例联,多是思想性不高,阅读时宜有分析地批判对待。

三十六、反语
反语即是将意义相同或相反的两个或几个词组成联,从而产生一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效果。这种手法在对联中极为常用。它含蓄有味,能增强讽刺性和幽默感。

例如,在军阀混战时期,南京城内有人写了这么一副春联:
许多豪杰
如此江山
豪杰的本意是指才能出众的人。但联中却指的是那些割地分封的军阀。如此江山原为褒意,在这里喻为军阀混战中的破碎山河。

再看下面这副对联:
红黑炭火烫冷热美酒名传远近
大小布匹裁老少新装美化短长
这是为一门两店写的对联。一店是酒馆,一店为裁缝铺。作者抓住两种事物的特点,发挥开去,使生意性质得到了升华。可以说,这种手法对于二者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一副运用技巧非常高妙的反语对联。
转自www.gufang.org 顾方的个人博客
再看下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这是蒲松龄早年应对一位姓石的塾师先生的对联。据说,一日老师将蒲松龄喂养的家雀摔死,放在原处,用砖头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蒲松龄发现家雀死了,又见墙上对联,断定是先生所为,于是续了一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当面质问学生不该这样来辱驾老师,蒲松龄从容地解释道:我是按老师的联属对的,如果写得有错,请老师指教。老师再仔细分析,并挑不出半点毛病,只好拂袖而去。
联中用的反语属对,可以说对得天衣无缝,无可挑剔,难怪连老师也无言以对。

三十七、双关
双关亦称谐音,巧用汉字的字、音、义的相同相异之差别而组成字面与字音,形成言此而意彼的语言效果,两者在形式上虽然平行,但在意义上却有主从之分。这种手法,称为双关。双关的形式有用谐音者,有借义者,有借形者等几种。用好双关,可增加对联的趣味和深度。

1.谐音
看这一副对联:­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据传,这是明代宰相李贤在招婿前与陈敏政的一次测试应答对。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上句,其意是因何而得偶?陈敏政马上领会其意,随口答出下联,其意是有幸不须媒。这里荷、藕、杏、梅都是借用了谐音去表达所隐之意。出句精巧刁难,对句含蓄得体。都很好地表达了各自的心意,恰到好处,为双关联中之佳品。
上联运用的是同音异字,下一联却是同音同字。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联中镶嵌六个节气名词,但从联意来看,很多词性都发生了变化。以上联来说,三个复合名词变成了六个单纯词。大原来是大寒的一个词素,在通篇联语中它变成了形容词。降变成了动词,小字也变成了形容词。原来的三个节气名词的本意不复存在。

2.借义
看渣滓洞烈土联:
看洞中依然旧景
望窗外已是新春
此联与上二联均有不同,但并不在字音、字面上求得双关,而是从整体意义上取得了双关效果。这也是因环境而派生出的艺术作品。

袁世凯死后,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戏袁: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此联字句简短,却寓意深远。从字面上像是说有病时服的是六君子,临死时服的是二陈汤,二者均为中药汤药名,然而作者所说的六君子并不在于此,而是指筹安会六君子,他们是杨度、严复、胡英、刘师培、李燮和、孙旒筠。此六人曾为袁称帝摇旗呐喊,说明这是起病的原因。送命二陈汤则是指陕北镇守使陈树藩、四川将军陈宦,湖南将军汤芗铭。其三人都为袁的亲信,后来纷纷背叛袁而宣布独立。据说袁是在频繁接到其三人的独立通电后一气而死的。作者在讽刺联里,借两汤头名喻之,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被人称为借义双关名联。­

三十八、设问
即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成联,上联先提出问题,下联做答。或上下联均为设问,不与回答,让读者思考,以启发读者。设问式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1.通联设问,不做回答
如董其昌题杭州西湖飞来峰联: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作者以西湖景物落笔,全盘提出疑问。这种方式常给人以朦胧神秘的色彩,把答案留给读者,使人们产生无尽的悬念。

2.半联疑问,半联做答
请看郑燮联:
搔痒不着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也精

有的联将设问句放在对句上,看方地山赠张大千联:
八大到今真不死
半千而后又何人­­
作者以两古人八大山人朱耷,清代画家,半千龚贤,清代画家,以评其艺术成就。对句虽在疑问,却是肯定之意,自然贴切,不留痕迹。一设问,揭示了作品的张力。

3.不做回答或不便回答
看朱瑞挽秋瑾联:
大通讲学,光复联盟,按剑说同仇,不图三十三龄弱女儿,成仁取义,腥血先埋,抱沉痛四年余,竟英灵旋转乾坤,试想贵福奸奴,而今安在
春社留题,西泠感旧,拈花谈慧果,长作六月六日新纪念,崇德报功,丰碑重树,垂令名千载后,使进党眷怀风雨,当并伯荪诸烈,终古难忘
上联试想贵福奸奴今安在?是对杀害秋瑾的刽子手贵福的切齿仇恨,同时也指一切扼杀革命的刽子手,此处之问不必回答,已见本意。

三十九、反问
为强调某一观念或结论的正确,故意以反问的形式把本意托出,令人注意,使读者从句中找到答案,这种方法叫反问。反问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艺术的感染。

请看下联:
不受几番磨炼
怎成一段锋芒

另一种形式则是用肯定的询问式,表示否定的答案。如:
除却诗书何所癖
独于山水不能廉

许德衍挽陶行知联:
教育做合一,若干年来,倡导生活教育,身体力行,论功岂止武训第二
智仁勇兼备,胜利前后,呼号和平民主,赴汤蹈火,说死实与李闻为三
此联紧扣逝者事绩,所引对比人物十分贴切。出句联属反问,增加了被答者的份量和位置。

四十、对称
对称亦称玻璃对,其特点就字型而言,上、下或左、右字型结构基本对称一致,造成字本身的一种形态美。这样的字用篆书写在玻璃上,无论正看、反看字体均相同。如大、文、因、天之类。
有一玻璃联这样写道:
山中日出
水里风来
清代梁章钜《楹联续语》中说:吴山尊学士,始出意制玻璃联子。一片光明,雅可赏玩。玻璃联因用篆字书于玻璃上,选字必须要求对称统一,以达正反如一。这副对联,简练精短,用词严谨,而且符合玻璃对的基本要求,是一副极妙的绝对。
请看下联:
文同画竹两三个
丁固生松十八公
此联载于清人李伯元的《南亭四话》,联语中的文同为宋代大画家,以善画竹和山水著称。两三个是指竹叶,恰似个字。丁固为三国时吴国人,初仕尚书,因梦松树生于腹上,便对人说:松字拆开乃十八公也,再过十八年我当为公。后果官至司徒(汉时称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此联不仅反正皆宜,且用典自然,可称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

下联出句为1990年辽宁营口市环保局等单位联合征联:
山水林田,至营口宜赏美景
桑蚕米果,出盖县富甲关东
出句写营口市的环境特点,对句写盖县(营口辖)的农土特产。对句在句式、词性等方面与出句基本相对,用玻璃对式相对,实属不易。

四十一、同划
同划,联中均由同笔划数的汉字组成。
古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屋後流泉幽咽洽香草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这不是一副普通的迎春联。其妙在上、下联都是九个字,其中的每个字都是由九划组成(后、风二字繁体也是九划)。这是对联中一种非常特殊的形式。古人称消寒迎春联。因为从冬至一九到九九正好是八十一天,上、下联句笔划正好是八十一划。这样从冬至开始,每天写上下联各一笔,到九九的第九天,全联全部写完,至此,严冬已去,春到人间。故此,称此联为消寒迎春联。
这种联构思精巧,须费尽心思,选择适当的字、词组句,又不能以辞害义,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古来以其难方显得此对珍奇。此联趣味性强,既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又可作为一份别致的日历。所以历来为人们称为联中上品。颇受一些人的喜爱。有人说它:是对联写作的—个奇迹,此话不虚。

四十二、缺如
缺如联,也称隐语,歇后,在楹联中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故意将尾字或联句中的一字隐去,并以联中展现之字句向读者暗示所缺之字,而该联的意思又正是在空缺的字上,联句仍能形成很规矩的对仗。细心的人从展现的字面上不难看出联中所藏之意。这种联用工巧,或戏谑,或嘲讽,很好地显示了其巧对的艺术魅力。

请看一户穷人写的春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从字面看,读者便知作者在做文字游戏。上联缺一字,下联缺十字。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还要从谐音上理解。一与衣谐音,十与食谐音,这样作者的意图就不言而喻了,原来是在发牢骚,缺衣少食。据说横联只写了两个字南北,显而易见,是没有东西。此联立意奇巧,很形象地表达了穷人过年三难。它不但是一篇缺如联,还是一副数字联,若把它视为诙谐联也是可以的。

明代江进之的《雪涛山书·诙史》中记载这样一副联:
醉翁之意不在
君子之交淡如
联中隐藏着一个故事。相传一贫士送友人寿礼,无钱买酒,便以两坛水代之。友人打开酒坛斟饮,贫士便吟对句以自解嘲。友人尝了一口后,遂对出句以宽慰之。不难看出,出句隐去了一个酒字,对句隐去了一个水字。二人心境,不说自破。再这上、下两句都是借用脍炙人口的成句,可谓食古而化,表达了作者幽默、委婉、乐观的情趣。

四十三、比喻
即利用要说的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相似,就拿另一种事物做比,以便把要说的事物反映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对联中的比喻可分为三种形式。

1.明喻
这种形式多带有比喻词,如、像、似、若等标明本体和喻体关系的词。
如王慎赠友联:
淡如秋水闲中味
和似春风静后功
上联用比喻词如,下联用比喻词似,把本体淡、和两种情态描绘得韵味尤浓,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联想,从中给人以启示。

2.隐喻
即省去比喻词,隐去了比喻的形迹。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隐喻的形式却是相合的关系。如:
谷乃园之宝
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

3.借喻
即把比喻的事物借来,当作被比喻事物来说,而被比喻的事物在联中不出现。借喻的喻体不能取代本体,只是相似而已。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联中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这副对联在于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四十四、比拟
根据感情的需要,作者特意把人喻物,或者把物喻人,或把甲当作乙来描绘,这种方法称为比拟。通常人们将被比拟的对象称为主体,比拟的部分称拟体。

1.拟人
即把没有感情和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描绘。如一副挽联:
杨柳春风怀逸致
梨花寒食动哀思
作者把杨柳、春风、梨花、寒食都人格化了,宛如它们也同人似的一起对死者寄予无限哀思。

2.拟物
即把人当作物来描绘。拟物的目的较为复杂,有的赞扬,有的讽刺,有的调侃。请看:
红莲开并蒂
彩凤喜双飞
作者将一对新婚夫妇比作红莲、彩凤,因红莲、彩凤之类在人们的习惯意识中是美丽、吉祥的象征,把喜庆中的新人喻为红莲、彩凤是符合情理的。

四十五、夸张
夸张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将其巧妙地夸大或缩小,以造成一种奇观效果,如运用得法,可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夸张可分两种,一种是要把所表达的事物从性质、状态、数量等方面直接夸大或缩小,类似的描写叫做单纯夸张;通过比喻、比拟、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夸张的方法叫间接夸张。

请看一佛寺联峨眉山洪椿坪联:
佛祖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
大梧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上联言及佛祖寿命之长,下联喻洪椿坪历史悠久。这里的亿万年、八千岁是虚数,不作实际数词。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此联巧妙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突发联想,借题发挥。作者在夸张的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突出对联的艺术色彩,属于间接夸张。

四十六、衬托
将两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以一种事物衬托另一种事物的方法叫做衬托。被衬托的对象称为主体,做衬的事物称衬体。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方法。正衬的目的是使被衬托的主题在形象上更加鲜明。
请看桂林雁山公园大门联:
春秋多佳日,­林园无俗情
这是集陶渊明诗句联,下联无俗情衬多佳日,说明此地乃幽雅之所,不是那种为名夺为利争的嘻杂所在。

再看孙中山挽黄兴联: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
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死后何堪
《晋书·刘元海载记》:常鄙随、陆元武、绛、灌无文,指随何、陆贾、绛侯周勃、灌婴同是辅刘邦的大臣;九等,古代将士分为九品;夷惠指伯夷、柳下惠等古贤人;彭殇,指彭祖、殇子。作者旨在挽黄兴,却以古人兴亡衬之,实旨未写古人,此才不易褒在黄兴。下联写彭祖之寿,只在挽惜黄兴之青春夭折。作者情感悲绝,可谓一字一泣也。

请看张漱兰为无锡张睢阳写的一副对联:
男儿死身有奚言!若论唐室元勋,四百战功名岂输郭李
父老谈之犹动色。但呼扬州都督,亿万年魂魄永镇江淮
张睢阳即唐代名将张巡,他是唐开元年间进士,安史之乱时,他奉命由河南雍丘与许远移守睢阳,其时外无援兵,内无粮草,但他仍坚持了几个月,直到城破被俘,骂贼遇害而死。上联末尾的郭李指的是唐代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作者将张巡同郭李二位名将相提并论,意在用古人陪衬烘托今人,弘扬正义。

反衬即用相反的事物,从反面衬托主题。如下联: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此联为清代鄂比赠曹雪芹联,全联巧用反义词相对。旨在使读者明了褒贬之意,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对曹的赞颂。

四十七、排比
即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短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的意思。运用排比仅限于上下联的内部,而以长联较多。排比要注意排比的事物要有内容上的联系,而且要求次序须有规律,给人以审美之感。请看李联芳所题武昌黄鹤楼联: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凤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水残山,极目古今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江口斜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清,仅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作者利用排比之法,将武汉三镇的主要胜迹囊括无余。联语颇富文采,只是因其历史之局限,格调及情绪较为低沉。

再看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写的桂林小广寒楼联:
甲天下名不虚传: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佳拟紫金,高若鹫峰,穆方牯岭,妙逾雁荡,古比虎丘。激动着倜傥豪情,志奋鲲鹏,思存霄汉,目空培楼,胸涤尘埃,心旷神怡消块垒
冠寰球人皆向往: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放歌叠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赏雨花桥,赋诗芦笛。引起了联篇遐想,弄甘陇亩,士乐缥湘,工展宏图,商操胜算,河清海晏庆升平
该联上联写桂林之胜景,无与伦比;下联叙桂林的名胜,引人入胜。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借景抒情,颂今怀古,对仗工整,极富文采,堪称杰构。

四十八、物色
物色即饰物以色,在巧联中有重要作用。它能创造鲜明的视觉形象,反映事物的特征,从而提高对联的深刻内涵。
如下联:
鹅黄鸭绿鸡冠紫
鹭白鸦青鹤顶红
将自然界中最能表现颜色的几种禽鸟入联,虽多种颜色堆砌却不觉生硬,语言自然,风格绮丽,被人喜爱。
有一关帝庙联不仅使用物色,还是一副迭字对:­
赤面赤心扶赤帝
青灯青史映青山
物色应注重色彩在联中的主导作用,方能显出其特色。请看下联:
绿水搅黄泥,红火黑烟,烧出青砖白瓦
翠湖凌紫阁,丹梁碧枝,停浮玉殿金宫
其中色彩字绿、黄、红、黑、青、白、翠、紫、丹、碧、玉、金,几乎占去联中一半,把一个凌紫阁的建筑过程细微地描绘出来。

四十九、数量词
数量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意义,用数量词组成的对联的作用主要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仗难度、进行数学运算、数字合称词的阐释、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下联是庐山东林寺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上联叠用三字,三教,指儒释道三教;三人,指儒陶渊明、释慧远、道陆修静;一花,指菩提花;世界,指佛家过去现在将来为一世,东西南北上下为一界;一叶,指禅宗的一个宗派;如来,指释迦牟尼。此联为后人写三人谈儒论道流连忘返而且留下言谈三笑的故事。联语以一对三,工整独到,境界优美。作者善于从驳杂的事物中提取完美和谐的艺术体裁,有巧夺天工之妙。

五十、方位
即在对联中重用方位词。
江西滕王阁有一名联为清同治进士金桂馨所撰:
大江东去
爽气西来
作者抓住滕王阁的自然特点,以最洗练的语言进行高度的概括,达到一种超然洒脱、大气磅礴的境界。一东一西,囊括了事物的独特情韵。犹如一副写意画,给人一种横空出世之感。

下面一联也是方位联中的精品:
南通州,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相传此联为乾隆下江南经通州时与纪晓岚相对而成。联句以南北东西入联,此迭字法上联三出通州,三现南北;下联三出当铺,三现东西,然而联尾的东西两字在这里也产生了变化,从方位词变成了名词。形同而义变,情味盎然。

五十一、虚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一虚词之差,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请看下联: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洪承畴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副对联是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称为名联。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不是东西,上联的也字和下联的之字都运用得很好,如去掉虚字,则失为佳作。

五十二、联绵
在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所谓联绵词,就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们或有双音、迭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窈窕、磅礴;或无双声但有密不可分关系,如蜈蚣、胭脂、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白白、津津、脉脉等等。在对联中,联绵词必须对应联绵词,不能与其它词性的词相对。古代严式对更主张在联绵词中必须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例如:
独抱琵琶寻旧曲
数教鹦鹉念新词
联中琵琶对鹦鹉,此联属联绵对。

再如:
入室饮茶,直步可登麒麟阁
临池染翰,何年得到凤凰台
联中以麒麟对凤凰,视为联绵对。

杭州梅竹亭联:
雪里梅花红烂漫,霜间竹叶碧玲珑
联中烂漫对玲珑,都属于联绵词相对。
第九章 对联的节奏和格律
当代诗词理论家李汝伦在论及诗词格律时,把中国诗词的特点誉称为四大美人,即是: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和参差美。除参差美只适应词曲体裁外,其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的特征同样适用于对联。其中的均齐美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节奏美。

一、对联的节奏美
节奏美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平均、字数、行数的固定上。在律诗中,五言诗为三拍,七言诗为五拍,五言句法多为上二下三,七言句法多为上四下三,但不管句法如何,其顿数则仍须一致。如李白的
吴官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杜甫的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均齐美的产生来自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悟。比如花叶的搭配,花瓣的排列,天籁的声音等。大自然有自己独有的自然属性、内在规律,我们的古人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融成一体,使中国的古老文化达到一种全新、永恒、贯通的境界。

在音乐中,乐谱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节奏,在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拗,形成明显的强弱、长短、高低、缓急的音步,似音乐中的旋律,我们也称其为节奏。

对联上下联的节奏,一般是一致的,通常对联是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作为音节,煞尾的字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这是对联的一般节奏。

说到节奏,便涉及到炼字的问题,一般四言和五言联,第三个字要选择特别响亮有力的;六言和七言联、八言联要注意第三、第五个字;九言联要注意第四、第六个字;十言联则以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字为重要。下面我们对一般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的节奏进行简略说明。

如海瑞自题的四字联前一后三式:干/国家事,读/圣人书
佚人作自策联前一后四式:养/浩然正气,极/风云壮观
傅山自题联前二中二后二式: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清翁方纲赠谨庭六言联前一后五式:结/幽兰以延伫,抚/孤松而盘桓
湖北古隆中七言联前四后三式: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清林则徐自题七言联前三后四式: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

以上我们说的是对联的一般节奏,可以看出,一般节奏的上下节奏是完全一致的,下面我们谈谈对联的特殊节奏。

请看诸葛亮武侯祠联: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如按一般节奏分,后半句不管如何断句,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应为: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可见其联的语言节奏和语义节奏是不相同的,如按常规分法,势必割裂词语,导致无法理解联意。这种对联当属于特殊结构。

二、对联的格调
对联的格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品次,作者使用哪种格调,第一取决于题材,第二是作者的情性,有人偏重短联,重在一气呵成:有人喜用长句,意在缠绵反恻;有人喜好宛转,巧于花心悟语;有人倾于豪放,旨在铁琶高歌,不一而足。其实作品即是格调、艺术特色的综合表现,它包括作品的格律声调、作者风格、作品体裁等诸多因素。有诗曰:直缘多艺用心劳,心能玲珑格调高。陈家铨先生在其《谐联集萃》序中谈到,要谐不伤雅,既雅且谐,格调才算高尚。此言不虚。

从体裁的角度来看,对联的格调大致可分为以下十种:

1.律诗格调
最初,对联多以五、七言为多,它是对联格调的主流,这种诗歌式的对联,现在仍占大多数。如苏小妹联: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杭州藕香居茶室联: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2.词格调
到了宋朝,宋, 词逐渐兴盛,同时也丰富了对联艺术。于是便出现了词格调的对联。<, BR>词别称长短句,词格者即联句长短参差不一,有的音律也近于词曲,这种体式分明是受了来词、元曲之影响。如南京徐达的故居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院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3.民歌格调
有的对联很像民歌,语言通俗朴素,形式生动活泼,很有民歌情调。请看解缙所写一联: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4.散文格调

有的对联却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其语式随便,如娓娓而谈。以文入联,有人说自曾国藩始。请看清末文人俞樾的自挽联: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书,流传人间,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历半生三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5.戏文格调
有的联从表情断句、叠词上看,很有戏文的味道,例如:
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
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  转自www.gufang.org 顾方的个人博客

6.曲格调
曲的格调表现在语言质朴自然,新鲜泼辣,形象生动、诙谐。此类对联具有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风格。例如棺材铺联:
这买卖稀奇,人人怕照顾我,要照顾我
那东西古怪,个个见不得它,离不得它

7.成语格调

有的对联为成语嵌成。如林则徐撰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绕口格调
有的联很像绕口令。如: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9.谜面格调
有的像一则谜面。如: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
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喻油灯,下联喻秤。

10.骈文格调
用骈体写成的文章称为骈文,骈文讲究词句整齐、对偶、声韵和谐,辞藻华美。汉、南北朝后,骈文风行,它后来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对联同样受其影响。骈文格调的对联在清代的长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格调在清代以前出现得并不多,清末民国初期,对联越写越长,从此,骈文格调便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如李联芳写的武汉黄鹤楼联,不仅用了大量的骈名,而且用词典雅、清丽、极富文采,边叙边议,挟眼前景物、历史风云铺成一幅壮美的画卷,文辞激扬,如栏外涛声,从远而近,不绝于耳。

三、对联的风格
对联的风格丰富多样,大致可归纳为典雅、清新、豪放、婉约等。这些不同的风格是由作者内在的情性,天生的才、气和后天的学、习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风格虽各有不同的特点,但有规律可寻。不过就一个作者而言,它还是有一种主要的风格的。有人提倡因性以练才,此说有一定的道理。这里仅就对联的语言风格简要举例说明o

1.浓艳富丽
以重彩之笔抒发情趣。如武昌东湖可竹轩联:
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
明湖摇翠浆声欸乃壮诗情

2.清新俊爽
请看睡仙亭联:
黄鹤从何处归来,江汉双流,玉笛梅花吹不落
仙人是哪年睡起,春婆一梦,晨钟暮鼓唤难醒

3.含蓄婉约
请看北京颐和园月波楼联: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

4.磅薄豪放
老骥追风抒壮志
雄鹰展翅入青云  转自www.gufang.org 顾方的个人博客

对联作品格调的高低,并不取决于风格,不能说豪放格调比婉约高。作品格调的高低是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决定的,只有作者具有高尚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方能写出格调较高的作品来。
第十章 对联的句法和结构
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又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启功所撰一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五、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六、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发店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七、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八、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转自www.gufang.org 顾方的个人博客

九、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看下联: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对联的结构,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请看峨媚山圣积寺联:
半天开佛阁
平地见人家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杭州龙井园有一副对联:
诗写梅花月
茶煮谷雨春

请看贵州甲秀楼联: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
如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其意义单位为一三三一。水与风,冷与香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也相似。

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安排,这就是结构问题。结构特点是显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有的。另外,结构对于体裁有依从性,所以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都有别于其它自身的体裁形成的特点。对联的结构同样如此。

对联的结构问题,极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简单不过,无足措意,其实不然。清代赵翼在论到绝句诗歌时,曾说也须结构匠心裁。对联的结构问题,显然比绝句要复杂得多,下面谈谈有关对联的结构。

1.对衬关联
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称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样。如果上下联光是字数相等而句子结构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严格的对称美。例如陈爱珠女士大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母亲挽其夫沈永锡联:
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难瞑目
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江,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此联感情深挚,也有精美的词语,但从结构形成来说,却远未达到严整对称美的要求。上联首句是动宾结构,下联首句是主谓结构,幼诵对良人,孔孟之言对亦即良师等都没有对好。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因此在考虑字数相等时,也要考虑词组相同,只有上下联词组相同,即做到了句子结构相同,然后全联的结构才能具有严整的对称美。

关联:这是对联结构的第二个要求。

2.常式变式
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对联的结构,可以概括地分为常式结构和变式结构两种:

常式:就是经常见到的比较固定的结构,从句子长短的角度来说,像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八言联,就是作者经常、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五、七言联,就是常见的五言律、七言律句型的对联,四言、六言联,即常见的骈文中四、六句式对联。

变式:就是句子、句法参差多变的对联的结构。长联比之短联,不仅形体增大许多倍,而且声律、格调也随之而起了变化。如各个句子的句脚就得遵循平顶平,仄顶仄这条规律。他们的结构,和常见的五律或七律句式的对联的结构显然大不相同。长联的结构是灵活多变的。

变式结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所谓并列式结构,即上下两联的意义没有主从之分,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去表达同一主题。请看下联:
碧螺云雾银峰,钟山川秀气,岂止清心明目
绿雪雨花玉露,摄天地精英,更能益寿延年

2主从式。上下联意义有主从之分的,就是主从式结构。例如这副航运公司联:
不靠风帆力
全凭水火功
上联是宾,下联是主,上联是虚写,是引子,下联是实写,是正文。又如满院向阳树,一代接班人,上联是喻体,下联才是本体。上联是处于宾位,下联处于主体。此联也是主从式结构。

3分总式。有的对联,语意有分述和总述的叫分总式结构。

4首尾总括式。此式先说总大意,次将大意分别述说,末尾总述一笔。

5对话式。上下联语,像是两个人在对话,这就是对话式结构。例如这副废旧物品回收店联:
我岂肯得新弃旧
君何妨以有易无
我是店主自称,君则是称来店的顾客,像是对面说话似的。

6问答式。有的对联语意一问一答,是为问答式结构。例如李调元答友联:
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大人从何而来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院自天而降
下联针对上联所问作答,语意十分清楚。

7环递式。联语用环转相递之法组成,形成环环相扣,便是环递式结构。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这是全联各句环环相扣的例联。

8排偶自对式。排偶为原始的对句形式,对仗要求仅为句子等长,以及相对的词语在词性上、句法结构上大体相同。允许句中音步失替及两边平仄失对,又允许同字相对。请看这种结构的例联: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帝,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庙旁关庙联。

9排比自对式。排比自对由排偶向参差化发展而成,可以同字相对,同声相对,但对仗之相数至少为三,句长可相等亦可不相等。例如题江阴双忠祠唐张巡、许远楹联:
僮可烹,妾可杀,城不可失,矢志保江淮半壁
生同岁,死同岁,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双辉
前一例为等长排比句自对,后一例为不等长排比句自对。自对之相数为三,且都有同字相对。排比句之相数至少为三,故无双相自对。

一副对联,究竟采用何种结构形式,这要根据内容的繁简和作者的文学修养随宜而定。
第十一章 对联的用典和出新
顾名思义,用典这一手法,就是在对联中运用典故。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亦如此。但对联不一定都要用典,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如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恰当合理,有的放矢,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一、用典要有思想性
如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
曾三颜四
禹寸陶分
曾即孔子弟子曾参。他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此为曾三。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故称颜四。禹寸,是说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游南子》谓: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阴。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他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郑板桥化古人之名言,以最简练的语句,囊深邃之内容,此联在于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思想积极,值得效仿、学习。

二、用典要准确
用好典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必须做到用典准确,切不可典义失调。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袁世凯本想利用小凤仙以磨洗蔡锷心志,但小凤仙与蔡锷相识后,结为知音,爱憎同道,视为患难知己,后来小凤仙冒险救蔡脱身,完成倒袁大业。不幸蔡病逝,作者将蔡比周郎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用典贴切;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做李靖。两喻中人物同是在政治上做过一番大事业的英雄,所以此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三、用典要新颖
典故是静态的,用典贵在活用,可使典故鲜活起来,给读者以新鲜、真实、完美的感觉。这就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客观意识融进典故中去,使它具有独特的韵味。
成都武侯祠联写得出人意料: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作者赵藩借鉴清末岑春煊、刘丙章先后任四川总督,其一宽一严、尽失其度,终至失误的教训,托出诸葛亮的治蜀之道,针贬时政,颇有余味。赵为岑春煊老师,联语一语双关,明写诸葛亮治蜀之功,暗示岑治蜀之过,致使岑后来迷路得返,当归功于此联之妙力。此联作为墓祠联,不见悲寒之色,用典奇绝,笔法乃联中稀品。毛主席当年游武侯祠时,对此联极为赏识。

下面谈谈用典的几种方式:

拈用
将古诗文中的原话照搬或稍加改动而成联,称拈用。如杭州岳庙联:
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上联引自岳飞的话: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只将顺序颠倒一下,属拈来之笔,下联引自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只改动几个字、即翻成新联。

掇合
在一联里,将不同作品中的互不相干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典故掇在一起,为同一主题服务,即称掇合。如安徽霍山县韩信祠联: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此寥寥十字,便全面概括了韩信一生中的重大经历。上联生死一知己,是说韩信得以重用及后来谋反被识破者,均为萧何一人。世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理也。下联是说,韩信在早年因家贫挨饿,幸被一洗衣妇人救助,才保全生命。后韩谋反被捕,被吕后所杀,存亡都在两个妇人之手,即是下联的含义。

出新
即用原来的典故翻出新意。如河南南阳卧龙岗诸葛庐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有何辩襄阳南阳
据传此联为清代咸丰年间的南阳知府顾嘉衡所做。有关部门对茅庐的所在地,多有争议,一说在湖北襄阳的隆中,一说在河南南阳。顾嘉衡是清襄阳人,当时他正在南阳任职,地方人士要他证明茅庐的出处,顾颇感为难,于是便撰写一联于卧龙岗处。意思是说既然诸葛亮对政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功绩扬名天下,又何必去为茅庐这一小事而争论不休呢?此联句显示了作者的大度胸怀。

脱化
即用典用得不着形迹、使典故原来的风貌不易被人察觉。
例如湖南岳阳楼一联:
四面湖山收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乍看不见用典,其实不然。下联应是将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脱化。重在忧乐二字。二字关情,用得极巧。

改造
即对所用典故的内容做一番改动,以为己用。
请看下联: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传说此联为清代大学土纪晓岚所做,因他的府上人多次被庸医所误,故对不学无术的庸医恨之入骨。为此,他将孟浩然的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改变成一幅嘲讽庸医的妙对。按原诗的意思是说,因为没有才华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因为身体多病,连老友也疏远了。改联不变一字,只调换了才、明、病、故四字的位置,意思则变成为由于庸医所致遭财主嫌弃,由于总出事,故病人都不来求医。可称神来之笔,令人称奇。此为改造典故的很好范例。当然,对用典的改造,不仅在于动字,有的可用原意,有的反其意而用等等。这要作者通晓典故,掌握好用典的分寸及典故的内涵及外延特点,才能得心应手,改出新意,不落俗套。

修饰
修饰即摘取原文中、诗词中的句子加以修正,以符合对联的要求。
下联是清末秀才许经明为明诚学校所题之联:
明以辩之,学以聚之
诚者成也,校者教也
联中四小句,形成字句对,集引对,联首二字藏明诚二字,以誉明诚学校之意,后半句首字冠学校二字,主语诚、校与谓语成、教分别构成叠词,妙趣横生。上句明以辩之,出自《礼记·中庸》原句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诚之,在明辩之句中加一以字。学以聚之语出《易经·乾卦》:君子学以聚之。下句诚者成也,出自《礼记》,原文为诚者,自成也,删去一个自字。校者教之出自《史记·儒林传》正文。上句的意思是说,学者要对所学知识必须加以分辨以求其解。学者以学而聚,亦学问之聚处。下联的意思是说教育十分重视诚的,只有讲诚,方成大器,联语典雅自然,主意深邃,堪称奇绝之作。

四、用典要照应主题

做对联,不仅形式上要对称,内容上更要讲对称,用典时特别要注意它的对称形式,即文与义的关系。如上下句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典故,典故之间内容要和谐,性质要对称,不要生拉硬扯。典故的引用必须服务于主题,这是关键。因为用典的作用是让人们从典故中更深刻地领悟联语的旨意。如果用典失误,文义错节,题典火调,必然使读者误入歧途。

如庐山白鹿升仙台又称街碑亭一联写的与内容十分贴切:
故从此处寻踪迹
更有何人告太平
史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之时,有一名周颠的疯和尚,于南京处唱太平歌,歌词大意是说:朱元漳当了皇帝,天下会得太平。朱听说后,派人将其招至军中,随军而行。在朱元璋横渡长江时,狂风大作,兵马难行。周颠立于船头,向天大叫数声风雨骤止,顺利渡江,后周颠告辞要走,朱元璋问去何方?周答:我是庐山竹林寺僧人。后来人们传说他在仙人洞北竹村等处骑白鹿升天而去。朱元璋为他在此建升仙台和御碑亭。此联之妙,在于它全面地将故事化为联内,文辞紧扣主题,语言平中具奇,非大家所不能为。

五、用典要自然得体

要明白用典不是点缀作品更不是炫耀文采,卖弄风骚。用典只是一种手段,为了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作品是给人看的,用典必须做到不生涩、不枯燥、不失度、不牵强。中国历史典故浩若烟海,我们用典的范围毕竟有限,使用典故必须避免那些生涩、偏颇、繁乱、含义不清以及不称为典故的典故入联。更不能随意串联一些成语、典故或者人名以成联,使人读之生厌或不知所云。典故要给人以美感,要成为点睛之笔。

如蒲松龄的镇纸铜条联写的就十分成功: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联语中连用两个典故,上联借用项羽救赵过漳水后,沉船、破釜、背水一战,终获大捷的典故,无半点雕琢之感。下联借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苦熬十年,绝不罢休的顽强意志和远大志向。

六、用典要积极上进

典故是几千年文明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但由于它产生于封建社会,有的典故有很浓郁的封建落后色彩,如人生如梦,攀龙附凤、黄金屋、男尊女卑、黄道吉日、盖棺论定、金榜题名等等,用这些词时必须慎之又慎,否则会陷入封建思想的团圆之中。古为今用必须注意思想性和政治性。毛泽东是用典的高手,在他的诗作中,典故屡见不鲜,像吴刚、嫦娥、孙大圣、唐僧、神女、湘妃、牛郎、盗跖、玉皇、五帝、孔子、陶令、曹操、霸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他的笔下运用得十分自如、自然。例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联句。如何做好对联,无捷径可走,必须平时多读一些名诗、名句、名联,久而久之,会得悟其真谛。多写,首先应在多读的基础之上。总之,在用典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创作出新的胆识,不要在别人的陈词滥调中爬行。这是我们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的关键所在。
第十二章 对联的集句和仿改
就对联的创作手法而言,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自撰联,另一种就是集句联。


一、集句联

集句联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集在这里做聚集、集合解。它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这对陶冶情操,交流心灵,大有裨益。

集句联可集同一作者的不同诗文,也可以集不同作者的诗文,既可以集同代作者的诗文,也可以集异代作者的诗文。也有对集句范围加以限制的。如必须是唐诗之间相对,赋文之间相对之类。不管集句的范围如何,当以集成的作品工巧为重,切不可让集句的规定束缚了手脚而影响作品的成色。

集句联的起源大约同摘句诗互为先后。何文焕在其《历代诗话考》中说:荆公王安石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王安石可为集联之集大成者,然而集联并非自王安石始,据《蓼花洲闲录》所载,早在宋朝初年就已有集句联的出现。

集句联的范围很广,可以集诗、集词、集骈文、集碑、集帖、集宗教经典,甚至连成语、白话、俗语,也可集。但比较普遍的是诗词集联,如清代瑞方集李商隐、苏东坡诗词题镇江焦山夕阳楼联:
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

南京莫愁湖联则是集韩愈、李白诗句而成联:
水如碧玉山如黛
人想衣裳花想容

有人集白居易、王维诗句题于武则天庙: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万国衣冠拜冕旒

以上联句原来都是著名的诗句,文人们集诗句以成联,不但不会失去它诗的灵感,还能在所集之联中产生新的意境。有人干脆把诗中的对偶句原封不动地拿来,作为对联处理,这种联叫摘句联,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便是摘自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对偶句,而集联和摘句则是连接诗歌和对联的一座桥梁。

我们说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主要在于:一是它有比诗歌还要精练的语言,而且用字灵活自如,不受字数的限制,随意性强。这是它自身体裁的特点,诗歌则显得拘谨、死板了一些。

集句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并非游戏文字之类。作者非有一定文学底韵不能驾驭。否则宏篇在手,亦难成佳对。在集句对中,作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念,经过自己的选择、思考,才能从浩瀚的文山诗海中撷取两个毫不相关的句子相配以成佳对。从某种意义上讲,做好一副集句联要比自撰联难得多,可谓得之不易。正因为集句得之不易,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在这显其才华的天地里,不懈地追索。其难度不亚于深山探宝、苍海寻珠。

北宋初年大词人晏殊,得一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无一配对,苦思一年,仍未成对,还是王琪提出:何不对以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大喜,如获至宝,后他将其写进自己的一首《浣溪沙》之中。集句成联殊非易事。大文学家王安石也曾有过难成对句的尴尬。周紫芝在《竹坡诗话》里记载:王荆公做集句,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之句,欲以全句作对,久而未得,一日问蔡天启……天启应声曰:何不对梨园弟子白发新,公大喜。

从以上两例可知,做一集句联非容易事。当然也有不少集联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只要作者平时刻意留心,倾心专注,就一定会集成佳对。有些人作集句可信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实是作者文思敏捷,长期苦心积贮的结果。它确是成时容易却艰辛,一个平时不刻苦用心,持之以恒的人,即使将唐诗宋词读遍,也不会达到集句成联的水平。要想做好集联,必须平时多读多写,博学广记。

下面我们按所集不同体裁分类叙述:

集诗句

集诗句是集句联中最为普通的,请看用毛泽东词和周恩来诗句集成的联:
不到长城非好汉
难酬蹈海亦英雄
不管是从音律上,还是从对仗上,都对得十分贴切、自然。而且感情贯通,浑成一体,只是长对蹈略显不工,然不失为奇绝之作。

请看王安石集谢贞、王籍诗句联: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此联不仅对仗工整,白璧无瑕,而且语言风格相近,用词婉丽、清新,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

以上两联为集不同作者诗句而成联,亦有集一人作品者,比如鲁迅先生集屈原《离骚》句联: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鴂之先鸣
崦嵫,指崦嵫山,神话中日落的地方,鹈鴂是一种鸟,一说是松鹤,一说为伯劳。其鸟叫时,天气将转冷。上联意思是说。太阳不要离崦嵫山太近,下联意思是说,恐怕鹈鴂过早地啼叫。两句都道出对时间的珍惜,意在激励人们珍惜时间,莫荒废了大好的青春时光。

集词句
如周策纵是集词的高手,他集过这样一幅集联:
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啼到春归无寻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下联是杭州西湖之滨楼外楼酒家的一副对联:
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上句出自南宋词人姜白石的《翠楼吟》,下联出自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它将西湖的绚丽风景融人联中,令人神往。

集史书句
集文史句,包括赋、文、骈文、经典,由于文集多不用韵,故此比诗词难了些。如下联:
床头见数帙书,便以学问相许——《宋·王徽传》
宅边有五柳树,尝著文章自娱——《南宋·陶潜传》

下联是集《史记》、《说苑》中文字联: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记·淮阴侯列传》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说苑·贵德》
上联的原意为脱下他自己的衣服给我穿,让出他自己的食物给我吃。下联原意为春天的风吹拂我们,夏天的雨滋润我们的身体。此联属对精巧,联句结构相同,联内各分句均有二叠字,叠字前一字均为名词,后一字均为动词,两短句又为句中对,末尾又是同一字,内容贯通,思路贴切,乃集句联中之上品。

集文句
集文句指集古典文学古籍中句,如《文心雕龙》集句:
平理若衡照辞如镜,动墨横锦摇笔散珠
联句文辞华丽,内容关联,然上下句第二字,平仄欠工,第三字词性失对,第七字也然,但辞不害义,仍不失为一副好联。

集碑文句
有人集石鼓文以成联:
花放水流,自有旨趣
禽呜鸟乐,各具天成

再如集《汉樊敏碑》联:
古人所重在大节,君子于学无常师

集佛经句
弘一大师李叔同学问精深,对佛门经典颇有研究,他曾著《华严集联三百》,可见其造诣之深。如:
天意怜幽草
人间爱晚晴
此联可谓作者的得意之作。联中字句,所对无偏,巧夺天工,又意境深美,佛性自见。

下联也是李叔同所作:
一即是多多即一
文随于义义随文
联中虽个别词的词性不工,然其行文,结构较为严谨。做到如此也实属不易,可属宽对范畴。

成语对
郭沫若先生曾集一成语联题于北京琉璃厂文化街:
众志成城,众擎易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此联不但为当句对,上下对仗亦工,联首字在小句中重复,给对联造成一种工巧的效果,值得玩味。

名句对
摘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以成对,也属集联之一种。笔者曾集过这样的两幅对联:
性格决定命运——乔冠华
距离就是权威——戴高乐

除此之外,集句联中还有俗语对、白话对、隐语对等等,因篇幅所限,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做集句联,还要理清一个概念,就是要区别集句和摘句的不同之处,集句是撷取前人一人的或两人的诗词文章中互不相关的词句集成一副新的对联,摘句则是将某一作品的同一首诗词或文章的对偶句拿来,以成对联。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的对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唐人许浑的诗对句:
浮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多书中将摘句混同于集句联,这是一种误解,应当纠正。总之,集句联是一种锤字炼句的好方法。可以说,它是对联的最高形式。驾驭好集句联,不但要有较深的文学功底,还要平时多读古典作品,刻苦探索,举一反三,不厌其烦,才能创造出得意之作。

集联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管集一人之句,还是集两人甚至多人句,必须含意深刻,思想贯通,对仗合理,浑然天成。如果内容上缺乏有机的联系,即使上下联对仗工整也不能叫对联,而只能叫句,如:袁安卧雪,仁杰望云
两句都有典故出处,从词意、声调看对得较为工整,但内容却不相关,没有任何内在联系,不能表达一个中心思想,韵味索然,只对而不联。
第二,同一作品中的现成对句不能算集句,只能为摘句。
第三,不能修饰和改动原句中的字,否则,不能称为集句,而只能称为仿改联。
第四,上下联文字和意义忌重复,即使部分合掌,也是不允许的。

二、仿改联
对联的仿改,即是模仿现成对联加以部分改动,改动后的对联,既可看出对联的旧貌,却又翻出新意。
有一年,郭沫若在普陀山拾到个小本子,上写着一幅春联:
年年失望年年望
处处难寻处处寻
横批春在哪里

再看,还有一首绝命诗,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者马上让人查找失主,结果找到了,是一位精神几乎失常的姑娘,经了解,这位姑娘已三次大学落榜,爱情上也受到挫折,于是想魂归普陀。于是郭老耐心开导她,并为其改了她的原联,改后为:
年年失望年年望
事事难成事事成
横批为春在心中。   转自www.gufang.org 顾方的个人博客

后来,那位姑娘知道这位老者就是我国的大文学家,于是便向郭老倾吐了自己心中的苦楚。郭老听后,奋笔赠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郭老对那位姑娘的对联做了部分仿改,便为她指出了光明的前程,使其从沉迷中奋起,可谓通神之笔。

请看广州黄埔军校联:
升官发财请走别路
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这副对联是在1924年创办陆军军官学校时贴出的对联,联句以通俗之辞,高度概括了学校的性质。1927年四·一二大惨案以后,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将学校的*教员、学生排斥出校,随之学校的性质也改变了。这时,有人将原联改为:
升官发财莫走别路
贪生怕死请入此门
联句只将请、莫二字掉换位置,联意则截然不同,一褒一贬,一语中的,可谓妙哉。

第十三章 对联的格式和要求

写对联,不能不考究格式。不同类型的对联,在书写中各有不同的格式。这些格式,是约定俗成的,有规范的。如果不按照老规矩去写,将会贻笑大方,可令求联者不快,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款式、布局、称谓
如写春联、婚嫁联等即兴之作,只需讲究字体的布局就可以了,首先字要端正、大方。联字是给人看的,且不可不负责任、任意去写。字体应以正楷、行书、隶书为宜,行草、草书则不宜使用。另外,左右布局要一致,字的疏密要得当,不要上联疏、下联密,更不要上联写正楷,下联写行书。

写居室联、书斋联等,特别要讲究款式,如果把款式搞错,不但看着不舒服,而且视为对求联者的不尊重。

下面详细说明有关上、下款的布局、称谓。

1.上款
上款的内容有三:名字、称谓、联语,次序是名字居前、称谓次之、联语居后。

上联写受者的名字,受者如果是团体,则属团体之名,如果是送一商店开业,对联的上款可书××商店新张之喜。如送朋友母丧,则不书友母之名而书友姓及母家之姓,友姓下书一母字,母字及乃书称谓。例如:张母杨夫人千古。这类的款式是普通的写法,还有另一种写法,即均写称谓:如世伯父马大人仙逝,即前部分为挽者对死者的称谓,下半句是死者自己的身份。

对联中贺、挽联等的称谓与书信同。如赠男友的对联,可称先生、仁兄,如是同学,可称学兄,也可称学友,如给女友,则称女士。

古人对友人的亲戚,多加一个令字,令是好、善意思。凡带令字的属第三人称。此类第三人称中,还有一些生僻的异称,如称人之子为令似或令郎;称人之妻为令阁、令妻,称人之婿为令坦、令婿等。

如直接送别人对联,可用单称。如兰清同志结婚志禧。送联给对方的幼辈,当用双称。用于对方名下加以二重的称谓,此称谓写上其幼辈之号,幼辈之号下再加称谓不加称谓也可。例如:春林先生令郎永山新婚之禧、新华先生令媛出阁之禧。

标联语就是标明对联性质的话。如祝寿用寿诞之类;哀悼用千古之类。现将标联语分类列举于后:婚嫁联——燕喜、燕尔之喜、结婚志禧、续胶之禧贺续婚用、于归之禧,出阁之禧以上贺嫁女用。

寿诞联——寿辰、寿诞、大庆、初度、荣庆、×旬华诞、×秩荣庆。
建屋——新屋落成之喜,攸居之喜,斯于之喜,秩秩之喜。
奠基——奠居之喜、权舆之喜。
迁居——乔迁之喜,更垲之喜。
开张——新张之喜,开幕之喜。
挽联——千古、灵右、灵座、水垂不朽。
题赠联——雅正、雅属、雅玩、正之、教正、属书。

标联语即是标识对联性质的,所以各类标联语,都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不能混用。

2.下款
下款包括三个内容,即称谓、具名、具名语,有的在具名语之后,还加上具印书斋联、建筑联、厅堂联等具印,其他类联一般不具印。

下款如何称谓,视上款的称谓而定。例如上款称受联人为太岳者,下款自称为孙婿。其余多种称谓,详见前表。这里不再赘述。但有几点要补充说明一下:
一、如果给本地的公共建筑题联,普通多称邑人、里人,然后具名。如邑人陆维年撰。如果给外地的楼堂馆所题联,则可在自己姓名之前,加写自己的籍贯,如:杨州马永华撰。
二、假如是几个人具名而称谓相同者,可只出一个称谓于正中而同用之。例如:

          卢振明
学员:马玉峰鞠躬敬贺
          芳世华
称谓不同者,可分别写明。如:
表弟赵同华
                同贺
表侄赵书臣
此处的具名,普通多连书姓名。名号兼具者,号要出于名前。例如:季高左宗棠敬撰。

几个人同具名者,正中为第一,左右或上下次之。如:
      宁红梅
学生马玉萍敬贺
      张敏芳
请人撰书者,己名之前,有写代书者名字的。例如:
康文撰书蔡玉华敬立
还有在名上书其年龄,或书年月日及节令者。但一般人不写年龄,写年龄者多为年事较大或较小的人。例如:
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
七十九岁老人任仲奇

两个单位同送贺联的,其款式如下:
祝贺平阳市诗词楹联学会成立
文坛添异彩
艺苑溢菲芳
文山县诗词楹联学会

如具名,喜联具贺、敬贺、恭贺、谨贺、书贺;寿联具祝;挽联具敬挽、谨挽、拜挽、泣挽。
具名语,应根据受联人辈份的尊卑、关系的亲疏和感情的厚薄不同而用不同的词语。

二、书印、印鉴、张贴方法
对联不但是一种文学艺术,同时又是一种书法艺术。一副文意精美,属对工整的对联,如果用书法艺术写出来,就又是一幅精美的艺术品。

关于对联的书法问题,下面分四点来谈:  转自www.gufang.org 顾方的个人博客

1款书的位置和字形
上下款的字,比联语的字要小,大约以相当于联语字三分之一大为宜。上款写于上联的左上方、但不要写成顶格,上空约四寸的位置。下款写于下联的左下方,但也不应写至最下端,以下空约四寸为宜。如果是分排两行以上的长联,则往往将上款写于上联上端空处,将下款写于下联的下端空处。

2联语的格式和标点
如果是两行以上的长联,不论排几行,每一行都要平头顶格。前两行的字数要相等;而且上下联各行排列的字数也要相等,保持严格的对称美。对联为直行书写,上联从右边写起,下联从左边写起。长联第二行必须与第一行相平。

书写对联时还应注意联语的上下端都应留一寸左右的空位,每两行字之间也应留一点空白,否则就失去了对称美。另外写对联不要加标点。

3书联的字体和纸张
某一类联,用何种字体,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贴挂在门外的对联和挽联,以楷书、隶书为宜,这样显得庄严典重。室内的对联,则以草书、行书为妙。这样会显得轻松淡雅。客厅、书室用联,除常用草书、行书外,有用篆文的。篆文,艺术味特浓,有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但落款的字体和联语可以不同,可用楷书或行书。

书写对联用纸也有一定的限制。如喜庆类联用红纸,哀挽类联用白色或蓝色纸,客厅书斋的装饰用联,一般用宣纸裱装为宜。

4对联的张贴

对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要求对联要竖贴。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上下联不可贴反。一般识别对联的上句和下句,只要分析联尾一字的平仄即可。如尾字是三声、四声的仄声是上联,如尾字是一声、二声的平声是下联。但也有的对联上联尾字是平声、下联尾字是仄声,不要认为是仄声的都是上联。这要我们在张贴时认真读联,真正明白联句的内容。

三、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等类联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即是一副对联的主题,在写作手法上,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

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发表评论(2)
Black Decker  发表于  2011/11/11 16:37:23
博主太有才了
Marie   发表于  2011/10/19 18:03:08
博主太有才了!我学习了
姓名 *
电子邮件
QQ
评论内容 *
验证问题 * 江苏省的省会是哪个城市?请填写正确答案
验证码 *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