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Gufang > 博客 > 网文采撷 > 正文
姓氏略考 - 顾姓 - 姓氏渊源

[頋、𪄮读音作gù(ㄍㄨˋ)]←“顾”的古体字“𪄮”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方正超大汉字集库》;相关的满文、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蒙文标准字库》。

.姓氏用字: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出自己姓,为夏王朝时昆吾氏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典籍《诗·商颂》中记载:“韦顾旣伐,昆吾夏桀。”在史籍《传》中记载:“有韦国者,有顾国者。顾、昆吾,皆己姓。”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的记载,帝颛顼有曾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黎之弟,也为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后代便是昆吾氏。夏王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世称顾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

夏王朝末年,由于顾国支持夏,曾经遭受过商汤的沉重打击,史籍《诗经·商颂·长发》中说: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夏末顾国被商汤攻灭,散居各地的顾伯子孙便以国为氏,称顾氏。

商王朝的东方诸侯国中有顾国,是夏王朝顾国的后代,也有可能是商王朝重新册封,其子孙以国名为氏,成为最早的顾氏。殷墟甲骨卜辞在记载商王朝后期征伐强敌()时曾经多次提及顾国(写作雇国),其中一片说王征人方,在雇()”。由于人方在今天山东和苏北的沿海地区,顾国显然应该位于今天河南商文化核心地区到东部沿海地区之间。

在唐朝史籍《元和郡县志》、宋朝史籍《太平寰宇记》和某些早期顾氏家谱中,都记载有古顾国,地望在今天河南范县东十五公里的顾城,在著名的东周历史文献《左传·哀公二十一年》中,记载有鲁哀公在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473)与齐侯、邾子在顾国会盟。 

第二个渊源:出自姒姓,为越王勾践的后裔顾余侯顾摇之后,属于以先祖封号为氏。

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顾氏谱》等记载,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的东南长江三角洲地区曾经出现过极为灿烂的原始文化,被考古学家称作良渚文化的族群曾经是这里的主宰,今天在博物馆里还可以看到他们留下的历史痕迹——精美绘纹陶器、灵巧的工具,尤其是著名的玉器。据信他们还是中国最早的水稻种植者、丝织工艺师、漆匠和杰出的航海家,并且开始已经步人文明的门槛。

大约四千年前,可能由于自然灾变,这支古代文明随其主人神秘消失了;加上地缘劣势——中原居于各大文明区的十字路口,各种先进文化在这里竞争、交汇,而长江中下游当时的气候相当于今天的珠江三角洲,炎热潮湿,丛林河沼密布,不利开发,所以在以后的数百年里,这一地区逐渐落后于中原。

春秋战国,这一带相继兴起了强大的诸侯国吴、越、楚,尽管国力强盛,尤其是其剽悍善战的军队和精良的金属冶炼技术屡屡令中原各国丧胆,但惨烈的争霸战争过后,成为华夏族群以外文明进程较晚的越人诸部的家园。

春秋末年,越国常与吴国交战,在周敬王姬丐二十六年(公元前494)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后终于在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473)攻灭吴国,并向北扩展,成为春秋霸主。

战国时期,在越王无疆时,楚国的力量非常强盛,成为中国最强大的诸侯国,于是就在周郝王姬延九年(公元前306)消灭了勾践后代的越国。越王无疆之子无壬在劫余之后被迫率部众南迁到楚国力不能及的今天福建一带,自立为东瓯国王,其君统一直维系到秦始皇时代。

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在帝国境内以郡县替代分封。由于受到强大的秦王朝的压力,东越的首领安朱被迫臣服秦,东瓯国变为秦的闽中郡,安朱也就成为秦帝国的闽中郡守。秦末大乱,传至勾践的七世孙摇这支越人,在首领驺摇领导下加入了楚汉战争。

据史籍《史记·孝惠本纪》记载,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省北部和浙江省南部地区的闽越族首领驺摇,和另一位叫无诸的闽越王举族投奔了原秦鄱阳令吴芮,参与打击项羽的军事活动,为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因其战功,汉惠帝刘盈三年(公元前192)册封闽越族首领安朱之子摇为东海王,都城在东瓯,所以又叫东瓯王。

父亲称王,儿孙们封侯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位越王勾践的支庶后裔东海王摇后来封自己一位庶子于顾邑(今浙江嘉兴乍浦),号为顾余侯,其支庶子孙便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姓氏,称顾氏,史称顾氏正宗。

顾余侯被认为是顾氏的得姓始祖之一,他就成为了南方顾氏的鼻祖。三国时期东吴国著名的顾雍就是他的后代。 

第三个渊源:出自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亦称博尔机锦氏、包结虑驼氏,源出元太祖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突厥语蓝眼睛的人,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草原)、锡喇木楞(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克鲁伦(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省天镇、阳高县边外)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rjig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顾氏、包氏、鲍氏、博氏、李氏、陆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蒙古族洪鄂氏,亦称洪峨氏,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onge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顾氏、洪氏、鄂氏、关氏等。

.蒙古族固兀日氏,源出古老的蒙古乃蛮王之子屈出律的固勒札部,通古斯语为“Kouldja”,后为“固勒札”,是新疆地区古老的伊犁河谷中部河流渡口卡伦(哨所)的名称,位置在今新疆伊宁,后建有固勒札城(宁远城,今新疆伊宁),以其城邑名称为姓氏,称固勒札氏。元末明初,该部为蒙古准噶尔部所吞并,逐渐演化称为蒙古固兀日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顾氏、白氏等。 

第四个渊源:出自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清通志·氏族略》、《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完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建金国为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谓王甲部,满语为Wanggiya Hala,以部为氏,世居完颜(今吉林通化)、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额(今辽宁清原)、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新京(今辽宁新宾)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蒙古族、锡伯族中也有完颜氏,乃金国女真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顾氏、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瀛氏、魁氏等。

.满族伊尔根觉罗氏,满语为Irgenggioro Hala,传至清朝礼部尚书伊尔根觉罗·顾八代,公元?~1708年,字文起,满洲镶黄旗人;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由荫生升护军,历任户部笔帖式、轻车都尉、吏部文撰司郎中、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到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奉命教四皇子爱新觉罗·胤禛,后升礼部右侍郎,兼佐领,旋升尚书,为巩固边陲作出了一定贡献,后离任居家十年病逝;但伊尔根觉罗·顾八代为官清廉,家境十分贫寒,只得由爱新觉罗·胤禛出资举丧。在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于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追赐伊尔根觉罗·顾八代为“太傅”,谥号“文端”。自顾八代始,后裔子孙及其族人皆冠汉姓为顾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出自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清通志·氏族略》、《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锡伯族顾尔佳氏,亦称郭尔佳氏、郭罗佳氏、固尔佳氏,世居安巴德普特布占台(今辽宁铁岭三岔子)、嫩河(今黑龙江讷河)、长白山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rgiya Hala

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顾尔佳氏后多冠汉姓为顾氏、郭氏、高氏等。

第五个渊源:出自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裕固族,起源于唐朝时期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民族,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丁零、公元四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

回纥是东部铁勒(狄历、敕勒、高车)的六大部之一。后来东部铁勒在反抗东突厥汗国的斗争中,形成了以回纥为核心的部落联盟,被称为九姓铁勒或简称九姓。公元八世纪中叶,回纥击败突厥在乌德勒山(今杭爱山支系)、温昆河(今鄂尔浑河)建立回纥汗国。公元九世纪中叶,回纥汗国为黠戛斯所破,回纥各部四处迁徙,其中一支迁至甘肃地区河西走廊一带,与早先迁来的部分回纥汇合,在这里生息繁衍,史称“河西回鹘”。

元朝时期,朝廷称其民族为“撒里畏兀”、“撤里畏兀儿”。至明朝初期,其部落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自称尧呼尔。清末民国初期则多称“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按其分布地区,分别使用三种语言: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尧乎尔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恩格尔语和汉语。裕固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该民族曾称自称为撒里维吾尔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其本民族的意愿,确定以同明朝时期的称谓尧呼尔谐音相近的裕固”(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民族称谓。195422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在甘肃省建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在裕固族中,有顾勒都斯氏、顾令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是取第一个字的谐音汉字改称顾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大碶堍头顾分支妙林顾家童,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浙江宁波有一支“后顾氏”,原为孟氏,是随主人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从浙江余姚丈亭顾家埠迁徙至宁波市北仑区后,因感恩和敬慕主人而请赐“顾”为姓氏,并以矮三辈始源于顾氏排行字辈,属于长者赐姓改姓为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顾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顾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顾摇、顾余侯、伊尔根觉罗·顾八代。


.各支始祖:

《乐安顾氏宗谱》记载了乐安(今江西乐按县)顾氏自南朝梁以后世居台州。此支一世祖顾肇仁,在北宋时迁居仙居(今河南省信阳罗山附近)

《暨阳顾氏宗谱》记载了该支顾氏的始迁袒是顾为仁(又作伟仁、又名凯之),在南宋初年隐居诸暨十里长山之下;传至第九世孙顾居敬时,已经是元统治时期。顾居敬时任抚洲县同知,始居暨阳。

《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记载孙敬居有子四人。子常一()、常三、常五徙居暨阳,次子常二(名子安)迁于平阔厚丰墩。

《靖江顾氏宗谱》记载此支始迁祖顾更,于元末自昆山迁居靖江马洲西乡沙。

《南通顾氏宗谱》记载此支始迁祖顾昌,元末避兵乱自苏州寓居高邮,不久迁通州,居于南通城西。

《顾庄等纂修舶口阜顾氏宗谱》记载此支始迁一世祖顾太乙,在元朝从苏州阊门迁居于如阜,定居于江赶之摩诃山。第十世顾萸,明时始迁居,为该支始迁祖。

《吴江顾氏族谱》记载吴江顾氏二支。其中一支,始迁祖为顾信,据传是三国时顾雍三十六世孙,元朝自昆山徙晋陵(今属江苏省常州市),其孙华三因为被招赘从晋陵迁居吴江,后居于胜墩村。华三之孙瑜又徙城中北塘。另外一支,始迁祖顾义,也是顾雍三十六世孙,居吴江之北。

《上海顾氏家乘》记载此支始迁祖顾邦宪,在元朝为避兵祸迁居松江府上海县横沔附近,至正元年建大圣寺,子孙聚居于侧。

《上虞西华顾氏宗谱》记载该支始迁祖顾迁,在宋哲宗时自浙江嵊县顾港徙居上虞西华里,五世以后分为前、后、东宅等支。

《宜兴阡塘顾氏宗谱》记载该支始迁祖顾逸三,于元末自江苏昆山徙居宜兴阡塘。

《无锡顾氏大宗世谱》记载该支望出苏州铜坑,其祖先世居河北通州,宋建炎间南迁,居于杭州。景炎元年,顾元九始由杭城迁居到无锡怀仁乡崇节里,后名顾墅,为始迁顾墅祖。顾元九有一子二孙,长孙仍留居顾墅,次孙他徙,并派生出宛山、经历支。长孙又经过三传,分出为五支,虽屡有迁徙,但基本没有出今天无锡市所辖。

《无锡南河顾氏宗谱》记载该支始迁祖安惟二,元末由苏州铜坑迁居无锡南河。

除上面诸谱谍外,散见于江南地方志乘上,元朝还有数名顾氏人物,可以一提者:,顾山山(元朝名演员)人习呼顾四姊。姿性明慧,技艺绝伦。后逋人,不谐,再人乐籍,终老于松江。年老时扮演杂剧里花旦,体态依然青少年样,人无不竞叹之。在江南戏剧史中她占有一席地位。

顾长卿(元时人籍贯失考),少有大志,博览群籍,人目之为书厨。曾任福州路教授,后选参修辽金宋三史,以议论不合而罢。

顾困(元中期常熟人),字子困,号半痴老人。至元年间曾任海漕万户。人明,即遁隐北山,善绘画,家多蓄古今名画。后其藏多流失。

顾阿瑛(元末时昆山人),一名德辉,字仲瑛。家富赀财,少时轻财结客,倜傥豪放。年三十时始折节读书。又筑别业曰“玉山佳处”(昆山又号玉山)。日夜又客置酒赋诗,四方文学士人咸荟聚其家。尝举茂才,不就;张士诚据吴,欲强以官,乃去隐于嘉兴之合溪。母丧归,张士诚再征召用。阿瑛遂削发,称金粟道人。洪武初被强徙安徽临濠。存有《玉山璞稿》、《草堂名胜集》、《萃亭馆篇詠》等。

.迁徙分布:

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发源于浙江省境的会稽地区(今浙江绍兴),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九位,属于大姓系列,在台湾省则未列入前一百大姓,现今人口约二百八十三万余,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7%左右。

从四千多年前开始,顾氏族人就主要繁衍迁徙于今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一带。他们的先祖为越王勾践。自三国顾氏崛起,直至隋、唐两朝,顾氏就一直是中国江东四大姓之一。唐朝以后,顾氏仍是江苏、浙江两地一个有名望的大姓,尤其是江苏一带。因此,顾氏历代名人多出自南方,而且世代繁衍,逐渐遍布全国各地。

1.两汉时期:

西汉时期武帝的穷兵黩武大大损耗了国力,在晚年他就已经意识到其政策的危害性,被迫以罪已诏的形式终止了无度的扩张;加上从今天的江浙至云贵的南方对于当时人口占多数的中原人来说仍然是一片陌生的土地:炎热潮湿、丛林茂密、疫病流行,很不适合北方人民的居住和生产,因此汉政府在此地的统治实际上仅仅限于少数都邑和交通线附近的核心区域。生活在广大南方山区丘陵地区的越族一直是按自己古老的部族形式生活繁衍。当时的越族分为许多部落,互不统属,号称百越;发展水平也各异,最先进强大的几部曾经建立了南越、东越和闽越国。为此,汉政府不得不借助当地的豪族大姓实行治理,但是又担心这些地方势力过分壮大,反过来会危及其统治,所以就实行又打又拉的政策,这可以从西汉顾氏起伏跌宕的命运中看出来。

由于正史失载,根据较系统的顾氏家谱记载,安朱之后经过了摇、昭襄、建。顾建生有三子,长子顾省,史籍无考,且无后嗣。次子顾贵继承父兄之职。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东瓯王位传到了安朱第四代后人时,其部族开始受到闽越的进攻,于是向汉求援。汉政府派遣中大夫庄助发会稽兵渡海支援东瓯,闽越闻讯即退兵。迫于闽越的压力这支越人被迫向中央要求内迁,汉武帝就封其为驰义侯,迁其部众于江淮地区。

另一支越人闽越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攻击了处于更南面的南越,汉武帝再次派遣大行王恢出兵豫章(今江西),大农韩安国出兵会稽反击闽越。闽越王郢发兵凭险抵抗。但是郢的弟弟余善联合了宗族谋杀了郢,并将其首级献给了汉朝廷。汉于是下令停战,封早先的越王无余的孙子繇君丑为越繇王统治闽越部众。由于余善杀兄自立,族众多有不服,纷纷脱离余善,汉政府就派兵分立繇君丑和余善。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受了汉朝恩惠的余善却反戈一击,偷袭汉领地并杀了汉政府的三个校尉。汉朝只能再次发兵,派出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渡海攻击;还派楼船将军杨濮出武林,中尉王温舒出梅岭,越人也有多族协同,多路进击。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因协助征伐其他叛汉越人部族有功,顾贵受封为吴侯,居处于姑苏(今江苏苏州)。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冬越繇王、越衍侯吴阳、建成侯敖设计杀死了反复无常的余善,一同归汉受封的还有越将多军,后者被封为无锡侯。

鉴于越族各部居住在僻远山林,时叛时服,中央难以控制,汉政府开始考虑一劳永逸地加以解决,于是下令这些受封的越族首领带领族众离开原来居住地,移徙到江淮一带,原来的东方越地便被废弃了。这是顾氏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事,由此顾氏一族结束了秦汉之前的颠沛流离,又回到了祖先故地太湖平原,开始了稳定发展,江南也就从此成为顾氏的真正老家了。

与那些依靠投身政治获取发展的家族不同,顾家虽然出身越族,但是在早期饱经动荡迁徙、亡家毁国之苦后,在以后的长期历史进程中逐渐选择尊文重学、经艺传家的发展方式。由于中国前半段历史的政治经济中心都位于北方,南方相对较落后,这显然不失为明智之举,顾氏的后人也因此受惠,顾家因此成为一个文化昌盛的族群,历代杰出文化人才层出不穷,这是在江南、乃至全国各个大姓中比较突出的。

这一阶段,顾氏宗族的大致世系传承是有大致线索的,由安朱传三世至建,顾建有三子,长子省,无后人;少子顾敖(某些族谱作顾教),也因为伐东越有功而受封,但是在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著名的冤案巫蛊事件中因为同情蒙冤的卫太子而被贬废,这支经子禄、多军至孙卯时,史书就失去了踪迹;次子顾贵一支经过翱、纶、龙、大成、邦而成为今天顾氏的正宗嫡系。

顾翱生有二子:长子顾经、次子顾纶。顾经其人其事无考;顾纶在汉宣帝时受政府诏举贤良(与先秦的官职由贵族世袭不同,汉朝实行根据血缘和才能双项标准选官的方法,诏举贤良就是由地方政府或官僚推荐当地有德能的贤人到政府里做官)并可能已经受任为官了。据一些顾氏家谱追述,顾纶生有两子:长子龙、次子鲲。次子史事无考,长子龙(字时化)在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出任都尉一职。龙子大成(字集之)于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受诏举贤良授光禄大夫一职。大成之子邦(字千里)因为通晓经典品行端正,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官至大司马。

顾氏宗族在西汉时期经历颇为坎坷。从上述谱系里可以看到:安朱后人传到第五世时省这一支断绝,六世则禄断绝、七世有经和卯两支失传,到第十世时仅剩下邦一线不绝如缕。

西汉帝国末年,由于统治集团的贪婪、愚蠢以及中国封建王朝固有的兴替节律的作用,民族、社会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激化,导致朝廷的大权落人外戚王莽的手里。王莽是汉元帝(西汉倒数第五位皇帝)之后王政君娘家成员,由于元帝死后王政君以太后身份决定朝政达数十年,因此王家的许多男性家族成员得以进入朝廷,掌握机要。由于在执政的过程中主张实行激烈的改革以铲除人民十分憎恨的种种黑暗现象,以及其谦和廉洁、公正无私的个人魅力,王莽的威望达到了极点。公元前9年深孚众望的王莽终于接受了西汉末代皇帝的逊位,建立了朝。可惜新朝的命运很糟糕,过激的社会改革措施使之在仅仅15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在人民和豪强贵族集团的反对中崩溃了。接替新莽的是西汉王室的成员刘秀,也就是东汉光武帝。

刘秀建立东汉后,一方面要与各地区利益势力取得平衡,另一方面也为了修复因新莽而凋敝的国家,开始注意搜罗各类人才,以充实官僚阶层,扩大统治基础。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出身南方大族顾氏的顾邦之子顾安(字静心)因平江淮功进东莱太守。算起来这已经是自安朱以来顾氏的第十一世了。

汉光武帝刘秀之后,东汉迎来了较安定繁荣的时期。据多种顾氏家谱传述,汉宣帝时期顾安之子顾综(字文纬)出仕朝廷很长时间,老年官至御史大夫、尚书令,因其忠心有才干,特赐几杖,朝政每每听取其意见。顾综有子顾林(字仲春),在汉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官至太常寺卿。顾林子顾奉(字季鸿)在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出任颍川太守一职,其子顾通(字道达)。就这样在相对稳定平和百余年后,到了汉末的桓灵之世了。

桓灵之世是指东汉最后的第二、第三位皇帝桓帝和灵帝统治的时期,这一时期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又赶上难得一见的自然灾害,所以时局十分动荡。

东汉王朝的政治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皇帝多幼年即位,因此权利极易为母亲皇太后所把持。但是太后只是一介女流,生长于豪门深宅并无统治能力,所以往往重用其母家亲戚,这就是外戚。外戚执政由于缺乏正统性与合法性,并且夺了其他官僚、地方豪强、举荐贤能等国家主要统治集团的政治前途,加之巧取豪夺行为不端,所以经常遭到一片反对,很不得人心。外戚们则常以镇压或罢黜来回答各方的反对。小皇帝长大后势必不甘心成为舅家傀儡,因为外戚把持朝政的结果就是官僚往往是外戚的党羽,使皇帝无从依靠。皇帝身边惟一信得过并且利益相关的就只有从小陪他长大的宦官了。成年皇帝利用至高无上的皇权,再依靠宦官的帮助,自然能够消灭外戚夺回权力。在亲政后,鉴于宦官的功劳和朝官曾经屈服于外戚的历史,皇帝自然重用宦官轻视朝官了,这就又形成了宦官专权。

但是宦官是身心有残缺的人,其身份只是皇帝的家奴,其权势虽高却同样缺乏合法性,又没有后代,所以只能追求现世的享受。他们对财富和权势的追求比外戚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继续垄断朝政,惟一的办法就是鼓励皇帝享乐。享乐纵欲过度,皇帝多年轻夭折。于是又出现幼年皇帝,新的外戚重新上台,清算宦官,并乘机控制朝政。新的一轮循环又开始了。在这种恶性循环下,东汉的国事日见式微,出现了卖官鬻爵等黑暗现象;更加严重的是斗争的双方往往勾结有野心的将领来威胁对手,于是王朝最坏的情况出现——军队卷入了政治旋涡之中。目睹这些情况,一些传统的官员和士大夫开始利用自己的威望和王朝正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通过上书和其他方式进行抗争。由于官僚集团往往通过乡土和师承关系结成同盟,所以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就借口这些政治对手朋比为奸结成朋党而予以打击。除逮捕主要的领袖外,宦官打击这些士大夫的主要手段就是禁锢,即取消其参政和出仕的资格,这就叫党锢党锢之祸使当时统治阶级主要部分的地主官僚失去了政治特权,无疑也动摇了东汉王朝的基本统治基础。

这时,身为光禄勋的顾通生逢汉末暗世,既难以有所作为,又不愿同流合污,于是就心生退意,辞去了原任的闲职,归隐于家乡的聚坞山中,合家团聚、耕读度日,倒也其乐融融。顾通子嗣载于史乘的只有顾融一人。顾融(自仲容)颇具其父之风,身处浊世也是无心于功名富贵。当时大权在握的外戚兼执政大臣窦武为了与宦官集团做斗争,急于壮大私人势力,于是就征召在江南素负名望的顾氏成员顾融出任荆州刺史,由于荆州雄居要冲,地位十分重要,但是顾融依然委婉绝拒,举家归隐于太湖洞庭山。

顾融有子二人,顾向(字尊道)、顾淑(字以平)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⑴三国时期:

汉末因为外戚宦官轮番专权、党争与天灾、人民起义与外族威胁等多种原因,中国进入了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军阀混战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战,北方的曹操、西南的刘备和东南的孙权成为战争的幸存者。就总体而言,军阀混战固然是不幸和残酷的,但是相对于黑暗腐败的大一统专制集权王朝,由于生存竞争的缘故,特别是当几个割据政权处于力量平衡的时期,君主相对而言比较能够听取各方意见,善于提拔才干之士,致力于改进统治方式,体制也就更趋于合理化。因此从某种程度来看,反而成为政治高效清明的时期,否则就会被力量更强的对手吞并。

在敌对的三方中,孙权的条件相对是较弱的。因为他既没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和如此强大、善战的军队,也没有刘备汉室宗亲的有利地位,只是依靠其父独具战略眼光占据江东一隅,暂时避开战争中心的地缘形势。但是这种有利形势是付出代价的——东南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人口较少,因此长久以来孙吴政权一直奉行尽量与曹刘两家结好的政策。以孙权的才略,他是深明稳定其统治的要诀,就是要取得内部的团结,一致对外。所以孙权一直着意于搜罗境内的贤能,东南具有较大影响的顾氏自然也在其关注之中。

顾融的长子顾向是一个饱学之士,而且精通当时人们所信从的卜筮权威。占卜之术本来是古人在科学知识不发达情况下解释和理解未知事物的一种手段。经过现代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已经知道古代世界各个民族都是科学与宗教信仰难以区分的,甚至可以说宗教迷信是科学的早期形式。中国古代的有识之士都相信卜以决疑,即只有在经验与知识难以判断重要事物时才使用占卜决断疑问,打个比方有点像今天类似情况下即使是受过很好现代科技教育的人也会用投币决疑一样。正因如此,在中国古代属于卜筮专书的《周易》就被最具人文色彩而且强烈反对迷信的儒家奉为六经之首。因此,具备这种技艺不仅要求有深厚的文化学养,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当时顾向精通此道,声名遍布江南一带。他还曾经出任过孙权的四任县令,政绩较好,因此就先后被任命为前将军和尚书、屯田郎。顾向的弟弟顾淑也曾经出任孙吴的西曹掾。飞顾向有子两人,顾雍(字元叹)、顾徽(字子美);顾淑也有一子顾悌(字子通)

⑵东晋时期:

在各类史料里有迹可寻的顾氏后裔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支:

顾显、顾荣,这两支都是顾雍的曾孙;

顾和,他是顾徽的四世孙;

顾众,是顾悌之孙。这四支都是顾向的嫡系后代。

⑶南朝时期:

东晋末年,由于司马家族腐败,以及世族势力过大,特权阶级与国家之间的冲突日趋激烈。由于世族的政治特权,他们的子孙世袭清闲高贵的文职,原来政治世家所具有的优势逐渐退化;另外一方面,寒族出身的官僚则逐渐掌握军权,势力开始超过世族。

北府军是当时东晋一支最精锐的武装力量,自从淝水之战后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北府军将领刘裕出身低微,但是却极富才干,此时掌握了军队的领导权。刘裕先后以武力消灭了南燕、后秦等政权以及内部的竞争者,控制了朝政并取代晋建立了宋。此后的南方政权在近一百七十年里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虽然世族名义上地位仍然很高,但是政权却实际掌握在寒族地主官僚与将领的手里。

3.隋、唐时期:

隋唐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这一阶段,中国的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黄河流域,但是经济中心已经开始向南转移了。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唐朝之所以在历经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之后统治仍然可以延续下去,经济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央王朝还可以得到南方的经济支持。这一阶段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科举取士取代了以前的依靠门第选官的制度。

由于隋唐以后统一王朝的科举选官制度,作为文化昌盛的大姓,顾氏族人很多成员都进入政界,四处为官,举家跟随;加上顾氏人口繁衍,吴地土地狭小,因此从顾野王之后开始,顾氏逐渐分布到其他地方。大致情况是:隋朝顾彪一系迁居余杭(今天浙江省杭州),唐朝顾少连一支携祖先宗祠迁徙到洛阳;夏南后人的一支迁居盐官(今属上海市金山县);鸿南的一支迁居润州(今镇江)……五代以后顾氏就散居各地,已经难以一一考实了。但是吴地的顾氏族人始终最多、最集中,苏州地区作为顾氏根据地的情况一直未变。

唐高祖、唐太宗父子自太原起兵后,消灭了隋朝的残余以及各路诸侯,建立了唐朝,唐朝时期显赫的顾氏宗族基本都是顾野王铜坑系的后人。

4.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是顾氏历史发展的低潮,其主要支系有:会稽顾氏、太兴顾氏等顾氏族人,在宋、元时期的迁徙活动见于家谱记载的还有一些。

5.明、清时期:

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尾声,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剧增,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开始衰败,因此政治斗争十分激烈;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尤其是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出现了一些以前所没有的新思想、新现象,顾氏族人在这一地区人数较多、根基牢固,加上顾氏族人上进、忠义的家族传统,因此得天时、地利之便涌现出大量的著名历史人物。主要集中在忠臣和杰出学者两类。

顾氏族人的这些人物是具有很大的地域和家族性的。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顾氏仍然以江南为重要聚居地,其中苏州、昆山、无锡等地尤其集中。这一时期也是顾氏家谱大量产生的时代,从这些家族历史里,可以看到顾氏族人一些支派的大致迁徙路线。不过考虑到顾氏人数之多,现存的家谱无论数量如何,都难以全面反映顾氏族人在明清两朝的发展与演变,另外在此期间顾氏族人的分布还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变化,即家族的作用逐渐让位于地域的作用,这是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一致的。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还有其他兄弟民族同胞因种种原因,加入了顾氏族群。

⑴满族:

来自满族一支顾氏,据史籍《清通志•氏族略》记载,清礼部尚书顾八代,本姓伊尔根觉罗氏,自八代始,子孙以顾为氏

顾八代,字文起,本来是满族的伊尔根觉罗氏,属于满洲镶黄旗。其父顾纳禅,服事于清皇太极和顺治朝。人关前,顾纳禅在进攻大同明军时,因为作战勇敢,被赐号巴图鲁”(意为勇士),授予世袭牛录章京之职。不久升为甲喇额真。顺治初年,清军人关后,顾纳禅参加了清军平定陕西、湖南、江南、浙江的军事行动,晋升为三等阿达哈哈番。顾纳禅有子数人,其中顾苏袭父爵,进二等阿达哈哈番。

顾八代是顾纳禅的次子。年轻时任侠重义,喜欢读书,善于骑射。因为其出身成年后被选人作为护军。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顾八代从征云南有功,被授予户部笔帖式一职,不久又因为长兄顾苏及兄子顾佛岳相继去世,长房绝嗣,由顾八代袭世职,改任吏部郎中。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清康熙帝考核旗人官员,顾八代名列第一,擢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后来,明降将吴三桂起兵反叛,攻陷湖南,并派遣其部属掳掠两广地区。镇南将军莽依图从江西下广东,在韶州驻防。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皇帝命顾八代传令莽依图收复广西,此后顾八代就留在莽依图军内,跟随他征战广西。清广西巡抚傅弘烈为吴三桂部将吴世琮所败,莽依图引兵与他会师。顾八代奉命巡查军营,提醒上司结营阵法散乱,如果敌至就会前后不能相应。果然吴世琮偷袭,清军再败,只好退回梧州驻守。吴世琮采追,清军反击,暂时退敌。

顾八代敏锐地预感到吴世琮还会再来,命令军士加紧戒备。正逢除夕,吴世琮率军三万进袭,被顾八代所败。清康熙十七年,这一路清军反攻,与吴世琮军队相遇,不料主将莽依图病倒了,他就将指挥权交给了顾八代。顾八代于是就与副都统勒贝等渡江,与吴世琮决战;暗地里又分兵迂回敌后方,在击破敌军左翼后合围了他们的右翼。结果吴世琮大败,仅率残部溃围而出。顾八代派遣精骑追击,吴世琮走投无路,只能自杀。于是清军进攻吴三桂据守的南宁,吴军将领马承(广陰)与吴三桂军会合,军队号称十万,凭险与清军对阵。面对顽强的敌人,清军诸将有些畏惧。战斗开始后,顾八代奋勇争先,鼓励诸将死战,终于击败了吴三桂。

清康熙十八年,朝廷考察官员政绩,顾八代因为战功卓著被评为优秀;但是大学士索额图不喜欢顾八代,在对他的评语中写了浮躁两字,因而被免职。只是因为莽依图据理力争才保住他的官职。次年,莽依图死于军中,顾八代改随平南大将军赉塔征讨云南。在战役开始前,顾八代认为应该先攻取城外制高点取得优势后再行决战。主帅听从了,用顾八代策,取得了胜利。班师后,顾八代被授予侍讲学士的职务。

清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命令顾八代值守上书房,又升任礼部侍郎;五年后又成为礼部尚书。后来因为得罪皇帝,免去了他的尚书但是仍留值上书房。清康熙三十七年,顾八代因为患病要求退休。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顾八代去世。

顾八代值守上书房时,后来的雍正皇帝曾经跟随他学习。顾八代死后,因为平时很廉洁竟然穷得无钱殓葬,当时还没有即位的雍正亲临祭奠,并为他料理了后事。雍正四年,下诏恢复他的荣誉和头衔,加太傅,谥号文端;又因为他清贫,赏赐顾八代的后人大量财物。雍正八年修建贤良祠时,满族大臣人祀者有五人,顾八代排列第三。顾八代之子顾俨继承父职,从参领官一直当到副都统。顾八代的孙子顾琮在清国史里有传。

从顾八代开始,满族镶黄旗的伊尔根觉罗氏这一支改姓顾氏,顾八代父兄所姓为后来追认。满族顾氏族人在后来的迁徙分布,由于资料较少,有待进一步考证。

⑵裕固族: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是主要聚居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的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另外有部分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使用多种语言: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尧乎尔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恩格尔语和汉语,也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其本族的历史主要通过民间史料流传。

根据有关资料,裕固族有自己的姓氏,其中就有顾勒都斯。此姓后来在用汉字写定时就取第一字的谐音,就成了顾氏。由于裕固族顾氏得姓较晚,又缺乏文献史料,所以这一支顾氏族人的源流与分布已经难以考证了。

⑶锡伯族:

锡伯族是居住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的民族,善骑射,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也有比较发达的水稻为主的农业和牧业。十八世纪中叶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在的锡伯族多数居住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锡伯族的另外一支则留在东北,今沈阳、开原、义县、北镇、及内蒙东部、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等地也有该族生活居住。

锡伯族历史上信仰多神原始宗教,后来也有改信喇嘛教的,锡伯族对宗族比较重视,也有汉族祭祖扫墓的习惯。

锡伯族有一支本姓固尔佳氏,与裕固族相似,固尔佳氏后来在汉化的过程中就取其姓氏的第一字的谐音,由此得姓顾氏。

6.海外移民: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勇于开拓的传统。从汉朝开西域、唐宋的远洋通商、郑和下西洋都是很好的例证。不过,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一直到明朝后期人口剧增以前,人口压力并不是特别大,加上父母在不远游的圣训和安土重迁的习俗,所以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是不存在的。十一二世纪开始北方军事游牧帝国控制了中国北部和西北部,通过中亚的丝绸之路受到阻碍。宋朝因为指南针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开通延伸。华人就通过经商、航海和旅行,开始少量移居海外。到了元朝,由于建立了空前庞大、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所以交通商贸也很发达。

长期以来,和平时期的中国的人口一直稳定在一亿以内。明朝后期,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达到近两亿,人口压力骤增;到了清朝中期以后,人口突破三亿。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政府的某些措施比如清朝实行的摊丁人亩政策所致,另外一方面生产技术没有取得突破和高产作物的引进都起到相当的作用。

人口的这种骤增,使中国的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高度紧张,尤其是东南沿海某些地区如福建、广东,因为以山地为主,地狭人众,又不像江南有发达的经济可以转化很多劳动力,因此生存压力极大。明清两代,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和浅见实行锁国政策,从法律角度讲,移居海外都是禁止的。不过,向海外的拓展并没有停止。

欧洲的大航海之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到东南亚一带殖民。由于当地人口较少,他们就盯上了勤劳聪明善良的中国人,大量华人被以各种方式引入东南亚,在当地的橡胶园里当劳工。出于共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华人聚居地慢慢出现,就这样最早的一些华人社区也形成了。

在此后的几百年里,海外华人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艰苦和磨难:西方殖民者的歧视、当地民众的误解,还有腐败政府的漠不关心,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逐渐扩散分布到世界各地了。据统计,世界各地的华裔华侨已经达三千五百万余人,分布的国家几乎遍及世界各国,近年来连过去华人比较少的东欧、南美也遍布他们的足迹。不过老一辈华人仍然是以东南亚居多,新一代移民则以日本和美国最多。早期的海外华侨华人的移出地最早多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其中浙江是顾氏族人分布较多的地区。

综观顾氏家族史,从古至今,顾氏的发展繁衍中心一直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如今,顾氏族人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这两省之顾氏约占全国顾氏人口的60%左右。

.郡望堂号:

1.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期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198812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8]18),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灃县、汉寿、慈利、临灃、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19884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

 

2.堂号

会稽堂:以望立堂。

武陵堂:以望立堂。

三绝堂:唐朝顾恺之,才绝、画绝、痴绝(痴是专心画画,好象呆子),时人称他有三绝。

惇叙堂:资料有待补充。

怀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裕昆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格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凝薇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考堂:资料有待补充。

裕昆堂:资料有待补充。

天吉堂:资料有待补充。

龙津堂:资料有待补充。

培根堂:资料有待补充。

务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嘉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凝微堂:资料有待补充。

梅山堂:资料有待补充。

源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醴陵堂:资料有待补充。

瑞芝堂:资料有待补充。

追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玉山堂:资料有待补充。

光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佑敦堂:资料有待补充。

永寿堂:资料有待补充。

经畲堂:资料有待补充。

植嘉堂:资料有待补充。

绳武堂:资料有待补充。

.家谱文献:

1.范例:

如江苏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八十卷,民国廿二年(公元1933)敦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主要内容有:

第一卷:目录,上古传系、先世传系、大宗统系‘

第二卷:受姓缘始,谱系考异,十八英贤赞,十八英贤记略,三十二英贤赞,武陵小史汇编,石函谱传,录苏州府志,希冯公墓碑,希冯公墓记略,金阊希冯公祠碣文,希冯公祠碑记,重修金阊希冯公祠碑记,扎复祭牌给帖,野王公宅墓考,横川志略,野王公祠碑记词,五侯行略,少连公传,逋翁公行略,铭玉公传并墓志铭,题请从祀文庙疏,奏请赐谥疏,进呈扎记疏,奏请复给官诰赐谥疏,惠山祠祝文,端文公祠墓记,泾阳公墓记,锡山潭东西议单;

第三卷:像赞,诰敕;

第四卷:兰陵顾氏重修支谱序,续修支谱序,兰陵谱序,通宗记略,志达公传并府批,鸿南公分兰陵城后里,甘露城南村,鸿南公分兰陵城后里支;

第五卷:丹阳界沟(前后)南店;

第六卷:程太孺人传,沐分通支(江阴刘家村,西横林,顾家埭,夏港,韩顾村,澄江桥)沐分达支(江阴西门外韩顾村,夏港,李庄后村)

第七卷:墅墩更正略,文葵派,墅墩,白界湾,友渔公墓志铭,德昭公传,文光公传,德盛公传,白土庵总派,师道派,澄江山湾,尤家埭;

第八卷:师懋师惠派,长泾南新庄,龙井上,马家湾,师惠师仍溪支,马家湾即祝北五保草荡,师盂派,东房桥,师派,祝塘北桥,寿兴沙,年丰街;

第九卷:大章派(西庄,楼下,郑庄港后巷,北头村,费家村,南村,卢港)

第十卷:大镐派(姜家庄,凤过庄,奚家村,大河滩,青阳北顾家桥,吴家庄基,高家巷,河湘桥,油车张巷,摇车泾,严家,黄桥庄)

第十一卷:大召派(南李墅,北李墅,河南住基,杜墅,祝塘南桥,牛腰荒田里,朱家村,参桥里,北田头,江阴学院东西首,双牌镇,刘下桥,东门,内北门外)

第十二卷:临支百六总派,青山桥,安镇西街,查家桥,潭西,马蹄桥(东顾巷)黄石嘴,靖江迁被渚;

第十三卷:临支百六分象贤(中桥周华浜,草庵杨巷,王墅庙南,南桥河东)

第十四卷:鸾支百七公十六总派,云派(坡墩头)震派,后村祠堂祀(后村里,蔡巷,邵巷)

第十五卷:震派(峭岐荒田里,孔家浜,曹家村,韩唐桥,沈家村,殷家庄青店巷,大通桥炉铁里,沈湾,牛唐,李家庄)

第十六卷:雷派,南园,榨树,范巷,齐派,陈三房小万巷,杨树园,渡马桥炉铁里新安乡龙潭里,杨湾里,麦杖港后杨桥,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卷十七,麒派,八士桥顾家,罗桥,泾里南街,小赵巷,前汤,严埭,塘头,费巷,罗桥章顾巷,长,苏州护龙街;

第十七卷:麒派,里,苏毛高头,后祁张巷,新老南场;

第十八卷:缺;

第十九卷:麒派,泾里传志,赠公暨钱太安人墓表,泾田公行状,泾白公暨曹孺人墓碣表,泾杨公传,朱太淑人传,泾凡公传,镇斋公墓志铭,夹之公暨徐孺人墓表,子方公家传,庸庵公传,梁汾公传,瞻庐公传,亦苏公行述,齐公行述,莼舫公墓铭,显甫公暨陈太公孺人纪略,翼亭公传,晓亭公传,春严公传,默安公行述;

第二十卷:麒派,泾里长房;

第二十一卷:麒派,泾里二房;

第二十二卷:麒派,泾里三房;

第二十三卷:麒派,泾里四房;

第二十四卷:谱图(希冯公传吴江祠碣文,泾里义庄议单并规条)墓记墓考墓表墓铭墓志;

第二十五卷:麒派,嫡继分修说(泾里东街,横河,浜上,徐巷,泾里浜上南大房,四二房,大万苍)

第二十六卷:麒派(上舍桥头西向,南桥头西向,殷家塘,平家渡,古庄)

第二十七卷:麒派,邹岐(江邑马镇一堡,前马桥,石家村)

第二十八卷:凤派,龙州公暨徐孺人墓表,包太孺人传,田里大房(邵巷),上舍桥头村东向(华巷),东庄(潘巷)

第二十旧卷:凤派,四大房(华巷,中□)(朱巷),张婆桥,一二房(分南园),二大房,三大房(田里大房),三二房(华巷东□)

第三十卷:凤派,北隅公传,雨和公传暨墓志铭,愚亭公墓志铭,城南尖;

第三十一卷:鸾派,致和公墓记,和西,石家浜(十房巷),马桥,华巷;

第三十二卷:鸾派,东田舍(底田下),苏毛(顾家村),甘露(南街),前马桥(浦家□)

第三十三卷:岳派,西鼓楼,岑派,永年公序,上舍,上洋荡,荡,姚亩沙,埙派戈家荡,西泉(孙巷桥),篪派,南园,曲尺和蠡大河巷;

第三十四卷:派,白石公传,延葵公传,国原公传,益原公传,浒塘,南水渠,杨园,蠡湖,蠡湖南桥,大桥

第三十五卷:派,明四房,麻祁(西),六堡,网船浜,小庄里,三界西村,百九公浮舟分,其行公传赞,泾北,河湘桥;

第三十六卷:凤支明总派,彦威派得璋,前桥东西浜,彦威派得琛,钱桥尤巷,坼巢,许九思巷;

第三十七卷:彦威派得琛恒,戴店河西东,西庄,彦威派得成,盛新桥(顾巷),曹湾里,北桥(小桥头),曹家桥,牛场头;

第三十八卷:彦威派传四,雒社顾家桥,(东西),苏城(铁屏巷),无锡(莲蓉桥)

第三十九卷:彦威派传四,分源备考,子明公记略,顾孝子传,菊友公孝行传,省公传后,凝轩公传,凌安人传,常州西瀛里大水关,文亭桥;

第四十卷:彦威派敬五,奔牛落墅湾(五墅,大沟门,大路下)

第四十一卷:彦威派敬五,天字岸(南厅,戴埠,俞巷,头河东,金乔,东乔)

第四十二卷:彦威派敬五,戚墅堰(安头桥)

第四十三卷:彦章派福一宾,西北庄,西河头,陶店桥,邵巷,彦章派福一贸,小庄巷,毛竹桥,北头村,杨树下,张泾桥,黄梅山(庄上,东北顾巷),彦章派福一赡,冶长泾南桥,彦章派福一景辉,万塘河;

第四十四卷:彦章派福一文忠,常熟下山头,大市桥,张家墩,彦章派福一廷爵,南陈巷,彦章派福一赞,北渚(顾家村,韩家村),彦章派福二,西谈村,九里太平桥(南田头)

第四十五卷:彦章派福四乔淋,潭塘(吴塔,蒲田甲)聚马塘,葛枝桥,彦章派福四鹳,西万寿,彦章派福四,唐家桥;

第四十六卷:彦章派福五懋章,坊前(刘下桥)王天荡,荡,壕上,砖桥(大二房浜)啸嗷泾,南门上塘(白水荡)南界泾桥(南顾巷)花园

第四十七卷:彦章派福五晟章,南塘杆,方湖寺后底(东奚巷),新安毛庄,小桥湾,许舍里,前洲崔巷,宣沟胡干,丁港老厂里,南尖毛巾,彦章派福五荣章,东亭后小竹园桥(三家村)北庙桥;

第四十八卷:彦章派福荣章,陡门黄泾,常州,鹦岸;

第四十九卷:彦章派福五朝鉴,安择支(东亭,顾家湾,后顾巷)小桥头,石埭桥;

第五十卷:彦章派福五逸,新塘桥,褚家,东亭(杨树港),龙潭,贤关桥新老湾,后罗丁巷,启秀桥,长泾四堡对水浜,火义桥,油车巷,陶店桥;

第五十一卷:彦章派福五毅,贤关桥,西石园席祁(徐巷),祝四(李家宕)

第五十二卷:彦章派亨三忠,顾巷头,彦章派亨三惠,后墅支谱弁言,祠堂记,秋谷公墓志铭,梦谷公行略,昆阳公行略,秦孺人寿叙,东旭公家传,张太孺人寿叙,于田公传,禹臣公传,寄园公传,汝封公三世行略,上达公行略,瑞初公暨施太孺人合传,戴太孺人传,顾张两姓不联姻备考,后墅,新庄,檀树头,东顾巷,萧家,荡里;

第五十三卷:缺。

第五十四卷:彦章派亨三国相,后墅,霞塘桥,北□(北坞,油车湾里桥,蠡□),彦章派亨三恕,花林(南洋巷,顾家,顾家宅基,岔和湾),潼关巷;

第五十五卷:彦章派亨三成基,扬名乡里,王棣桥,薛贵桥,朱巷彦,章派亨三成垣,白水荡,南下塘,彦章派亨三成坤,庙湾里,姚巷,彦章派亨三朝阳,锡城()

第五十六卷:彦章派惟二德贞,廷佩公传系,庙桥,董家桥(东亭西桥),上宿巷(太平桥),怀上陈墅,高田上彦章派惟二德祥,梅村顾家巷;

第五十七卷:彦章派惟二德祥,南堰田,鲁家堰,马桥,顾家浜,店前桥,黄满房,缪家桥,雷家,顾家,泰伯市河南西典巷;

第五十八卷:彦章派元九尚二,南新安,槐树里,宋家桥,彦章派元九尚五,马五房巷,华巷,张婆桥,张巷,彦章派元九秀四宛山顾巷,彦章派元九秀五,董家,前湾,宜兴(漕桥花园头)

第五十九卷:彦章派元九秀五,秀五公元叙,芙蓉塘桥,塘里,西小桥,被徽州,赵家巷,浜底头,蒋家巷,双泾桥南阁;

第六十卷:彦章派元九秀五,书文公家传,节母陈孺人传,倪孺人传,玉鸣公述略,于康公墓志铭,汤村,东田头,顾家(新老),湾钱家湾,北湾(西宅)

第六十一卷:彦章派元九秀五,北湾,顾家湾,后湾,漕桥,和桥,二房廊下,王荒田,小陆墅,山上山庄,石塘,蠡桥,井上,东桥;

第六十二卷:彦章派元九秀五,三房廊下西,计家廊下,三房廊下东,峙庭公告敕,镜清公告敕,君实先生告敕,峙庭公行略,镜清公传,君实先生叙略一,君实先生叙略二,甘露,计家廊下西,严家桥,盛塘;

第六十三卷:彦章派元九秀五,吼山西(),冷索下,马四房,南杨树园,吴家桥,杜家,留巷(四向桥,浜底头,胡家巷),泾南;

第六十四卷:严容派兴一隆沙,黄孺人事略,板村营里街,花都园(杨巷),严容派兴一隆汝,薛石桥顾道里(严家桥)

第六十五卷:严容派兴一隆汝,北谢,倪家棵,金城湾(东西顾巷,西洋湾),常州(横山镇,礼家桥)

第六十六卷:严容派观郎九仪,界泾(孔家圩,前马桥,石幢,黄桥镇),鸭塘圩,严容派观郎九阜,曲基上,高车垛;

第六十七卷:严容派寿一圣,常州黄山头,狄家庄,严容派寿一升三,竹村里,马镇,严容派寿一小十二郎,园村,苏巷,东八士桥,南房巷,朱家巷,松园水渠,朱荬煤浜(大唯亭,戴),起群公传,严太孺人寿叙,乐群公传,张泾桥;

第六十八卷:缺;

第六十九卷:严容派寿一文隆,饭桥,常州石桥湾,太平桥;

第七十卷:严容派寿一文隆,御秀公传,常州石桥湾,于家巷;

第七十一卷:严容派寿一文程,吕城杨家庄,小村上,仲家村;

第七十二卷:严容派得七时雨,顾油车巷,黄河岸(西孟家桥,东湖塘,陈墅河北),严容派寿二伦,沽寺,杨树下三村;

第七十三卷:严容派寿二伦,北新安兜,朱家巷,严容派寿二永宁,下阁里,南场沿头,老四房庄,蒲田圩,王家井,江邑(黄泥桥),上巷桥,陆家巷,羊尖(西街)

第七十四卷:凤支明德总派,胜一派得官,云锄公述略,徐宜人传,常熟小白荡(东浜),胜一派士云,和尚桥,李家桥,马树下,苏巷;

第七十五卷:胜一派得宝,陈墅钮家湾(顾山山庄),沈舍里(西横林,顾山顾家水渠),永安桥南庄(小宅基,顾山中行里),戴店(河西),南新安□(孙家廊下),张缪舍(东荡,高巷上),黄土荡,常邑(杨木塘湾,樊家角,小杨国),顾山顾家巷;

第七十六卷:胜一派廷,南施村,蠢北周巷(金家巷,东后巷),楼于下,安镇(清利坊),孟家桥,胜一派殿,前庄,单家宅基;

第七十七卷:胜一派相,孟家桥,西头,蠡大河巷(南头住基,湾里桥),胜一派,孟里,锡城;

第七十八卷:原鲁派瑞梓,寺头刘家荡,东西顾巷,江邑马镇马巷,文村(河北庄上)西漳苏家桥(塘头,巷,前旺),黄泥漕(陈斗板巷),西北塘钱巷,原鲁派瑞桂,江邑湖塘里俞巷;

第七十九卷:德一派榕端,培先公传,祠堂记,龙堂岸东西顾-巷;

第八十卷:德一派榕端,张阜庄顾巷,下塘湾顾巷,孟巷,德一派鸿,玉祁,前洲,德一派几先,常州大树头大观路三育里。

 

2.家谱:

乐安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暨阳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绳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六年(公元1926)植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靖江顾氏宗谱,著者待考,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经畲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南通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南通翰墨林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舶口阜顾氏宗谱,()顾庄等纂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刻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吴江顾氏族谱,()顾绍业、顾绍龄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手抄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上海顾氏家乘,()顾德溥等纂修,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上虞西华顾氏宗谱,()顾霁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格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宜兴阡塘顾氏宗谱,(民国)庄拱辰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永寿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无锡顾氏大宗世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佑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无锡南河顾氏宗谱,()顾璋清等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顾氏谱系考一卷,()顾炎武纂,清朝年间蓬嬴阁刊载吴县朱记荣增刊,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汇印本。该谱对顾氏从夏末顾国、秦汉越人顾余侯开始,至明朝作者一系的顾氏历史、源流和分布详加考订辨正。由于作者是杰出的学者,学识渊博,因而此书是历史传记与谱系一类著作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四库总目提要》对此评价较高。该谱没有现代刊行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福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

武陵顾氏宗谱汇编七卷,首一卷,()顾步清等纂。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木刻活字印本八册。该谱以战国末年东瓯王安朱为一世祖,第三十世南朝顾野王为始祖。顾野王生五子:盛南、鸿南、夏南、周南、允南,五子之后裔世居江南各地。该谱为吴地顾氏八十支之汇编,包括了太仓沙头支、崇明西洲支、昆山给事支、昆山金陵支、常熟衙前支、吴山祖墓支、无锡全桥支等等。卷首为谱序、碑记、乡贤、科第、孝子、节妇等,第一~二卷为人物列传,第三卷首册为世系总图,余册为各支世系图谱。谱局设于苏州,作者顾步清为吴山支后裔。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JP562

武陵顾氏宗谱汇编七卷,首一卷,()顾步清等纂。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常熟顾时中传抄嘉庆十八年刻本十册,其中一册为所附《分常支谱》,记载家传、世表,以万历间监察御史顾其国为第一世,世居苏州。该谱为其侄顾文诏所编。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524991-5000

顾氏重汇宗谱不分卷,(民国)顾心毅纂修,民国年间稿本四十六册,书名据版心题。此谱以安朱为一世祖。安朱秦时出任闽中郡长,其孙期视,汉文帝时为顾余侯,后遂以顾为姓。至十八世为三国吴丞相顾雍。三十世为南朝顾野王。野王生五子:盛南、鸿南、夏南、周南、允南。至第四十五世后,顾氏分出宪、鉴、坚、铿、铭、时敷、临、鸾、凤、襄等十二宗,时当北宋中叶。嗣后宗又分支、支又分派,支派繁衍。该谱系汇集十二宗散居江、浙、沪之各支而成。编纂者为崇明一支,属于宪宗。宪,原籍句容县,北宋末年官于汴,南渡后居崇明镇西沙道安乡,为始迁祖。谱初修于乾隆三十六年(顾一元修),续修于嘉庆十九年,此为民国时又续修者。一至十一世册依次记载谱序、宗法、族人著述、家传、墓志、碑记、寿序、像传赞、科第、仕宦、封典、褒奖,其余都是记载世系。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JP552

顾氏重汇宗谱九卷,(民国)顾哲城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手抄本八册。书名据书衣题此书为顾心毅修《顾氏重汇宗谱》之部分抄本。书末记载:崇明萃龙(一元)《汇谱》刊印于乾隆三十七年,珍藏者大都缺而未全,民国十三年重汇新抄之谱藏于上海大西路伯威宅,民国二十四年秋蛰城于庆宁寺上川公司公余录藏。第一卷为谱序、碑记、跋、凡例,第二卷为得姓考、汇谱说、里居考,第三~九卷为宪、铭、临数宗下部分支派世系。内有钱大昕撰祠记。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11662-69

上海顾氏三修家乘六卷,()顾德溥等纂修,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木刻活字印本四册。始迁祖邦宪,元朝为避兵祸迁居松江府上海县横沔之左,至正元年建大圣寺,子孙聚居于侧。该谱第一卷为谱序,第二卷以后分别为世系、宗规、祭田记、像赞、家传、述略等等。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24233-36

上虞西华顾氏宗谱三十二卷,()顾霁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格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记载始迁祖,宋哲宗时自浙江嵊县顾港徙居上虞西华里。五世以后分为前、后、东宅等支,是谱为各派合谱。第一卷为姓系考、祖像,第二卷为谱系、诰命,第三卷为科举志、官籍志,第四卷为宗贤传、妇行传,第五~六卷为墓志铭、诗文,第七卷为徙居考、行第考,第八~三十卷为世系,第三十一卷为同源谱、考辨、传记,第三十二卷附录崇明、海门、萧山谱。版心题《越南派九修》。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16018-49

上虞顾氏重修宗谱不分卷,()顾起文辑录、顾奕杭抄辑,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手抄本一册。参见顾霁修《上虞西华顾氏宗谱》条目。此谱为十九世孙起文所辑中宅谱。中宅十九世又有胜祚迁居杭州,其孙洪乾隆年间自杭州宦于四川,卒于成都,洪子奕杭遂家焉。此本系奕杭至上虞所辑录者。谱载历代顾氏名贤、宗贤考、徙居考、世系表。卷末附顾洪年谱。档案编号为JP561

顾氏上虞九修越南宗谱十六卷,()顾霁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格思堂稿本三十二册。此谱为稿本。第一卷为得姓考、宗谱序;第二卷为凡例、诰饬等,第三卷为宦籍等,第四卷为传记,第五~十六卷为世系。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长267458-89

江阴顾氏重修宗谱十卷,(民国)顾儒华等撰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裕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始迁祖兰,明天顺间自本县白鹿迁至长泾之巷路。第一卷为序、敕命,第二~七卷为世系图表,第八卷为遗像,第九卷为赞、序、传、记,第十卷为祠图、墓园家训。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22200-209

江阴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怀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十四卷、第十六卷上册、第二十卷。记事至清光绪年间。存卷载世表。亦收散居无锡、阳湖支派。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3250

如皋顾氏宗谱九卷,()顾庄等纂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木刻活字印本两册。始迁一世祖太乙,元季自苏州阊门迁于如皋,居江赶之摩诃山。第十世萸,明时始迁居葭埭。第一卷为姓世系图、第二卷为世系考,第三~九卷为世表。档案编号为911538-39

吴江顾氏族谱不分卷:()顾绍业、顾绍龄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手抄本三册,卷端或题与稽斋藏板。是谱载吴江顾氏二支。其一,一世顾祖信,三国雍三十六孙,元朝自昆山徙晋陵,其孙华三自晋陵赘居吴江,后居于胜墩村。华三之孙瑜复徙城中北塘。其二,一世顾祖义,亦雍三十六世孙,居吴江之北。谱载英贤纪略、像赞、宗谱图、家传、仕宦志、迁徙考、墓志铭、列传、纪、诗等。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长006033

吴江顾氏世系表不分卷,附撰述表,()顾绍业、顾绍龄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手抄本一册。此册仅录世系图,卷未有钞录者柳弃疾记,云此谱成于明末清初,绍业、绍龄皆其时人。档案编号为长006053

吴江顾氏族谱不分卷,顺寅方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手抄本一册。本支一世祖为华三之十一世孙子学,始迁于芦墟。存谱载序、系图。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长006057

吴江同里顾氏世系表一卷,清朝年间编修,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手抄本一册。表以三国顾雍为一世祖。芦墟顾氏,悉出三十三世孙亨,其后又别为三支:北墟支祖义,县市支祖信,同里支祖仁。谱载世系。卷末弃疾记云,所钞系清康熙四十二年务本堂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长006039

吴江武陵顾氏宗谱六卷,()顾道永纂修,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文远斋刻本六册。三国顾雍三十五世孙全,入赘梅社,谱以全之孙升一为梅社支一世祖。升一,元末明初人。升一弟升二之曾孙琮迁于洞庭阴山,此谱兼载阴山一支世系。第一卷为序、像赞等,第二~四卷为世系图、全传、艺文,第五~六卷为艺文、墓图、迁徙考。档案编号为长471788-93

青浦顾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手抄本一册。一世祖文魁自青邑之施家浜迁居朱家阁之漕巷滩,时概在清中叶。册载先代传言、墓图、传记、世系等。世系记至第七世,皆出生于清光绪年间。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3252

长洲唯亭顾氏重修家谱十四卷,附三卷,()顾来章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始迁祖升世为吴县人,明成化间始迁长洲之唯亭。第一卷为世系,第二卷为诰敕,第三卷为思遇,第四卷为志书,第五卷为杂撰,提溜卷为传文,第七卷为行略,第八卷为墓志,第九卷为艺文,第十卷为政绩,第十一卷为园亭,第十二卷为祭文,第十三卷为祠宇,第十四卷为墓图,附卷庄规。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长471990-2005

宜兴阡塘顾氏八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庄拱辰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永寿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始迁祖逸三,元末自江苏昆山徙居宜兴阡塘。卷首为谱例、祠规、家训、族约,第一卷为序,第二~五卷为世系、世表,第六~八卷为传、跋、记等,卷末为古礼五宗图等。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12774-77

荆溪湖洋渚顾氏宗谱十六卷,祀田记四卷,()顾鸿福等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光启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书名据签题。始迁祖佑三,祖居本县原坂顾塔桥,明初入赘湖洋渚谈氏,为本族一世祖。卷首为序,第一卷为敕命等,第二~九卷为世系图、世系表,第十~十六卷为传略、寿序等。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3257/A

南通顾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顾祖培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南通翰墨林铅印本四册。始迁祖昌,元末避兵乱自吴郡寓居高邮,旋迁通州,居于城西。卷首为受姓记原、远代志略,第一卷为像赞,第二~七卷为世系表,第八卷为列传,第九卷为古训,第十卷为别录等。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20368-71

南汇顾小厓世系不分卷,()顾成天纂修,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始迁祖仲荣,明处子清风泾迁南汇。其六世孙逵,初迁南汇城中。册载世系、墓志。世系止于仲容十四世孙成天,号小压,清雍正八年进士,即辑此谱者。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常州顾氏宗谱八卷,()顺赞宸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木刻活字印本两册。始迁祖信,明初由苏州迁至昆陵,居于城中府学旁。其曾孙钺徙居青山门外。此谱钺后裔所修。第一卷为原序,第二卷为宗祠志,第三卷为宗约,第四卷为宗禁,第五卷为世次总图,第六卷为世系图,第七~八卷为世表。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长470863-64;另一部档案编号为JP552,有两册。

()顾氏汇集宗谱,()顾一元纂修,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玉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土部卷首、丙部第一~二卷、庚部第一卷和第八卷。书名据版心题。参见顾心毅修《顾氏重汇宗谱》条目。顾氏十二宗中,宪后裔宋建炎间避兵迁崇明西沙,俗称西沙头;铭裔孙元用,元正间迁至崇明东沙,俗称东沙头。土部为谱序、纪氏、统宗图、分宗谱,庚部为分支世系图,丙部为崇明西沙支世表。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23086-91

无锡顾氏大统宗谱八十卷,(民国)顾宝珏、顾宝琛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惇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十九册。始祖野王,仕南朝陈至黄门侍郎,世居苏州铜坑。顾野王有五子:盛南、鸿南、周南、夏南、允南,子孙繁衍流蔓,散处四方,仅由铜坑分迁无锡、江阴、丹阳、武进者,即有三十三派。徙无锡者计分九支:道通行千三支徙蠡河,行仲十支徙丹直,宋将作监主簿暨澄支徙下堡埭川,行惟二支徙南河,行胜四支徙东门亭子桥,行寿五支徙怀仁乡双板桥,行得七支徙宛山,行亨三支徙后墅,名其言行百七者宋季徙上舍,至明季,夔字舜臣之子学再自上舍分支泾里。是谱由泾里支首事,总汇五公下三十三派世系编成。第一卷为谱序、上古世系、先世传系、大宗统系,第二卷为受姓缘始、谱系考异、碑记、奏疏、传略、武陵小史汇编、墓志、议单,第三卷为像赞、诰敕,余卷载分派世系、传略、墓志。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25901-979

无锡顾氏大宗世谱二十卷,()顾廷口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佑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今仅存第一~十七卷、第十九~二十卷。书名据版心题。参见顾宝珏修《顾氏大统宗谱》条目。该族望出苏州铜坑,先世居河北通州,宋建炎间扈驾南迁,止于杭州。景炎元年,顾元九始由杭城徙无锡怀仁乡崇节里,后名顾墅,为始迁顾墅祖。顾元九一子二孙,长孙仍留居顾墅,次孙他徙,衍宛山、经历支。长孙又三传,别而为五:道西启西华、三洋、蒋港、太保支;尚二启南新、安兜、宝华领支;尚四远徙贵州,不收;秀四启宛川、练塘等支;秀五迁廊下,并分支芙蓉塘、桥塘里、汤村、盛塘、洋尖、杨树园、泾南、西壕桥、阁里等地。是谱为顾墅支修,内容除本宗外,亦兼及部分地近之旁属。第一卷为谱序、跋、科第、官爵,第二卷为英贤纪略、传记、祠记、诗文,第三~四卷为诰命、祖训,余为世系。内有顾祖禹父子传记资料。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3249

无锡南河顾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顾璋清等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卷首。始迁祖顾安惟二,元末自苏州铜坑迁居无锡南河。卷首谱序、传等。卷一世系图。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JP567

无锡顾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民国)顺玉书等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始迁祖顾润之,明初自苏州洞庭湖徙居无锡胶山。卷首为序文、凡例等,第一~三卷为诰敕、家训、像赞,第四~十卷为世系、世表,第十一~十四卷为志、表、铭、传,第十五卷为墓图、碑记等。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JP563

鄞县顾氏宗谱四卷,首一卷,()顾瑞口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书名据版心题。始迁祖顾连堂,清初自杭州徙于鄞县,居于城中五台寺侧,其后分居菱池、西郊、江东等处。卷首为序、寺碑记,第一卷为纪年考,第二卷为世系图,第三卷为世系录,第四卷为传、自述。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23453—54

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十六卷,(民国)顾臣三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植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今仅存第一~七卷、第九~十六卷。先祖顾伟仁,北宋时湘州刺史,世居武陵常德,遭兵燹徙居诸暨十里长峰下。至十世孙居敬,元时为抚州同知,子常一(名钰)、常三、常五徙居陡口,次子常二(名子安)迁于平阔厚丰墩。谱奉居敬为本支一世祖。第一卷为谱序、敕、像赞、牒、传、记、墓志铭等,第二卷为传记,第三~十六卷为世系图、行传。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3263/A1

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植嘉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残本。记事至清乾隆间。参见顾臣三修《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条目。存谱为系图、行传。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3262

暨阳顾氏宗谱不分卷,(民国)杨文荣等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绳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一世祖顾为仁(又作伟仁、又名凯之),南宋初隐居诸暨十里长山之下;传至第九世孙居敬,元时任抚州县同知,为该支始迁祖。居敬生四子,此谱所叙为长子子钰之裔。次子子安即平阔之祖。谱载序、宗规、遗训、像、传、系图、行传等。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916311-916324

乐安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卷。书名据版心题。顾氏自南朝梁以后世居台州。一世祖肇仁,北宋时迁居仙居,存卷为系图。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3260

乐安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参见清道光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乐安顾氏宗谱》条目。存卷为传。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档案编号为3259

余姚姚江顾氏宗谱二卷,()顾肇堂等纂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书名据版心题。顾延伯,明嘉靖~万历年间人,自本县径桥湾迁来南城学前,为本宗一世祖。卷上序文、系图,卷下行传。档案编号为913637-38

辽宁沈阳盛京驻防顾氏裔派宗谱一卷,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稿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辽阳县甜水乡甜水村。

上海华亭顾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顾璜编,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上海嘉定顾氏宗谱不分卷,()顾鸿烈重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上海南汇五囿顾氏家乘一卷,(民国)顾其琛辑,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瑞芝堂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南汇区图书馆,注:谱首修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

江苏东海顾氏宗谱八卷,()顾朝鼎、顾景胜等纂,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刻,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重刻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扬州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五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江都县中阐慈云村。

江苏南通州东顾氏家谱不分卷,()顾方周等纂修,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醴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云南省图书馆。

江苏南通顾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顾公毅、顾祖培等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南通翰墨林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江苏省南通市博物馆、江苏省镇江市图书馆。

江苏如皋顾氏家谱,()王国栋纂修,清抄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十二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注:其中记事至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

江苏镇江古注顾氏宗谱十二卷,()顾沅重修,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毗陵顾村顾氏宗谱十八卷,(民国)顾荣茂主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注:顾云,始修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

江苏常州毗陵西庄顾氏宗谱十六卷,(民国)顾显松主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源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毗陵前汶里顾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顾金书、顾士明等重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顾氏分编支谱十卷,(民国)顾宝珏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惇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第六~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注:谱始修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又名《顾氏宗谱》。

江苏常州毗陵顾氏宗谱四年,(民国)顾产林纂辑,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毗陵顾氏重诰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注:始修于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

江苏常州三溪顾氏宗谱十八卷,(民国)顾庭华、顾澎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佑启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卷、第五卷、第七~八卷、第十一卷下册、第十二卷下册、第十四卷、第十六卷、第十八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注:谱始修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

江苏常州毗陵黄天荡顾氏宗谱十二卷,(民国)顾克芹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梅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今仅存第八卷)

江苏武进顾氏宗谱十六卷,()顾瑞观重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永锡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顾氏宗谱十二卷,()顾金宝主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梅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武进顾氏宗谱六卷,(民国)顾全宝、顾连甫六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凝微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注:封面、版尽作《顾氏宗谱》。

江苏无锡顾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顾光熙等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嘉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顾氏宗谱五十卷,()顾逸舫等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惇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顾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顾景璐纂,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云南图、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顾氏宗谱十五卷,(民国)顾石仲、顾玉书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铅印本十六册。注:顾忠谏始修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

江苏江阴黄桥顾氏宗谱二十卷,()顾冠群、顾梓堂等续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怀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黄桥顾氏宗谱二十卷,()顾盛庆主修。

江苏江阴顾氏重修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顾品怀等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王候家活字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阴顾氏分编泾里支支谱,(民国)顾平、顾鹏续修,民国间惇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档案管理局。

江苏宜兴顾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顾供全重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宜兴荆溪湖洋诸顾氏宗谱十六卷,(民国)顾振钰等续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光启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苏州顾氏族谱八卷首一卷,()顾鼎勋重修,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苏州埭川顾氏续谱一卷,()顾耠禄续修,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苏州武陵顾氏宗谱六卷,()顾嘉寰,顾维成续修,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文远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苏州武陵顾氏宗谱,编七卷,首一卷,()顾步青,顾震涛等修,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苏州武陵埭川支顾氏宗谱不分卷,()顾步青修,顾震涛纂,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苏州武陵顾氏支谱不分卷,()顾孝淳重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记事增补至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

江苏苏州埭川顾氏重修续谱不分卷,()顾秋溪纂,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苏州顾氏大宗谱二十卷,()顾锦廷、顾文江等重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佑启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缺第六卷上册)

江苏苏州武陵顾氏宗谱八卷,()顾行樵续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苏州顾氏岳王市支世谱六卷首一卷,()顾元剑纂,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苏州顾氏岳王市支世谱六卷,()顾遵沣修,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民国续补本九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吴县衣言堂顾氏本支世谱二卷,()顾双编,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培根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顾氏集宗谱五卷,()顾遵范、顾洪畴等重修,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昆山县档案馆(仅存第一~四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顾氏,集宗谱不分卷,()顾壬林述录,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碧凤顾氏支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吴县重修唯亭顾氏家谱十四卷,()顾光昌、顾之义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两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附庄规三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苏州大学图书馆(缺第十四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附庄规三卷)、美国纽约国立图书馆(附庄规碑录一卷)

江苏崐山顾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吴县图书馆。

浙江宁波顾氏家谱,()顾善成、顾福棪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宁波顾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宁波崇邱顾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余姚姚江顾氏宗谱二卷,()顾肇堂、顾文锐等纂修,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余姚廊夏顾氏宗谱不分卷,()顾镐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顾氏家乘十卷,(民国)顾剑、袁荛年等编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仅存第五~十卷)

浙江鄞县顾氏家乘原稿二卷,(民国)顾剑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顾氏家乘十卷首一卷,(民国)程圣略、顾剑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溪顾氏家谱不分卷,(民国)顾廷荣、顾麒章等重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浙江奉化顾氏重修家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奉化顾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海盐顾氏宗谱十二卷,()顾兰似、顾春山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诸暨平阔厚丰顾氏宗谱一卷,(民国)顾文槐、顾臣三等续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植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注:顾鼎首修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

浙江诸暨平涧厚丰顾氏宗谱二十卷,(民国)顾臣三等续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植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上虞越面顾氏族谱不分卷,()顾兑纂修,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有两部)。注:一部版心作《万历丙午年越南派修顾氏族谱》,另一部卷端作《万历丙午岁重修越南顾氏宗谱》。

浙江上虞顾氏越南宗谱不分卷宗,()顾孔嘉、顾世文等七修,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上虞顾氏越南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嘉庆年间手写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记事至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

浙江上虞顾氏越南谱稿十六卷,首一卷,()顾乃眷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格思堂九修稿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上虞西华顾氏九修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顾乃眷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上虞西华顾氏格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三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缺第十七~二十五卷)、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一名《顾氏宗谱》。顾德琛始修于明洪武初年,此为九修。

浙江上虞顾氏越南谱稿,()顾一元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上虞支塘顾氏支谱,()顾祖勋编,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东阳新田顾氏宗谱四卷,(民国)顾方盛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六石乡东后里。

浙江仙居岭上顾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四年(公元1915)东阳郭氏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重修顾氏家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十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

顾氏族谱二十卷,首一卷,续编八卷,首一卷,()顾杏青等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龙津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续编缺第三~八卷)

顾氏宗谱十二卷,()顾正兴主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天吉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顾氏重修宗谱十卷,(民国)顾殿材等续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裕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顾氏家谱五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字辈排行:

江苏如东顾氏字辈:“怀才用理国登宗季守诚”。

江苏顾氏一支字辈:“明世泽万里安国启贤良玉福寿吉昌光荣德盛长天锡忠全成万代永远强”。

江苏盐城顾氏字辈:“预兆维立志咸思克继承纯修必广学光显自昭庭”。

江苏徐州顾氏字辈:“西广明忠子”。

江苏大丰顾氏字辈:“天文成元宝田()”。

江苏南通顾氏字辈:“瑞元吉庆宪祖宗达”。

江苏邳县顾氏字辈:“玉运传()()宝”。

山东莱阳顾氏字辈:“维可志士天弘其裕秉谦树炳培锡汉永和昌世瞻”。注:循环使用。

山东邹城顾氏字辈:“德荣广世仲承天克士兴敦都光绪茂叙怀照家贞”。

山东顾氏百字排行谱:“邦国时存福家庭锡百祥崇贤君子德遵礼上人光孝乃敦其本忠宜绍尔方有为能大用卜世永宏章和克行于远均应守以常开天逢圣瑞校学庆安康巨鼎占恒象兴朝在振纲祖宗思耀美嗣统炳传良太景怀懋勉端容裕佐匡生如成正品智可法惟王”。

湖北十堰顾氏字辈:“明枝大发天仁君国太安”。

湖北随州顾氏字辈:“云()宗光祖德世代出英雄”。

湖北武汉顾氏字辈:“正大光明”。

河南杞县、太康顾氏字辈:“宪书允广照”。

河南顾氏一支字辈:“维可志士天弘其裕秉谦树炳培锡汉永和昌世瞻”。

四川成都顾氏字辈:“文永立庭方光云祖绪昌仁清思义大忠孝本元长”。

四川井研顾氏字辈:“登永长青可大德福正守佳廷”。

安徽顾氏一支字辈:“广成先祖业厚泽育仁贤”。

安徽顾氏一支字辈:“贵选成恩广朝廷德泽长”。

安徽顾氏一支字辈:“传义太运宏良”。

浙江北仑顾氏字辈:“家庭锡百祥天地日月乾坤”。

湖南永州顾氏字辈:“学国惟承仕天开永正朝文登恒”。

广东普宁顾氏字辈:“世太日兴隆义高延先进”。

河北蛟河顾氏字辈:“玉振金声仁凤德华生平世寿山瑞雪安德守成吉庆家”。

贵州顾氏一支字辈:“天开文星照世太国朝清仁伦成大道光明永远新”。

山西太原、天津武清顾氏字辈:“珍庭守殿勇”。

造钱局顾氏字辈:“同(应庆瑞春清金永)(京廷连书复精章)(兰天克章士世品)(学继俊)(尚浩)()原苏蓟昌宁河南广浙台桂陕云漳”。

顾氏一支字辈:“玉福寿吉昌光荣德盛长天锡忠全成万代永远强”。

顾氏一支字辈:“为仁本德乃”。

资料有待补充。

.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武陵世泽;文献家声。上联典出顾氏源出姒姓,望出武陵。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顾大猷,搜集国家掌故,条陈时政,著书数千卷。

东林讲学;虞部修文。上联典指明朝无锡人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世称东林先生。万历年间进士,官户部主事,因收疏触怒了执政大臣,贬桂阳州判官,后升至吏部郎中,又因忤逆神宗被革职还乡,与弟弟顾允成和高攀龙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和赵南星、邹元标号称三君,议论朝政人物,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后被权臣魏忠贤指为东林党。著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遗书》等。下联典指唐朝池州人顾云,字垂象,有文名,与杜荀鹤、殷文圭友善。咸通年间进士,任淮南节度使高骈的从事,后退居霅川,闭门著书。大顺年间,参与修《宣懿僖三朝实录》,书成,加官虞部员外郎。另著有《凤策联华编》、《昭亭杂笔》。

礼崇文伟;声蔚豫章。上联典指东汉吴人顾综,字文伟,官至尚书令。明帝曾行三代(指夏、商、周)之礼,引顾综为三老(古代为代表尊养老人,设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年老、经验丰富的退休官员,皇帝把他们当做父兄奉养)。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吴人顾邵,字孝则,博览书传,与舅父陆绩齐名,孙权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官豫章太守,以善为教,在任五年,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名兼三绝;学擅五经。上联典指东晋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曾任桓温及殷仲堪的参军,义熙初年官通直散骑常侍。多才多艺,工诗、赋、书法,尤其精于绘画,曾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夺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下联典指南朝梁、陈之际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七岁开始读五经,九岁能写文章。原在梁做官,入陈,官至光禄卿。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玉篇,字书)三十卷。另著有《舆地志》、《符瑞图》、《分野枢要》等。

姿推三绝;扇藉一挥。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顾恺之。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顾荣为丹阳内史以白羽扇指挥军队,击溃敌军。杨修云:羽扇一挥风偃草,策勋多藉顾丹阳。

行己有耻;博学于文。此联为明末清初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公元16131682)自题联。顾炎武,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人。世称亭林先生。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记各地风俗、方物、地理等甚详,为研究古代经济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另有《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

传经耆硕;工画横波。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顾栋高事典。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顾横波事典。

 

2.五言通用联:

长庚有三绝;华玉列四家。上联典指东晋画家顾恺之(公元345406),字长庚,无锡人。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多作人物肖像,注重点晴。其《论画》等书中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很大。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下联典指明朝文学家、刑部尚书顾嫾(公元1476-1545),字玉华,吴县人。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有《浮湘集》、《中山集》、《息园诗文稿》等。

鹤从珠树舞;凤向玉阶飞。此联为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撰题联。

 

3.六言通用联:

名有传胪之次;功高开国之初。上联典指明朝名人顾天俊的事典。下联典指明朝大都督同知顾时的事典。顾时,字时举、濠人。从太祖渡江,破张士诚,定山东、河南、取元都,转战山西、陕西,并有功,封济宁侯。

 

4.七言通用联:

思远长寿两轮甲;宾阳算学第一家。上联典指后梁散骑侍郎顾思远,钟离人。年一百一十二岁,家贫阙养,行役部伍中。北徐州刺史萧映见而异之。召赐食,食兼于人。载还都。召对,与言往事,多异所传。擢散骑侍郎,赐以俸宅,朝夕进见。卒年一百二十岁。下联典指清朝清康熙举人顾陈垿,字玉停,号宾阳,镇洋人。官行人司行人。性侃直,学宗程朱,坚韧不移。精算学、乐律和医学。清康熙时以算学应试列第一,称算状元。有《钟律陈数》等。

只存百尺松筠操;哪惜三春桃李颜。此联为清朝河南巡抚顾汗自题联。顾汗,字伊在,吴县人。号芝岩。清康熙进士。累官巡抚,坐事罢。后起历宗人府丞。有《凤池园集》。

睡狮猛省天下晓;卧龙惊起雨中春。此联为明末清初顾氏名人顾君复自题联。

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乾隆进士顾光旭自题联。顾光旭,字华阳,无锡人。官甘肃甘凉道。工书,善诗文。有《凉溪诗钞》、《响泉集》。

 

5.八言以上通用联:

人品高华,史分金箭;天姿秀异,家号麒麟。上联典指晋朝尚书仆射顾众的事典。顾众,字长始,吴人。下联典指晋朝尚书令顾和的事典。顾和,字君孝,吴人。幼有清操。晋咸康中拜御史中丞,曾颏奏左丞贪污百万,付法议罪,百僚惮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朝吏部员外郎顾宪成(公元1550-1612)题东林书院联。顾宪成,万历进士。

 

6.典故、趣事:

顾雍教子:顾雍教子合理有方。有一次孙权出嫁一个内侄女(顾雍的外孙女),婚宴请了顾雍父子及孙子顾谭(时任选曹尚书)。当时君臣们非常欢洽,顾谭多喝而醉,醉而起舞不已,无法制止,顾雍内怒,只得留待明日。第二日召谭当面严责,道:君王以忍辱负重为德,臣下以恭敬谨慎为节。当年萧何吴汉都立有大功,但当见高祖皇帝面时都如不会说话似地。你于国家有,什么汗马功劳可言吗?只不过是依靠了我们顾氏门第的资格而受宠用罢了!因何舞得如此得意忘形,虽说是出于酒后,其实还是恃恩忘敬,谦虚不足的坏思想作祟呵,看来败毁吾家族的人必是你了!说毕,转身向壁而卧,不再理谭,顾谭悔立一旁,足足达一个时辰(两小时),才被祖父遣走。

渐入佳境:出自《晋书·顾恺之传》。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晋书》记载,东晋晋陵无锡人顾恺之(公元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顾恺之学问渊博,很有才气,曾经给桓温、殷仲堪等人做过参军之类的官。他尤其擅长绘画,当时的名家如谢安等人都非常器重他。顾恺之性格怪异,与常人不同,人们都称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表现了浪漫才子的豪放不羁。传说他喜欢吃甘蔗,但是与常人不一样,嚼食甘蔗时,与一般人先吃主干后吃末稍不一样,总是自末稍吃到主干再往下直至根部。有人对他的这种吃甘蔗法感到很好奇,他则回答说:渐入佳境。

顾恺之以画募捐:顾恺之画画有个怪癖,画成以后,其中的人物往往都没有眼珠,这种样子可以保存多年。人问其故,他回答:人的肢体完好缺损,而真正传神的地方就在眼睛这里。有一年,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城里要修建一座寺庙,主持和尚靠化缘募集不到资金。顾恺之就提出要在一面粉刷好的墙上画一幅佛教著名居士维摩诘的画像,以便向前来观看作画者征集捐款。消息传出,于是人山人海,把寺院挤得水泄不通。最后,顾恺之为维摩诘画像点上眼珠的时候,画上的人物顿时就像活了,观众都赞不绝口。建寺庙需要的资金也就水到渠成了。

顾绣:顾绣又名露香园顾绣,为明朝顾氏的顾名世家族所创,是一种声名卓著的刺绣艺术技法和制品。顾名世,明朝松江人,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进士,官至尚宝世丞。顾名世的长子顾江海有一妾姓缪氏,善于丝绣,将精湛的技艺带人顾家,于是世代相传、遂成家法,以后顾氏后裔代代相传、技艺绝伦,因此得名;又因为顾名世晚年修筑园林露香园颐养天年,因此顾绣又称为露香园顾绣。据传顾氏绣法得自于皇宫内廷,顾绣的特点是:人针间不容发,擘丝纤如毫毛,加上配色精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顾绣图案题材,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其中有名的顾绣巧匠有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缪氏是顾名世的长子顾江海之妾,也是顾绣的创始人。她绣技很高,所绣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韵。顾名世孙顾寿潜之妻韩希孟,擅长书画、精于女红,将顾绣技艺推向了极致,后人称其绣品为韩秀韩媛绣。到了清朝,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开设刺绣作坊,广收徒弟,传授顾绣技法。从此,吴地民间妇女争相仿制。商人开设绣庄,收购绣品,顾绣之名蜚声海内外。但是由于顾绣讲究意境,须有相当美术根底,所以未能真正普及民间。此后顾绣就逐渐衰落几至失传。建国以后,由于对于传统艺术加以重视,几经努力,顾绣终于有所恢复。顾绣的传统代表作有《洗马图》、《洛纬鸣秋》、《扁豆蜻蜓》、《鹑鸟》。

.历史名人:

顾 雍:(公元168243),字元叹;吴郡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三国时期东吴丞相、政治家。

顾氏是江南名门望族。顾雍从小聪明机灵,少年时曾从因避怨而隐居于吴的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原名雍,字伯喈)学琴与书法。蔡邕对顾雍的才华十分赏识,认为将来必定有所成,于是将自己的名字相赠。顾雍像弱冠之年,顾雍即由州郡官吏表举推荐,担任合肥长。后历任娄县、曲阿、上虞地方官,所到之处都有政绩。

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孙权兼任会稽太守,以顾雍为郡丞,代理太守处理一切事务。后累迁大理奉常,兼领尚书令,封为阳遂乡侯。

孙吴黄武四年(公元225),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替代孙邵(公元182245)当上了丞相、平尚书事,直至逝世。

当上宰相后,顾雍时常访察民间疾苦,提出了不少适当而有效的办法,功绩不小,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不仗势凌人。他与孙权相处注意君臣礼节,对国家忠心耿耿,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同事和部下,则态度和蔼,十分谦虚。他办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主意,考虑问题周到全面,处理问题稳妥,很讲究方式方法。在他的精心辅助下,吴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出现了全面兴盛和繁荣,人称他为东吴名相

三国中治国才能可与诸葛亮比美的,还有东吴的名相顾雍。关于顾雍这个人,看官你可能没有听说过,其实这也并非罗老先生对他有什么偏见,他不出名也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不是一个贪功好利之人,即使处在高台上,顾雍也一样一尘不染,不与其他人争功,更不贪污枉法。历史是公正的,这样品德高尚的一个人,后世人当然不能就这样把他给忘掉。

顾雍为人处世有十个特点:

沉默寡言:顾雍性格内向,并不多说话,但每次开口却语出惊人,孙权对此也说道:顾公不言,言必有中

态度温和:张昭和顾雍都是内政的能臣,但两个人的形象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昭向来疾言厉色,只要他认为自己是观点是正确的,就会直言不讳地对孙权进谏,常常搞得孙权下不了台,这情景就像一个唠叨的老人家训导小孩一样,颇有搞笑的意味。但顾雍却相反,他为人谦和,不发脾气,而且还不喜夸耀,但实际上,他所立下的治绩是非常大的。而顾雍态度温和的同时,也从不放弃真理,像张昭一样,只要是正确的,他也会坚持下去。

不贪名利:顾雍治国有道,孙权封他为侯,但是这样大的事儿,他的家人却不知道——顾雍不喜炫耀自己的地位,只把封侯一事当作孙权给予他的奖励。顾雍受了这么大的爵位尚能不得意忘形,不像一些人得了一官半职后,却要大张旗鼓、装腔作势。

圆滑世故:顾雍的确是很圆滑的,而这个圆滑却是他的可爱之处。孙权对顾雍很尊敬,也很信任,每有难题时便会派秘书前往请教他。每当顾雍赞成孙权的意见时,顾雍就会请孙权的秘书吃饭,把问题研究个透彻,然后再送秘书离开;如顾雍不赞成孙权的意见的话,那么他就不会请客了,也不多说话,这样孙权就会知道自己的观点有待改进。因此,孙权派秘书请教顾雍后便不是问秘书顾公怎么说?,而是问你吃饭了没有?

用人不疑:顾雍为相后,他仿效汉初的治国方法,选择文臣武将时必选称职的,从不以个人爱好、恩怨、利益去选择。而一旦派任后,他便会全心全意地委托他们。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不沾酒滴:孙权很贪玩,要么就冒险打猎,有时竟还仗着自己气力大赤手空拳与虎搏斗了起来,总让张昭这位老仲父担心他会报销掉;要么就找来一大堆臣子一齐喝酒喝得烂醉,结果酒后丑态百出,闹出了一大堆笑话。面对着这位血气方刚的年青主公,顾雍并不像张昭那样对其厉声批评,而是与他们一齐凑热闹,但绝不去饮酒。当臣僚们发酒疯的时候,顾雍那圆滑的本性又显露了,他干脆拿起文房四宝把这些人的酒后表现一一记了下来,然后等他们酒醒后再一一念给他们听,不少人听了后脸都涨得通红,当然,这免不了还要包括那位吴主孙权了。

公正无私:孙权晚年犯了老糊涂,竟宠信起奸臣吕壹起来。吕壹仗势滥用职权,迫害群臣,就连顾雍丞相也无法例外。后来孙权在张昭等人的苦谏下终于悬崖勒马,作恶多端的吕壹获罪,被押送到了顾雍丞相面前受审。面对这位曾经迫害自己的犯人,顾雍显得心平气和,还问吕壹你还有什么地方要为自己辩护吗?吕壹知道自己抵赖不了,只好无言认罪。这时有位尚书怒气冲冲地上前痛骂吕壹的罪恶,还想要往他脸上吐口水,顾雍见状立即说道国家有法,这样斥骂是无益的,其实论受委屈的程度,顾雍在当场的人之中,是最有资格有痛骂吕壹的,但顾雍并没有像现在的某些领导一样,动不动就公报私仇,可见其心胸之广阔,气量之大让人敬佩,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

理直气和:孙权志向远大、自尊心强,而顾雍不像脾气火爆的张昭一样,老叫孙权摔跟头。顾雍无论对下属还是上司,亦或同级,其说话即便持不同的见解,也不会用非常激烈的手法去驳斥对方,而会从更加理性的方面入手,再引导对方走向自己的思维,使对方最后能够认同和理解自己的意见。有些理不直的人,说起话来往往气壮,顾雍理常直,但说话来却反而气和,让人容易接受,孙权虽然是他的君主,但也因此而尊敬他。

善解人意:顾雍是一个肯为他人的立场着想的人,顾雍能够以打太极的方式说服他人,也是一种善解人意的方式。有一天,顾雍接到了儿子顾邵死去的消息,他内心感到阵痛,但在场的属下们正在愉快地下棋,为了不打扰属下们的雅兴,顾雍竟然忍着悲痛不发作,好不影响属下们难得的娱乐时间!

为人之父:顾雍不仅仅是个好臣僚,也是位好父亲。历史上成功人士家业却不成功有的是,就连李世民、秦始皇、刘备这样的人也不例外。三国志中刘备(实际上是陈寿)说过: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在公正评价阿斗的功过同时,阿斗是否真的办到了这一点不知道,但顾雍却是这样教育儿子的。他的儿子喜欢喝酒,顾雍因此而责备了他,无微不至地教育子女,使得这些人长大后没有走上周瑜、全琮子女的道路。

顾雍在对后代的教育上,也合理有方。有一次,孙权出嫁一个内侄女(顾氏的外孙女),婚宴请了顾雍父子及孙子顾谭(时任选曹尚书)。当时君臣们非常欢洽,顾谭多喝而醉,醉而起舞不已,无法制止,顾雍内怒,只得留待明日。第二日召谭当面严责,道:君王以忍辱负重为德,臣下以恭敬谨慎为节。当年萧何吴汉都立有大功,但当见高祖皇帝面时都如不会说话似地。你于国家有什么汗马功劳可言吗?只不过是依靠了我们顾氏门第的资格而受宠用罢了!因何舞得如此得意忘形,虽说是出于酒后,其实还是恃恩忘敬,谦虚不足的坏思想作祟呵,看来败毁吾家族的人必是你了!说毕,转身向壁而卧,不再理谭,顾谭悔立一旁,足足达一个时辰,才被祖父遣走。

孙吴赤乌六年(公元243)农历11月,顾雍病逝。孙权身穿素服亲临吊唁,赐谥号肃侯,墓葬在藏书小王山。

史家评价顾雍:依杖素业,而将之智局,故能究极荣位。

_顾雍历史简表:

州郡表荐,顾雍为合肥长,后转在娄、曲阿、上虞,皆有治迹。

孙权领会稽太守,以顾雍为丞,行太守事,讨除寇贼,郡界宁静,吏民归服。

数年,升为左司马。

孙权为吴王,累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拜侯还寺,而家人不知,后闻乃惊。

公元225年,迎母于吴。既至,孙权临贺之,亲拜其母于庭,宴请大臣,后太子又往庆焉。顾雍为人不饮酒,少言语,举动时当。孙权尝叹曰:“顾君不言,言必有中。”至饮宴欢乐之际,左右恐有酒失而顾雍必责怪,所以诸将不敢肆情。孙权亦曰:“顾公在坐,使人不乐。”其见惮如此。同年,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其所选用文武将吏各随能所任,心无适莫。

公元243年,顾雍病重而死,孙权拜其少子顾济为骑都尉。孙权素服临吊,谥曰肃侯。

公元258年,景帝孙休即位,诏曰:“故丞相雍,至德忠贤,辅国以礼,而侯统废绝,朕甚愍之。其以雍次子裕袭爵为醴陵侯,以明著旧勋。”

 

顾恺之:(生卒年待考),晋陵无锡人(今江苏无锡),著名东晋画家。

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他和师法他的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

顾恺之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顾野王:(公元519581年待考),原名顾体伦,字希冯,顾恺之重孙;吴郡吴县光福人。著名南朝梁、陈之际训诂学家、史学家。

顾野王出身吴地名门望族,聪明颖异,九岁曾写成《日赋》,文采可观,领军朱异见了大为惊奇。

十二岁随父去建安(今福建建瓯),撰成《建安地记》两篇。他博学宏才,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

梁大同四年(公元538),拜太学博士,不久升为中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太清时,曾参与平息侯景之乱。陈武帝时,曾任金威将军、安东监川王府记室参军、府谘议参军。陈宣帝太建年间,迁国子监博士、太子率更令。不久领大著作,掌国史,为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后以才学显著,迁为黄门侍郎、光禄卿。卒后赠秘书监、右卫将军。

顾野王工诗文,善书法、丹青,擅长人物,尤工草虫。

宣城王陈项为扬州刺史,建官舍,请他绘《古贤像》于壁,又请琅琊王褒题赞,时人称为二绝。宋徽宗赵佶曾得其《草虫图》,称为精工之作,著录于《宣和画谱》。任梁太学博士时,奉命编撰字书,总会众篇,校雠群篇,搜罗考证汉魏齐梁以来古今年内文字形体、训诂的异同,编撰成一家之制的《玉篇》三十卷,当时他年方二十五岁。此书为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后又一部重要字典,收字比《说文解字》多出六千个,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楷书字典,为后代楷书字典品编写奠定了基础。

顾野王一生著作丰富,内容涉及文学、文字学、方志、史学等多方面。另著有《玉篇》三十卷、《舆地志》、《通史要略》等,均佚。

光福寺,相传曾是顾野王第宅。寺旁有墨池”(又称墨沼”),传说顾野王在此著书洗砚。寺边有祠堂以祭祀。其墓在石湖南下舟村,为市级文保单位。

 

顾 况(公元727815年待考),字逋翁,自号华阳真逸;江苏苏州人(一说苏州海盐人),著名唐朝诗人、画家、鉴赏家。

唐至德二载(公元757)登进士第。唐建中二年~唐贞元二年(公元781786),韩滉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为幕府判官。

唐贞元三年(公元787)为李泌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

唐贞元五年(公元789),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贬饶州司户参军。被贬的原因据说是傲毁朝列不能慕顺,为众所排。在贬途经苏州时,与韦应物有诗酬唱。

约于唐贞元十年(公元794)离饶州,晚年定居茅山。

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皇甫湜曾在扬州见到过他。

唐大历六年(公元771),任永嘉监盐官,曾著有《仙游记》,描述飞云江上游李庭寻上山砍树,迷不知路,逢见祭水,内有农田、泉竹、果莱、连栋架险、三百余家。

顾况的生卒年,传世的《瘗鹤铭》定为唐开元十三年~唐元和九年(公元725814),但据宋代董逌、黄伯思和清人顾炎武考证,《瘗鹤铭》非顾况所作。今从顾况《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考订,顾况于公元757年登第后约五十年,即大致在公元806年前后尚在人世。

顾况在《悲歌》序中说,诗乃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他曾模仿《诗经》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效法《诗经》小序,取诗中首句一二字为题,标明主题。如囝,哀闽也采蜡,怨奢也,开白居易《新乐府》首句标其目的先例。其中以《囝》最著名。唐代闽中官吏常取幼童作阉奴,诗中揭发闽吏这一残害人民的罪行,写得极其沉痛。

顾况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难三首》,揭露贵族子弟的豪侈生活,讽刺封建帝王追求长生的愚昧行为,颇有现实意义。又如《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通过丰富生动的比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对音乐的描绘相当出色。这些诗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是后来李贺歌行的漤觞。皇甫湜《顾况诗集序》称其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唐末诗僧贯休有《读顾况歌行》一诗,对他的七言歌行也极为推崇。

顾况的七绝清新自然,饶有佳作。如《宿昭应》讽刺玄宗求仙。《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宫词》写出被禁闭深宫宫女的哀怨。《竹枝词》是学习江南民歌之作。

顾况有《文论》一篇,立论与中唐时期的一些古文家相似,可以看出当时文学思想的趋势。他为当时诗人所撰的诗序,分别记述了陶翰、刘太真、朱放、储光羲的事迹及诗文编集的情况,为后世提供了文学研究的资料。他的《戴氏广异记序》,论述了唐人志怪传奇作品如唐临《冥报记》、王度《古镜记》等,说明他对当时传奇这一新体也很重视。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曾记述顾况善画。《新唐书艺文志》子部杂艺术类著录有顾况《画评》一卷,今佚。

有《顾逋翁诗集》四卷,辑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华阳集》三卷,辑入《四库全书》。《全唐诗》编录其诗四卷,《全唐文》编录其文三卷。事迹见《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

关于顾况,为人熟知的是他和白居易之间的一段轶闻: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顾况是唐代中期一位较有影响的诗人,今人在临海市区巾子山上建有逋翁亭,就是纪念这位历史文化名人曾经驻足临海。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名气大,更重要的是顾况确实到过临海,出任新亭盐监,并与郡城名胜巾子山结有诗缘,个中详情容我细细道来。

新亭盐监设于临海,是唐时台州盐远销处州、婺州、衢州等地正集散地,且是当时江南十大盐监之一。顾况求知新亭监之事,最早见于唐人李绰《尚书故实》,内云:顾况,字逋翁,文词之暇,兼攻小笔。尝求知新亭监,人或诘之,谓曰:余要写貌海中山耳。仍辟善画者王默为副知也。新亭监始设于唐乾元年间。《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监院。吴、越、扬、楚盐廪有涟水、湖州、越州、杭州四场,嘉兴、海陵、盐城、新亭、临平、兰亭、永嘉、太昌、侯官、富都十监。岁得钱百余万缗(每缗一千钱),以当百余州之赋。知新亭位列十监之四。盐监是管理盐税、盐业的机构,长官称。新亭在临海,南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七《城务·临海》条:新亭监在县东南六十里,今废。《武烈帝庙记》:乾符二年(公元875)新亭监给官莫从易重建堂宇。按《赤城志》是台州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新亭监附于临海县名下,当属临海。又民国《临海县志稿》卷十三《官师·令佐·盐监》载:新亭监官,天宝:顾况;乾符二年:吴越莫从易;元德昭(按吴越国王钱镠后拜为丞相)顾况列为新亭首任监官,唯定在天宝年间有误,以《新唐书》记乾元为正。

新亭监约止于北宋熙宁至宣和年间,前后存在了约二百年。据旧志级载,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因新涂外淤,老涂地养淡,产盐区东移,遂修筑杜渎坝(在今杜桥镇外涂)。宣和四年(公元1122)官府设南(在黄岩)、北(在桃渚)两监,建杜渎盐场,归属北监,张瑾为亭场巡检,新亭盐监至此寿终正寝。

顾况求知新亭监年代史家一直总感含糊。拙见顾况临海之行,除上述方志记载以外,与其存于《全唐诗》卷二六七及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中的《临海所居》诗三首及《从剡溪到赤城》诗有内在关联,可补充《尚书故实》所记之不足。今先举《从剡溪到赤城》诗:“灵溪宿处接灵山,窈窕高楼向月闲。夜半鹤声残梦里,犹疑琴曲洞房间。”

剡溪在新昌,赤城在天台。由新昌剡溪入天台,走的是李白、杜甫游天台山同一路线。诗中灵溪宿处是说顾况从天台到临海途中,曾夜宿灵溪附近的灵溪驿,又称灵溪馆。《嘉定赤城志》卷三:“(天台)灵溪驿,在县东二十里,旧路由此入京,今亭头是也。后改自东门,遂废。唐人郑巢有《夜泊》,诗云:孤吟疏雨夜,荒馆乱峰前……溜从华顶落,树与赤城连……”

顾况稍后的大和诗人许浑也有《发灵溪馆》诗:山多水不穷,一叶似渔翁。顾况诗中赤城是天台山胜景,灵山即天台山。灵溪驿是水陆交通交替点,上接新昌至天台的山岭蹬道,下通扁舟畅行的始丰溪(灵江主要支流),可直达台州城西门埠。看来,顾况先游览了天台城关的赤城山等风景,再夜宿灵溪驿站,才由水路至临海。历史上未见顾况有多次游天台、临海的记载,故此行必是到新亭监上任。该诗虽未见所作时代,但读《临海所居》之一诗就不难理解:“此是昔年征战地,曾经永日绝人行。千家寂寂对流水,唯有汀洲春草生。”

此诗中征战地绝人行等词,是描绘当时台州平叛袁晁起义后,百姓生灵涂炭的凄惨情景。《册府元龟》中记载: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八月,台州贼帅李黾(即袁晁)攻陷台州,刺史史叙脱身而逃,因尽陷浙东诸州县。唐宝应二年(公元763)夏袁晁兵败被俘,农历11月被杀,诗正印证此事,可推知况到临海是唐宝应二年末(公元763)或稍后。再读《临海所居》之二诗:“此去临()溪不是遥,楼中望见赤城标。不知叠幛重霞里,更有何人渡石桥。”

此时况已离开灵溪到达台州临海,并偕好友游览巾山,巾山有双峰,又称双帻。传说晋时皇华真人修道升天,遗帻于此,留有华胥洞、仙人床等遗迹,民间传说此山有仙气。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巾山西麓建龙兴寺,唐神龙十三年(公元754)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曾在此驻锡,该寺僧思托随鉴真始终六渡,才抵达日本九州。顾况向崇佛道,登此山遥望天台山,禁不住回忆起令人神往的石梁飞瀑而赋诗。

顾况何时离职新亭监?约在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前后。据《唐才子传校笺·顾况》考,唐大历前期(公元769770),况尚在苏、湖一带,与李泌、柳浑、皎然、陆羽等一时俊杰交游,招为吴兴人丘司议之婿;唐大历中期(公元771774),在永嘉(今浙江温州)操办盐务,为江南某盐铁转运支使属吏,作有《仙游记》、《释祀篇》,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入韩滉幕府为大理司直。因此,顾况在临海任新亭监当是唐广德~永泰年间(公元763766)

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顾况写下了著名的《嘉兴监记》,文曰:天宝末,天下兵起。乾元初,上司凑议,宜以盐铁之职,总以社稷之臣,斡乎山海之利以富人也。淮海闽骆,其监十焉,嘉兴为首大臣奉法,为事选人,拔其贤干,升于宪署,以官原阝显光华之宠,趋其署者如好鸟之栖茂林。此文正是他对曾仕新亭监和江南某盐铁转运支使属吏,多年从事盐务阅历的总结。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诗句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里断肠时。君畴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被后人归纳一句著名的成语红叶传情,然而这却是诗人亲身经历的一段佳话轶事。相传在唐天宝年间的一个秋天,身在洛阳的年轻诗人顾况拾得从皇家宫女所居上阳宫水道流向下水池(今河南洛阳下池村)的一片红叶,叶面上有宫女题写的哀怨诗句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萌动爱意的诗人也赋诗一首写于红叶之上,并将这片红叶从上水池传进宫内,竟然真的和那位哀怨的宫女取得联系。此后顾况和这位宫女二人经常凭借红叶传送爱恋的心声。不久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公元755),官兵为抵挡叛军安禄山进行为期六十天的洛阳保卫战最终失败,顾况趁战乱找到那位与他传诗的宫女逃出上阳宫,二人结为连理白头到老。从此红叶被视作坚贞不渝的爱情象征传咏至今。这段甜美的爱情故事也被称作下池轶事在洛阳古城流传。

 

顾 安:(生卒年待考),昆山人(今江苏苏州昆山),著名元朝画家。

曾官至泉州路行枢密院判官。擅墨竹,运笔遒劲,用墨润泽,自成一家。

 

顾 璘:(公元14761545),字华玉,号东桥;长洲人(今江苏吴县,一说南京人)。著名明朝官吏、文学家。

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世居苏州吴县,高祖顾通由苏州迁上元。

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并称金陵三俊,又与宝应的朱应登称为四大家,亦是十才子之一。

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进士,授广平知县。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知开封府,迁吏部右侍郎,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晚年致仕归里,筑息园,大治亭舍,好宾客,座无虚席。世称东桥先生。卒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

著有《顾华玉集》、《浮湘集》、《息园诗文稿》、《国宝新编》、《凭几集》、《缓恸集》、《近言》等书。

 

顾名世:(生卒年待考),松江人(今上海)。著名明朝画家。

明嘉靖卅八年(公元1559)的进士,官拜尚宝丞,告老还乡,宦囊甚丰,盾万竹山居东面的空地尚多,于是拓宽来开辟一座池塘,哪知此地本来就是池,有掘出来的一块石碑为证。碑上刻的是露香池三字,而且是赵子昂的手笔。因此,顾名世将万竹山居改名露香园;那座池塘当然一个其旧,依然叫做露香池

顾名世的姬妾很多,其中有一个姓缪,她在京城的时候,学会了刺绣,而且是宫中传出来的诀窍;缪姨娘在这方面有天才,更加改良,益见精妙。五色丝线擘,细针密缕,颜色由浅入深,浑然一体,配色之美,更不在话下。

最见特色的是,顾绣以针代笔,以丝线作丹青,以名迹作蓝本,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气韵生动,工细无匹,当时称为画绣

缪姨娘曾经仿绣赵子昂的八骏图,董其昌认为即使是赵子昂本人用笔,亦未见得能胜过她,又绣过一幅停针图,真是穷态极妍,而且无法分辨是画、是绣;后来由扬州的一位盐商,拿一个汉玉连环,及南唐名家周癙作画的一幅美人图交换了去。

 

顾宪成:(公元15501612),字叔时,号泾阳,世称东林先生;江苏无锡张泾桥人。著名明朝进步思想家。

明朝时期曾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他们议论朝政人物,并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形成一个集团,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历史上的东林党。

顾宪成于明嘉庆廿九年(公元1550)在顾氏祖屋端居堂诞生。

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举乡试第一;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进士,授户部主事,后官至吏部文选郎中。

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在推选下任内阁首辅(首揆,首席大学士)的人选时,顾宪成因忤帝意而革职返归无锡故里。

四年后的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农历8月,顾宪成在惠山第二泉处讲学,并倡修东林书院。

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在地方士绅和官吏的资助下,东林书院修复完工,顾宪成和同好在东林书院讲学,他主持书院达八年之久。

顾宪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时,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会期各三天。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所以朝士慕其风者,多遥向应和,一时盛况空前,名声大震。各地学者、名士都闻风附归,纷纷慕名赴会,一部分在职的正直官吏如赵南星等也遥相呼应。顾宪成和赵南星、邹元栋号称三君。东林书院成为舆论中心,凡加入东林党政治活动的人,也称为东林党人。顾宪成成为东林党领袖之一。

由于东林党人的议论直接指责朝政,因此遭到在朝权贵的嫉视。熹宗时,阉党专政,魏忠贤借挺击、红丸、移宫三案,打击东林党,并唆使其党羽造作《东林党点将录》,要把东林党人一网打尽。

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次年,东林书院首遭其灾,立即拆毁,东林书院变成一片瓦砾。东林党人也遭到迫害,杨涟、左光斗等许多著名的东林人物都惨遭杀害。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明崇祯帝(思宗)即位,逮治魏忠贤,对大批阉党定为逆案,分别治罪,东林党人才免遭杀害。明崇祯二年,崇祯皇帝下令为东林党人恢复名誉,并诏修东林书院。

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顾宪成在张泾桥老家逝世,墓葬无锡查桥关泾村西南处,当地人称天官坟。崇祯初追封顾宪成为吏部右侍郎,谥号端文

顾宪成一生著述很多,有《小心斋札记》十八卷,《毗陵人物志》九卷,《顾端文遗书》(内有《泾皋藏稿》二十二卷、《东林商语》)等。

 

顾贞观:(公元16371714),号梁汾;江苏无锡人。著名清朝词人。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举人,为内阁中书。

喜填词,与纳兰性德交情甚笃。词善抒情,真挚委婉,有与陈维崧、朱彝尊称词家三绝之誉。著有《弹指词》。

 

顾祖禹(公元16311692),字景范,号宛溪;江苏无锡人。著名明朝历史地理学家。

他研究历史地理学,源自庭训启蒙。当时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大致有两条途径,一是侧重实地考察,二是侧重文献钩稽。顾祖禹是从文献排比入手,辅以实地见闻而成书。《读史方舆纪要》自顺治十六年始撰,著者数十年如一日,为《读史方舆纪要》耗尽毕生心血,直到逝世前夕始告完成,实现了顾祖禹远追《禹贡》、《职方》之纪,近考《春秋》历代之文,旁及稗官野乘之说,参订百家之志宗旨。《读史方舆纪要》全书1三十卷,附《舆图要览》四卷。前九卷总论历代州域形势。以朝代为经,地理为纬,疆域分合,建制沿革,厘然在目。中1十四卷依明朝政区划分,述南北直隶及十三司地理。各省卷首冠以总叙,综论其历史地位。然后以地理为经,朝代为纬。叙述各府、州、县疆域沿革、名山大川、关隘古迹等。于郡县变迁、山川险要、战守攻取,尤为用力,载之最详。后七卷专言山川原委、天文分野。各卷所记,纲如经,目如传,先以正文为纲要,再详为细目以作注释,自书自注,其注文十数借于正文。全书眉目清晰,体裁新颖。

《读史方舆纪要》的史学价值,不仅表现在其体裁上的创新,而且还在于作者把地理环境与历史事变相结合,使全书始终贯穿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读史方舆纪要》正是以其治史以经世的思想,使之掩历代同类著述而上,成为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的一个辉煌总结。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十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朝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把古韵分为十部,其中有四部成为定论,即歌部、阳部、耕部、蒸部。其余几部也都粗具规模,后来各家古韵分部,都是在顾氏分部的基础上加细加详。

顾炎武在音韵学上的最大贡献是用离析“唐韵”(实际是《广韵》)的方法研究古韵。宋朝学者也曾研究古韵,但把《唐韵》的每一个韵部看成一个整体,没有想到把它们拆开,因此,尽管把韵部定得很宽,仍然不免出韵。另一个极端是遇字逐个解决,没有注意到语音的系统性。顾炎武则把某些韵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重新与其他的韵部合并。这样有分有合,既照顾了语音的系统性,又照顾了语音的历史发展。他首先废弃平水韵,回到“唐韵”。比如把尤韵一部分字如归入之咍部,这就是离析唐韵,回到古韵。再比如把支、麻、庚三韵各分为二,屋韵分为三,令它们归入不同的古韵部,充分体现了古今语音系统的差别。他的这种离析工作,直到今天大家还公认是很有价值的。其次,他最先提出用入声配阴声。《诗经》常常有入声字跟阴声字押韵,以及一个字有去入两读的现象,顾炎武从这些现象中认识到,除了收唇音的入声缉、合等韵没有相应的阴声韵以外,入声都应该配阴声。在古音学的分部问题上,有阴阳入三分法,有阴阳两分法,按两分法说,他的作法是对的。

顾炎武在古音学的研究中,一方面有理论的建树,另一方面有对大量材料的分析,所以后来被学者誉为古音学的奠基者。他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音学五书》中。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他十四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明亡,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在南明政权下两次参加武装抗清斗争并决意不与清 廷合作。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清廷议修《明史》,拒不就荐;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馆。此后,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世。

在北游的二十余年中,顾炎武遍游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行了万里路,也读了万卷书。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顾炎武终身为反清事业奋斗奔波,这与国破家亡的经历和他一直受到的良好教育有着密切关系。昆山城陷,死难者四万余人,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右臂,两个弟弟遭杀害,好友吴其沆也被捕蒙难。顾炎武奉嗣母王氏避兵于常熟,王氏闻城陷,绝食十五天死节,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公元1680年,顾炎武夫人死于昆山,他在妻子的灵位前痛哭祭拜,作诗说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顾炎武有诗: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也就是说,他希望清朝灭亡,就如同精卫想平东海一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农历3月,李自成农民军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农历5月,清睿亲王多尔衮入北京;农历10月,清定都北京,清世祖福临即帝位,改元顺治,命豫亲王多择率大军征服江南。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字完之,河南开封人)、凤阳总督马士英(字瑶草,, 贵州贵阳人)等拥立福王由崧为帝,农历5月初,在南京建立了小朝廷,年号弘光。

京师陷落的消息传到江南,一时人心惶惶,为避战乱,顾炎武率家人东躲西藏,到年底,迁往高旧居八十余里的语濂经暂住。经昆山县令杨永言(字岑立,云南昆明人)举荐,行朝诏用顾炎武为兵部司务。

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画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了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清顺治二年(公元15)五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

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四万,吴其沆战死,顾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顾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九天后,常熟陷落,顾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顾炎武,说: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顾炎武悲愤欲绝,将母亲的遗命谨记心田。

这年农历闰6月,明宗室唐王幸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经大学士路振飞(字见白,号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荐,隆武帝遥授顾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由于嗣母新丧,顾炎武二时难以赴任,只能梦在行朝执戟班,但他仍然积极投身入抗清复明的斗争。

当时,清松江提督与巡抚土国宝不和。前明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字卧于,复社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顾咸正(字端木,昆山人)、兵部主事杨延枢(字维斗,江苏吴县人)等暗中策动吴胜兆举义反正,咸正为炎武同宗长辈,陈子龙等都与顾炎武往来密切,这件事顾炎武也是参预了的。清顺治四年(公元1644)夏,事情败露,几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胜兆被解往南京斩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诸人。子龙往投顾炎武,顾炎武当时已离家出亡;于是子龙逃入顾咸正之子天遴、天逵家躲藏,不久三人即被逮,炎武多方营救,未能奏效。其间,炎武还往寻成正,扁舟来劝君:行矣不再计、催促他及时出走,而咸正不听。结果,陈子龙乘差官不注意时投水自尽,杨延枢及顾氏父子先后遇害,受此案株连而死者四十余人。

在策动吴胜兆反正的同时,顾炎武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活动。清顺治三年(公元1643),顾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职方司主事之任,大约将行之际,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系,要他联络淮徐豪杰。此后四、五年中,顾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今江苏淮阴),仆仆往来,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每从淮上归,必诣洞庭(太湖)告振飞之子泽溥,或走海上,谋通消息,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

虽然南明弘光帝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顾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顾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满腔忠愤,不能自已。

明崇祯末年,顾炎武嗣祖绍芾及兄长顾缃(字遐篆)先后去世,又逢吴中大旱,一时丧荒赋徭猖集,顾炎武无奈,曾将祖产田八百亩贱价典给昆山豪族叶方恒(字嵋初);其时,顾炎武的堂叔等人为争夺遗产,又挑起家难,他们还与本来就蓄意侵吞顾炎武家产的叶氏内外勾结,顾炎武在昆山千墩的故唐和在常熟语濂径的住所曾几次被这伙人洗劫及纵火焚烧。到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叶方恒又企图加害顾炎武,顾炎武为了避祸,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离开昆山出走。此后五年中,他都在吴、会之间奔波往来。

尽管遁迹商贾,顾炎武依然心存故国,时时关注着沿海一带抗清斗争的进展情况,希望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在《流转》诗中写道:“……晨上北固楼,慨然涕如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功名会有时,杖策追光武。当张名振(字候服,南京人)于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农历9月在长江口大破清兵,进屯崇明(今上海崇明),明年农历1月,又率海舰数百溯长江而上,直抵镇江,并登金山遥祭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在今南京中华门外)之际,顾炎武为之欢忭鼓舞,他兴奋地写道: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水军十一万,虎啸临皇州。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阖闾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奋击揖,肯效南冠囚。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

这一时期,顾炎武还同归庄、陈忱(字遐心,浙江吴兴人)、吴炎(字赤溟,江苏吴江人)、潘柽章(字力田,吴江人)、王锡阐(字寅旭,吴江人)等共结惊隐诗社,表面上以故国遗民”“优游文酒,其实是以诗社为掩护,秘密进行抗清活动。顾炎武在淮安结识定交的挚友王略(字起田,淮安人)、万寿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气节的志士。

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春,顾炎武迁居南京神烈山南麓。神烈山即钟山,三国时改名蒋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称神烈山。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以此为根据地,东征西讨,十余年后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国。顾炎武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盛,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颇有不胜今昔之感。

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春季,顾炎武回到家乡昆山。原来,顾炎武有世仆名陆恩,因见顾家日益没落,顾炎武又久出不归,于是背叛主人,投靠叶方恒,两人且图谋以通海”(与闽浙沿海的南明集团有联系)的罪名控告顾炎武,打算置之死地。顾炎武回昆山,秘密处决陆恩,而叶方恒又与陆之婿勾结,私下将顾炎武绑架关押,并迫胁顾炎武,令其自裁。一时同人不平,士林大哗。所幸顾炎武知友路泽博(字苏生)与松江兵备使者有旧,代为说项,顾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审理,最后,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

当事情危急之际,归庄计无所出,只好向钱谦益求援。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清顺治初曾任礼部右侍郎,是当时文坛领袖。钱氏声言:如果宁人是我门生,我就方便替他说话了。归庄不愿失去钱氏这一奥援,虽然明知顾炎武不会同意,还是代顾炎武拜钱谦益为师。顾炎武知道后,急忙叫人去索回归庄代书的门生帖子,而钱谦益不与;便自写告白一纸,声明自己从未列于钱氏门墙,托人在通衢大道上四处张贴。钱谦益大为尴尬,解嘲道:宁人忒性急了!顾炎武耿介不阿的性格于此可见。

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春,顾炎武出狱。尽管归庄等同邑知名之士极力排解,而叶方恒到此时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踪。仲夏,顾炎武返钟山,行经南京太平门外时突遭刺客袭击,伤首坠驴,幸而遇救得免;嗣后,叶方恒还指使歹徒数十人洗劫炎武之家,尽其累世之传以去。这之前的几年当中,顾炎武曾数次准备南下,赴福建参加沿海地区风起云涌的抗清复明事业,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未能成行;至此,顾炎武决计北游,以结纳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北中国山川形势,徐图复明大业。远行避祸当然也是一个原因。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元旦,顾炎武晋谒孝陵七年后之间,顾炎武共六谒孝陵,以寄故国之思,然后返昆山,将家产尽行变卖,从此掉首故乡,一去不归。是年顾炎武四十五岁。

此后二十多年间,顾炎武孑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到晚年,顾炎武始定居陕西华阴,直至公元1682215日逝世。

 

顾光旭:(公元17311797),字华阳,号晴沙,又号响泉;江苏无锡人。著名清朝官吏、学者。

官甘肃省甘凉道。工书、善诗文。著有《凉溪诗钞》、《响泉集》等。

 

顾正红:(公元19051925),江苏滨海人。著名工人运动领袖。

19255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像火山一样燃遍整个上海,席卷全中国。而共产党员顾正红的壮烈牺牲,正是五卅运动的导火线。

顾正红1921年家乡遇水灾,随母亲流落到上海,后在上海日商内外棉九厂、七厂当工人。外国资本家对中国工人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榨取、肉体上的摧残、精神上的折磨,在年轻的顾正红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24年夏,顾正红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办的工人夜校的学习和沪西工友俱乐部的活动,很快成为俱乐部的积极分子。

19252月,上海22家日商纱厂工人先后举行罢工,顾正红参加了工人纠察队和罢工鼓动队,积极投身罢工运动。就在这场斗争中,顾正红经受了锻炼与考验,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对付不断高涨的工人运动,日寇资本家使出了种种手段。515日,日寇资本家宣布内外棉七厂停工,不准工人进厂。顾正红率领工人冲进工厂要求复工和发工资,他跑在工人队伍的最前头领头高呼:反对东洋人压迫工人!面对带枪的日寇大班(厂长)及其打手,他毫无惧色,据理力争。

日寇大班凶狠地朝顾正红开枪,子弹击中他的左腿,鲜血直流。他忍着伤痛,振臂高呼:工友们,大家团结起来,斗争到底!敌人再次开枪,击中他小腹。他紧紧抓住身旁一颗小树,顽强地挺立着,继续号召工人们坚持斗争。刽子手又向他连开两枪,用刀猛砍他的头部。

顾正红,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在反帝爱国斗争中,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年仅二十岁。

屠杀事件激起上海内外棉各厂工人的愤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当天举行了大罢工,罢工浪潮迅速席卷上海各界,很快燃成了反帝爱国的熊熊烈焰,声势浩大的五卅运动爆发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在上海和江苏省滨海县分别建立了顾正红烈士纪念馆,其家乡被命名为正红乡、正红村。

如今,顾正红烈士所代表的大多数工人阶级,都下岗了……

 

顾维钧:(生卒年待考),上海嘉定人。著名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家。

历任欧美各国公使。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据理力争,使日方归还中国山东半岛主权。后历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和代国务总理。

1932年以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及驻国联和联合国代表。

1956年转海牙国际法庭任职。在他侨居美国期间,他仍怀念嘉定。据称他遇到凡是人过上海的人,都要问及嘉定。有次当姨甥谈及嘉定时,他精神振奋地绘了一张嘉定地图,图中有嘉定有名的古塔和孔庙,然后又绘了一条东西大街,在街西端写西门就说他家在西门。

顾维钧绘画,落款常写亭林顾氏,他是念念不忘故乡的情结。

 

顾 鸿:(公元1915~今),安徽庐江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皖西北游击师特务队队长。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民运股股长、第五团特务大队大队长、江北游击纵队营长、营政治委员,第七师第五十六团副团长,巢湖独立团团长,第五十七团团长、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第六十二团政治委员,第六十一团政治委员,第四纵队第三十三团政治委员、团长,先遣纵队第九支队副司令员,皖北军区警备二旅副旅长,第十五旅副旅长。参加了著名的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副师长、代师长,第十六步兵学校校长,工程兵学校副校长。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工程兵学校校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顾品珍:(公元18831922),字筱斋,昆明医家之子;云南昆明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1921年,出任滇军总司令,驱逐唐继尧。后被孙中山任命为云南北伐军总司令,次年被杀。

顾品珍在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考赴东京振武学校,入同盟会;复转至陆军士官学校。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毕业,李根源、唐继尧、罗佩金、李鸿祥、叶荃、黄毓成、张开儒等,俱同学焉。回滇为陆军讲武堂军事教官兼骑兵监督。

清宣统三年辛亥重九,顾品珍左手负伤,犹积极指挥,义军之猛将也。乃任都督府辎重弹药部部长。复援入四川,任谢汝翼部第一梯团副梯团长。未几回滇,历任滇军第一师、第六师中将师长、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校长等职。

民国四年(公元1915)末,于五华山光复楼歃血复国,为三十九杰之一。次年元旦,为护国军第一军第三梯团梯团长,率禄国藩之第五支队、朱德之第六支队入川,屡克。2月,与北洋军阀战于纳溪。220晚,顾品珍率部夜袭得手,敌死伤五百余。228日,蔡锷命两翼包抄,正面突破,遂逼退吴佩孚、张敬尧军。两军俱疲,各为退守。317日反攻,顾品珍为中路,主牵制;赵又新、刘存厚为两翼,主进攻,终破北洋军。

护国事讫,顾品珍驻节资中,以剿匪、安民、择吏、练兵、节用为己任,有扰民者必严惩之,常云:“我不忍刻民以厚兵,又怎能刻兵以厚己。”川人为之铸铜像。

民国六年(公元1917),唐继尧以顾品珍为靖国军参谋长兼第一军总司令,11月,顾品珍与黔军王文华部合攻重庆,克之。次年1月从靖国军取成都。遂为叙沪镇守使。

民国九年(公元1920),川滇战起,驻川滇军第二军军长赵又新战死。顾品珍本不喜滇军扰川,兼故交李根源陈请,遂率部反攻昆明,任滇军总司令。4月,更兼云南省长。唐继尧流亡广州。

顾品珍方主滇政,求教于故交丁石生,石生云:诸葛武侯治蜀,开诚布公为先,此乃政治原则。云南自护国讨袁以来,连年用兵,元气大伤,蓂赓因情势所迫,无计收缩军队。滇军既不能逐鹿中原,势必有阋墙之争,于是民不聊生,饿莩载道。今日若整顿内政,增益生产,藏富于民,休养生息,就是百世功业。若唐继尧仍欲回滇,亦不必与其相争,所谓争一日功不如争万世功,争一日名不如争万世名。开诚布公,休养生息,八字而已。顾品珍从之。故其主滇也,休兵息民,力除积弊,严惩贪贿,法不避亲。如其连襟陈继唐谋保山县长,行贿被拘。复清剿蒙自、开远、建水、通海土匪,严禁招抚匪徒、征募兵丁、封雇驮马,故一省之土匪深衔恨之。且以武备资金一百万元,移于扶持金融,救济民众。

民国十年(公元1921)秋,顾品珍凡四致电与孙孙中山,欲随从孙中山北伐。1116日,让省长职于刘祖武,以专力疆场,躬亲前敌。孙孙中山亦三复电与顾品珍,赞其“体国公忠,洵属超越流辈,毋任欣佩。所委各司令皆一时干城之选,底定中原,胥于此举是赖。”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3月,唐继尧反攻昆明,土匪吴学显、普小洪部从之。顾品珍设重兵于滇东,而唐继尧援滇越铁路而上,遂为瓦解。325日,吴学显部黄诚伯包围顾品珍于陆良天生关鹅毛寨,乃举枪自尽,终年三十九岁。唐继尧闻之,念袍泽同学之义气,痛惜不已,乃予礼葬。

起初,顾品珍闻金汉鼎暗通唐继尧,故为羁縻,让云南总司令与之。部将杨蓁不服,顾品珍乃羁押之,杨蓁旧部遂反,顾品珍军遂分裂。又诱杀巨匪杨天福,致其旧部数千人啸聚滇西,匪党吴学显于滇南啸聚万人,匪患益炽。且杨天福、吴学显者,本巨匪也,唐继尧招抚至昆明,今顾品珍专为剿肃,乃倒戈而向。故唐继尧光复甚疾。顾品珍军残部杨希闵、蒋光亮、范石生等推张开儒为主,称北伐滇军总司令,由贵州入广西,与李烈钧部会合。

次年49日,孙文颁《褒扬顾品珍令》,令曰:“前云南总司令顾品珍,忠诚纯笃,勇略冠时,治军有方,勋劳夙着。护国、护法无役不以,艰阻备尝,志气弥厉。本人大总统特任为云南总司令,绥辑军民,有功边徼。前年自请率师北伐,董率将士,为国驰驱,不幸中道殒于寇乱。着追赠陆军上将,照上将阵亡例给恤,由军政部查照定章办理,生平事迹并宣国史馆立传,以昭崇报,而示来兹。”

谢宇俊撰《顾君筱斋墓志铭》云:“不招匪,不扰民,异口同声亿兆人;不爱钱、不惜死,岳少保言躬践履”,洵非谀词。昆明华山西路四十一号品珍故居,系百年祖遗,毗连民居,全无气象。长子顾鸿钧毕业于东陆大学,为省文史馆馆员。侄女顾映秋,即龙云夫人也。

顾祝同:(公元18931987),字墨三;江苏涟水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保定军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

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时,顾祝同由粤军调黄埔军校当战术教官,旋兼管理部主任。不久,军校成立教导团,顾祝同被调教导第二团当营长,后调为中校团附。

1925年冬第二次东征后,粤军第七旅谭曙卿部扩编为第三师,顾调任第三师参谋长,其弟顾希平亦随往第三师任团参谋长。不久,第三师副师长沈应时病故,蒋中正即以顾祝同升任第三师副师长。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时,第三师属何应钦东路军的战斗序列,从广东东江进入福建进攻周荫人部。到达福州后,谭曙卿升新编第一军军长,顾祝同升任第三师师长。

北伐军占领南京后,东路军进驻沪宁路,第三师驻常州一带。19278月,孙传芳由江北反攻南京,第三师参加了当时战斗最激烈的龙潭战役,牺牲很大,但终于挽回了局势。当时国民党发生内讧,蒋中正第一次下野,由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三总指挥维持南京政局。蒋中正在下野以前,将他的基本部队进行改组,以黄埔军校学生和教导团为基础的部队改编为第一、第九两个军,刘峙任第一军军长,顾祝同任第九军军长,均属何应钦的第一路军指挥。第九军辖涂思宗的第三师(原顾祝同当师长)、黄国梁的第十四师(原教导团扩编而成)和陈诚的第二十一师(原系补充师,严重当师长,后被陈诚排挤走了;陈当师长不久,因受黄埔学生反对而去职,由陈继承继任师长)。第九军各师的团长是黄杰、楼景月、王敬久、孙常钧、李树森、赵国聪、王劲修、柏天民、黄维等,都是黄埔一期的同学;副团长、营长都是第一、二、三期的同学;连排长都是三、四、五期的同学。人们称这是蒋中正的嫡系部队,也是当时何应钦所指挥的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从此也就形成了后来所谓何应钦派。蒋中正与何应钦之间的互相猜疑,也是从此起始的。蒋中正后来不遗余力地培养陈诚的势力,以与何应钦互相牵制,直到蒋中正的统治在大陆瓦解时,他们还在互相激烈倾轧。

1928年的第二期北伐进军中,何应钦所指挥的部队很多。当时何应钦认为顾祝同比刘峙能干,而且稳当些,所以有意培植顾祝同,想把第一、第九两军统归顾祝同指挥。在这个命令未下达前,在临淮关开始与孙传芳部接触,第九军担任津浦铁路左翼的攻击,第一军担任铁路正面的攻击。攻占临淮关后,因敌我双方情况不明,一时指挥混乱,部队奉命都向后撤退。刘峙的第二师(刘兼师长,徐庭瑶任副师长)在临淮关向北警戒,没有奉到退却命令,也没有与其他退却部队取得联系,还继续向蚌埠前进,在长淮卫与敌军遭遇,很顺利地击溃了敌人,进而占领了蚌埠。第九军得到这一情况后才再从红心铺前进,已落后了一天的时间。第九军官兵在退却时,认为现在临淮关打了胜仗,为什么还要退却,都感到不解。第二十一师师长陈继承打电话问顾祝同,顾祝同在电话中对陈继承说:我们遵照命令行事,恐怕是南京发生了什么事故也说不定。后来才弄清楚,原来是情况不明、指挥紊乱所造成的。在顾祝同来说,指挥三个师作战乃是第一次,心里毫无把握,再加联络不紧密,怕自己部队过于突出而吃亏,所以一听说撤退,就不加考虑,立即率部退却。

部队到达蚌埠后,何应钦在总理纪念周上说,第二师副师长徐庭瑶作战勇敢,这次能独力挽回战局,论功应升为第二师师长。对顾祝同虽未追究,但把他以前对刘、顾两人的看法改变了,认为刘峙还是沉着些,是个福将。因而从这时起,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顾祝同老归刘峙指挥,升官也总是落在刘峙的后面。所谓何应钦派下的主角刘、顾之间,由此也有了矛盾,彼此暗地互相拉干部,各树自己的势力,彼此互相攻击。

北伐军到了济南之后,为日寇所阻挠,发生了济南惨案。蒋中正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只调派一些杂牌队伍绕道继续北伐,把第一、第九两军调回徐州、蚌埠地区整训,旋把军的番号取消,改以师为单位。第九军改编为陆军第二师,仍以顾祝同为师长,李明扬为副师长,赵启绿为参谋长,辖第四、第五、第六旅三个旅,以黄国梁、涂思宗;赵锦雯分任旅长,楼景月、黄杰、王敬久、郑洞国、柏天民、冯剑飞等分任团长。部队的人事、经济大权实际由蒋中正亲自掌握,师长不能过问。

1928年冬第二师在蚌埠整训时,曾经有过一次戏剧性的军事演习。先是蒋中正看到黄国梁、涂思宗两个旅长不是黄埔学生,有意要把黄埔第一期学生提升起来当旅长,又碍于黄国梁、涂思宗两人在这个部队里历史久,是作战有功的上级军官,没有理由把他们换下来。于是蒋中正想了一个主意,命第二师在蚌埠附近举行一次战斗演习--旅对抗(这时第六旅归第三师建制),第四旅由临淮关向蚌埠攻击,第五旅防御蚌埠,蒋中正特由南京赶来亲自充当裁判官。在那天拂晓攻击时,满天大雾,快接触时双方忽然发生实弹射击。蒋中正在蚌埠南边高地上,有实弹从他附近飞过,幸未伤人。他马上下令停止演习,集合连长以上军官讲话,要查出放实弹的官兵,否则先把两个旅长扣留查办。大家看到这么严重,谁也不敢承认自己放了枪。结果,过了几天,黄、涂两个旅长同时免职,送陆军大学受训;楼景月、黄杰同时升任了旅长。涂思宗离开部队时对人说:这是总司令不要我同黄国梁干,演习出事故只是一个借口。不把我们撵走,楼景月、黄杰怎么能升旅长呢?师长(指顾祝同)是知道的,他只要能保持他的职位比我们多一个时期就很好了。

蒋中正对第二师的人事就是这样挖尽心思去整理的。他对第一、第三、第九、第十一等师,也同样是想尽方法把非黄埔出身的高级军官排挤走,让黄埔学生升起来。因而在19291933年间,蒋中正接连打垮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唐生智、石友三、陈铭枢等人,做了许多分化敌方内部的工作,而蒋中正自己的部队始终能确实控制得住,黄埔学生也肯为蒋卖力,替蒋打了不少硬仗,这不能不说是蒋中正得以成功的原因。由于,战事接连不断的胜利,顾祝同也就在这些战争中逐步升了官。

中原大战后的治军和从政。

1929年春天,蒋中正下令西征,与以李宗仁为首的桂系作战。顾祝同率第二师由蚌埠出发,沿皖西、鄂东向武汉前进,在太湖、潜山一带停了一个时期。当时顾祝同认为这次战事没有把握,对敌人方面白崇禧的声望有点害怕。他对他左右亲信的人说:我们要兢兢业业,白崇禧是不好对付的。他这次的指挥部署比过去作战小心谨慎得多。直至部队到达湖北新洲、黄陂间,听说桂系将领李明瑞、杨腾辉给蒋中正买通投降了,胡宗铎、陶钧率部向沙市、宜昌撤逃,蒋中正坐兵舰先到了汉口,第二师未放一枪就开到了武汉,他才放心。

顾祝同到达武汉后,接替鲁涤平充当了武汉卫戍司令。这时刘峙升任第一军军长,又担任武汉绥靖主任,第二师归刘指挥,顾与刘原先就有些意见,这一来就更加深了。第二师除作战命令不能不听第一军的之外,其他事情刘峙不敢过问,顾平时也没有把刘当长官看待。这年冬天,第二师调离武汉,参加讨伐唐生智、石友三之役,这才与第一军脱离了建制关系,但顾与刘峙的矛盾还存在着。1930年讨伐冯阎战争时,顾祝同的第二师担任主攻部队,在归德、兰封地区作战最久,牺牲最大。战事结束后,顾祝同升任了第一军军长,旋又升任第十六路军总指挥。

第二师是顾祝同起家的资本,他虽然升了军长、总指挥,但并没有交出第二师师长职务,顾对所指挥的其他部队也很少能过问。他先后在第二师师长任内近3年的时间,还能取得官兵对他的信任。他有一套笼络官兵的方法,平时不严格要求纪律,不禁官兵嫖赌,只要求能冲锋不怕死就行。对营长以上的军官,每月在师部借召集会议为名,请大家吃一顿丰盛的饭。对团长以上军官,每月有补助费,多少不等。对营长级的军官,虽没有明的补助,但每人每月可透支100元左右。连长们每月吃几个空额是从来不追究的,而且成了公开的秘密。军官如有犯纪律的,顾祝同总是告诉军法处从轻处理。被撤职的军官,离开一个短时期,回来找工作还是照常任用。对作战阵亡的或受伤的军官,都有比规定多一些的安家抚恤费。年纪老了不能再当兵的老行伍,或安置于所办的农场,或给资本经营小商业。还办有子弟学校,帮助退伍的官长子女上学。退伍的官兵再去找他,也从不让他们空手而归。总之,处处对部下示以宽厚。

顾祝同从当师长起就以赵启碌当参谋长,赵启碌系顾祝同的儿女亲家(顾祝同出身贫苦,早年由赵家帮助读书),大小事都由赵启碌当家,一切事情总以赵启碌作恶人,顾祝同自己作好人。顾祝同亲笔批发的钱,如果赵不同意是拿不到的。赵启碌抽鸦片烟,后来随顾祝同在江苏省政府任民政厅长,因贪污太甚,把顾祝同的省主席也搞掉了,但顾祝同仍重用不疑。黄埔三期同学何大熙在北平当旅长时弄了一车皮枪弹到汉口去卖,被师长黄杰知道了,报告了蒋中正,蒋中正要杀何大熙。顾祝同马上到蒋中正那里去保何大熙,说何大熙不是想卖,是运后方保存。蒋马上找何大熙到抚州,问是否卖枪,何大熙说:瞒着师长运到后方去,当然卖的成份多,是违法。但是黄师长带头违法,在北平收到大量的抗日慰问金,全部贪污了,以十五万元送一个燕大的女学生留学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这一来蒋中正不仅不办何大熙,反把黄杰找来骂了一顿。当时黄杰留有胡子,蒋要黄马上剃了,要黄留着脑袋吃饭。事后黄杰见到顾祝同表示恨何大熙,顾祝同说,大家都有问题,还是不要再搞了。当时大家讲笑说:黄胡子没有撤掉何大熙,反把胡子撤掉了。

顾祝同的同乡、同宗观念很浓厚。他对王敬久、王仲廉、冷欣、张世希、韩德勤、卢旭、方先觉、佘善念、茅迪功这些同乡提拔得最尽力。顾祝同的子弟辈如顾希平、顾锡九、顾心衡、顾新葆、顾祝君等也都是他培养出来的。凡是江苏人特别是涟水人,他都特别亲密。可是如有人说他讲同乡观念,他却非常恼火。

1930年在讨逆军事告一结束时,顾祝同的第一军军长交陈继承继任,第二师师长交汤恩伯继任,顾调充警卫军军长兼第一师师长。这个部队更是蒋中正的骄子,装备训练全是德国式的,每个团都有德国顾问,在南京还新盖了许多营房。蒋中正经常到这个部队去看操,看野外演习,隔不久就亲自校阅点验一次,弄得军长成为一个虚有其位者而已。

顾祝同当警卫军军长不多久,就调任江苏省政府主席,他一上任就弄得一塌糊涂,由民政厅长赵启绿经手,公开卖县长、公安局长等职位,以地方的好坏定价格,在上海租界交款。

1933年冬天,顾祝同的江苏省主席垮台了。有人说:他只能带兵打仗,搞政治是外行,给他当省主席,这是委员长对他的安排,否则将来履历上不好看。这倒是实在话。顾看到刘峙当上河南省主席,他就心里酸溜溜的,如果不给他当一下省主席过过瘾,他是不愉快的。在他的江苏省主席将近交接时,蒋中正就发表他为湘鄂赣粤闽五省剿匪军北路军总司令,总司令部驻在抚州,同时蒋中正也驻在抚州,军事上的一切部署都是蒋中正直接掌握。尤其是北路的部队,以陈诚的第十八军为主力,遇事陈诚直接向蒋请示,很少关照顾祝同,北路总司令部形同虚设。顾祝同闲得没事情干,就同高级幕僚打牌聊天。大家都替他这个空头总司令难过,但他从没有流露不满的情绪。

红军离开江西根据地北上后,江西的国民党部队也跟着红军开往湖南、贵州。这时蒋中正发表顾祝同为南昌绥靖公署主任。当时熊式辉任江西省主席,顾熊之间矛盾重重。熊式辉在蒋中正面前是红人,对江西军政大权都想一手揽着,尤其怕顾干预江西省政,动摇自己的地位。顾则不愿一切事宜听熊的摆布。熊经常到蒋面前去说顾的坏活,以致顾在江西无法立足,只好表示消极,跑到上海去住。为此蒋中正找顾到南京,问顾为什么不能干,顾只说熊逼人太甚。不久蒋将顾祝同调到贵州去当绥靖主任,贵州本来是个很贫瘠的地方,蒋中正的势力还是开始伸入到那里,情况复杂,很难应付。好在顾与何应钦、谷正伦兄弟的关系不坏,总算勉强维持了一个时期。

193543日授予二级陆军上将军衔,历任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主任兼贵州绥靖公署主任、驻赣绥靖公署主任、贵州省主席、西安行营主任兼第一集军总司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等职。

抗战时期,顾祝同先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冯玉祥任三战区长官),实际上这一个战区就是由他负责。南京失守后,第三战区辖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和皖南。冯辞去长官职后,即由顾升任长官。长官部驻在江西铅山、上饶,所指挥的部队有四川的唐式遵部,湖南的刘建绪部,东北军刘多荃部,以及上官云相部。这些部队大半是杂牌队伍,真正中央军部队在三战区的不多。三战区副长官先后有上官云相、黄绍竑、唐式遵、刘建绪、罗卓英、韩德勤等,长官部参谋长为邹文华、黄百韬,政治部主任为邓文仪。这些人当中,韩德勤与顾是同乡,上官云相与他在保定是同期同学,其他的人过去与顾很少有什么关系。但顾在八年抗战中与他们拉拢得很好,见面时这些人都以墨公称顾。一般人说顾有驭将之才,其实顾在三战区所以能撑持几年,能够在统驭上不发生纠纷,原因不在于有才无才,而在于有财无财

第三战区在抗战八年中,除在常山、金华几次战役与日军有过接触外,其所辖地区和部队几乎没有与日军有任何战斗。这并不是因为这些杂牌部队肯卖力替顾祝同守住江山,而是蒋中正整个投降政策的结果。当时三战区的情况是,部队并不是很精锐,更谈不上有决心抵抗日军进攻,在态势上也处于日军三面包围之中,地形上又无险可守。顾祝同能够住在上饶不动,其原因外人虽然不得而知,但日军经常用经济方式有意识地腐蚀中国军队,却是大家很明显地体会到了的。当时日军在浙江、福建、江西、皖南开放了许多走私的口子,让防守部队去大搞走私生意,而且这种走私可以说是公开进行的。驻军在自己防守区内开一条走私路线,不仅正式抽税,而且做生意,走私的范围是一级大一级。各个集团军总司令部都设有前进指挥所,表面上是指挥作战,实际是指挥走私。因此这些部队,上上下下都有钱,各级指挥人员都与汉奸有经济上的联系,哪能谈得上抗日的战斗气氛呢?当时重庆方面对三战区这种走私情况曾有许多指责,但顾祝同认为不如此不能巩固军心。

顾祝同这样纵容部下走私,当然好处也是少不了有他自己一份的,而且顾祝同本人就是亲自参加走私的大头。驻上饶的军政部军需局局长佘善念就是经手替顾祝同搞走私的人。佘善念过去老当顾祝同的军需处长,在上饶的几年利用军需局大量的经费,在沦陷区购买物资,利用长官部直辖的几个别动队,武装护送。别动队本来是军统特务武装,这样一来更便于彼此互相利用。所以在这一段时期,顾祝同与戴笠的关系很好,小特务们从来不敢在三战区捣乱。那时前方的部队长回到上饶,总是用汽车装满各色礼物,分作三份,分别送给军政部驻上饶的三个机构(军需局、会计处、点验组)

顾祝同最善于揣度蒋中正的心理,平时学着蒋中正那种装模作样的姿态,连钱大钧都说顾祝同有道学令人敬佩。顾一生对蒋表示服从,调他的工作从不还价,所以在蒋政权中顾祝同以服从心好著称。连何应钦都说:顾墨三百依百从。这是他始终得蒋信任,保持高位的主因。

顾祝同在蒋中正集团中虽属何应钦派,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能够妥为应付蒋何的矛盾。西安事变时,他与刘峙同时发表为总指挥向西安进军。刘峙表现得很积极,顾祝同则并不是那么起劲。刘峙对宋子文兄妹的意见置之不理,顾则满口赞许。因此在西安事变后,顾祝同在蒋中正心目中更觉得可靠些,从此他的地位就超出刘峙了。

何应钦派对陈诚是仇视的,1944年陈诚接任了何应钦的军政部长,有许多人不服气,认为陈诚的资格浅,有负众望,应由顾祝同来接任。(原来军政部长一职要换人已酝酿了一年多,听说蒋中正先想在张治中、顾祝同两人中择一来充任,后来张、顾两人都落了空,发表陈诚为军政部长。)当时在三战区也有许多人替顾祝同抱不平。而顾祝同对此事很坦然,对一二期同学说话时,总是说:我早已向蒋委员长表示过,军政部长只有陈辞修能干。

顾祝同知道在蒋中正下面不能有自己的小组织,所以他一生既不抓部队,也不成立小派系。他平时常对部下训示说:我们是军人,不必要参加复兴社,不要把自己搞复杂了,只要一心一意学打仗。抗战时期,邓文仪建议顾祝同仿陈诚组织干城社的作法,由顾祝同领导组织一个什么团体与陈诚对抗。邓文仪为此事先与在上饶的黄埔同学开过好几次会,一切都有了安排,大家推邓文仪正式向顾祝同去谈,以为顾祝同是会同意的。但顾祝同对邓文仪说:陈诚搞小组织我很不同意,何部长也不同意,但是委员长很支持。不过我们自己不能搞,搞了委员长一定不答应的,我一生的态度是委员长要我干一天就干一天,不要我干就不干。你们千万不要有这样糊涂的想法。你们如果这样搞,就是害我而不是爱我了。

抗战胜利后,接收京沪的部队都是由大后方空运去的,汤恩伯、王耀武、张发奎等都大发其接收财。第三战区的部队近在咫尺,竟不能越雷池一步,眼看着人家发财。一些军师长都很气愤,纷纷向顾祝同发牢骚,要顾祝同电蒋中正质问。顾祝同毫不为所动,反而训示他们要好好约束下面,不许发气乱说。

解放战争时期,顾祝同想在山东战场搞一个高度机械化的特别师。顾祝同把这个意见正式向蒋提出,得到当时国防部许多陆大学生的赞许,而蒋中正不同意,顾祝同也就不坚持己见。顾祝同体察到许多黄埔学生是替蒋中正监视下面的,所以从来不得罪他们,经常用金钱收买,以取得他们的好感。驻上饶的一些蒋中正的亲近人物,顾祝同对他们都有津贴,像政治部的经费,总是提前发一个月,并月给邓特别费两万元。军政部驻上饶的三个机构,都派有长官部的小汽车若干部供他们使用。曹浩森当江西省主席,顾祝同对曹浩森很尊敬。黄绍竑当浙江省主席,浙江的事顾祝同绝不过问。但对福建的刘建绪就抓得紧一些,福建的师管区司令人选,一定得由顾祝同指派。当时于学忠任苏鲁战区长官,归顾祝同指挥,实际上只有电台的联络,顾祝同绝不干涉于学忠的事。

在反共方面,顾祝同完全秉承蒋中正意旨行事。顾祝同与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是同期同学,私交很好。起初蒋中正指使顾祝同尽力拉拢叶挺,希望叶脱离共产党。经过一年多的拉拢,叶挺没有理顾祝同那一套。蒋中正又指使顾祝同设法软禁叶挺,叶挺也不上他这个当。于是重庆指示顾祝同安排武力解决新四军,顾祝同就毫不顾及自己与叶将军的私交,反而利用私交麻痹叶挺,并奉蒋中正密令,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

19485月~19503月担任参谋总长,19496月兼任陆军总司令,194912月任西南军政公署长官,旋偕薛岳、余汉谋等从海南岛逃往台湾。19501月~19503月兼代国防部长1950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2年晋升一级陆军上将军衔,晋升后即被剥夺兵权,担任“总统府”上将战略顾问。

1959年调任国防部秘书长,至1967年重返战略顾问委员会1970年后,顾祝同出任“国防会议”秘书长,国民党中央评议主席团主席等职,1972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席。

1977年回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

19871021日,顾祝同因脑部血管栓塞逝世于台北,终年九十五岁。

 

顾崇廉:(公元1931~今),江苏无锡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海军上将,亲民党党员。

台湾省海军军官学校1953年班、台湾省海军参谋指挥大学1967年正规班结业,1977年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指挥班进修。

曾任海军仪仗队队长。

1978年~1984年任台湾省“总统府”侍从武官。

1984年~1985年任台湾省海军124舰队少将舰队长。

1986年~1988年任台湾省海军军官学校中将校长。

1988年~199012月任台湾省海军舰队司令兼海军第六十二特遣部队司令。

199010月~1992年任台湾省海军副总司令。

1992年~1993年任台湾省“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

199310月~1994年任台湾省“国防部”副部长,晋升海军二级上将。

19944月~1997年任台湾省海军“总司令”。

1997年任台湾省“总统府”战略顾问。

1997年~2000年任驻荷兰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代表。

200112月当选第5届亲民党籍不分区“立法委员”,曾任“立法院国防委员会”召集委员。

200412月当选第6届亲民党不分区“立法委员”。

顾崇廉原为国民党籍,曾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19998月被聘为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在2000年的“总统大选”中,支持宋楚瑜,200110月因出任亲民党不分区”立法委员”而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同年加入亲民党。

顾崇廉坚决反对“台独”,主张有条件军购,但他与陈水扁有一定交情。陈水扁写《跨世纪兵法》一书,只有两位台军将领写序,顾崇廉便是其中之一。

顾崇廉个性处事机敏,待人和气。其妻高训镛,福建省人,高中毕业。

 

顾希平:(公元1902~?),字西萍;江苏淮阴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他与左权将军是同学。

第一战区政治部主任,中央军校政治部主任,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1949年逃往台湾,后移居美国,所终待考。

 

顾葆裕:(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一二四军军长,抗日名将。

19425月~19435月,正值中日两国军队沿怒江对峙,滇西告急!保山告急!双方僵持的生死亡关头,顾葆裕将军率部偷渡怒江天险,孤军深入沦陷区,在腾冲敌后县政府的配合下,利用广大的乡村和山区与日军展开周旋,实施游击作战。一年中作战一百多次,歼灭日军上千人,为牵制日军兵力,巩固怒江防线,阻敌东进,立下卓著功勋。

当时的预备第二师师长顾葆裕、副师长彭劢,因攻下来凤山,战功卓著,同时受国民政府相美国总统颁发的勋章。

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顾葆裕将军勋章之译文:“中国陆军少将,中国远征军师长顾葆裕,于19445月~9月间完成重要之任务,建立殊勋,顾将军率领所部,越过高黎贡山脉某一峻险难攀之地点,以切断敌人之交通。其后以勇敢之行动,攻克一俯瞰腾冲城之重要山头(来凤山),并城内展开战斗,以迄最后胜利。该师之所以成功,得力于顾将军之英断与精明领导者为多,每当情势紧张之际,顾将军奋不顾身,留处于便于指挥之地方。顾将军之亲临前线,常予其官兵以无上之鼓舞与信心焉

 

顾知微:(公元1918~今),江苏南京人。著名地质古生物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2年毕业于前西南联合大学地学系地质专业。

先后在前云南省地质矿产调查所和前中央地质调查所任技佐、技士。1949年后曾在豫西宜洛煤田、冀翼南峰煤田和内蒙石拐子煤田东部进行并主持煤田地质调查取得BC级煤储量。

1952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后改称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兼任中国古生物学会荣誉理事,国际地科联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分会通信会员。

早年曾从事海相为主的泥盆纪、三叠纪地层和古生物(双壳类)的研究并曾获中国地质学会许德佑纪念奖。1955年后,为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他开创了我国淡水瓣鳃类化石的研究。依据多年研究所得,建立了我国侏罗纪、白垩纪四个大的和一些较小的淡水瓣鳃类化石群,并认为亚洲古陆的我国地域是欧亚蚌类古老起源中心之一。这些研究结果,对划分对比非海相侏罗、白垩纪地层、确定中生代沉积盆地、火山活动、燕山构造旋回的形成分期、探寻石油和煤等沉积、内生金属成矿规律以及蚌类起源发展等,均有重要意义,其研究成果有《中国的瓣鳃类化石》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论中国非海相中生代地层与瓣鳃类化石的分布与发展》等专著,受到国内外重视。

他领导主持古生物所等单位的古生物、地层工作者,对我国东北、浙江、云南等区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的调查研究结果,与国际间从海相化石和地层所得的白垩纪中事件基本相合。

编著近七十种论著,主要有《简论松辽平原白垩系的年代划分与生油关系》、《中国的侏罗系和白垩系》、《论我国非海相侏罗系与白垩系的界限》、《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对比表》、《浙江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研究》和《龙爪沟群与鸡西群双壳类化石的修正研究》等。

现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顾文根:(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

顾文清:(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上海基地政治部主任。

顾建荣:(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海军青岛基地副政治委员。

顾寿年:(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南京军区总医院院长。

顾知明:(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空军第六研究所所长。

顾道先:(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少将,武装警察学院政治委员。

顾荣祺:(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少将,湖南省武警总队政治委员。

顾惠琪:(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少将,江苏省武警总队总队长。

顾心衡:(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二十八军副军长。

顾隆筠:(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九军参谋长。

顾 铁:(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整编第一军第一师第一旅参谋主任。

顾焕陵:(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陆军总司令部通基处处长。

 

顾 俊:(公元1975~今),女;江苏无锡人。著名羽毛球运动员。

顾俊和葛菲都来自中国江苏省,她们从小就开始参加羽毛球训练,九岁的时候,她们就开始搭档配合羽毛球女子双打。

十二年后,她们在美国亚特兰大夏季奥运会上参加女子羽毛球双打比赛。在前四场比赛中,她们以总比分120:39获胜,并顺利进入决赛,对决当时的世界排名第一的韩国选手吉永雅和张惠玉组合。

在此之前双方的十次交手中,葛菲和顾俊以6:4的优势暂时领先。在亚特兰大,葛菲和顾俊不停向对手发起攻击,在她们强大的攻击力面前,吉永雅和张惠玉完全没有找到自己的节奏,这场冠亚军决赛仅仅在三十六分钟后,就以葛菲和顾俊的两个15:5获胜结束。

奥运会后,她们延续了自己在这个项目上的世界统治地位。先后夺取了1997年世界锦标赛,1998年亚洲运动会和1999年世界锦标赛的冠军,事实上,他们在这四年半中,未输一场。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夏季奥运会上,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夏季奥运会仍然延续自己的强劲势头,在开始的四场比赛中,以120:45的总比分晋级决赛,只是在半决赛中的一局比赛中失分达到7分,但最终仍然卫冕成功。

顾俊和葛菲从1993年一起加入中国国家队,在两人的配合中,她显示出自己强大的后场攻击力,成为强大的后场攻击者。



发表评论(1)
顾方  发表于  2017/10/9 23:01:16

言时开则,存芯宜众,敦修道义,克树家声

武陵堂


[丫终于回了]武陵堂顾氏,延,时,开,则,修,新,诚,慧,良,英,海,传,光,大,建,树,龙,振,宜,端
姓名 *
电子邮件
QQ
评论内容 *
验证问题 * 江苏省的省会是哪个城市?请填写正确答案
验证码 *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